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五专题对点演练:第4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五专题对点演练:第4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2-24 19: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被称为“脑黄金”的DHA,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出的不饱和程度很高的脂肪酸,它的分子中有6个CC,称为二十二碳六烯酸,则其甘油酯的分子结构简式为(  )
A.(C21H43COO)3C3H5 B.(C21H31COO)3C3H5
C.(C22H33COO)3C3H5 D.(C22H39COO)3C3H5
【解析】 饱和的二十二酸应为C21H43COOH,含有6个碳碳双键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则应减少12个氢原子,即C21H31COOH。
【答案】 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H4O与C2H6O的物质一定互为同系物
B.医学上常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C.工业上利用油脂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水解来生产肥皂
D.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Na2SO4或CuSO4溶液均可使蛋白质盐析而分离提纯
【解析】 分子式为CH4O的有机物是甲醇,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可能是甲醚或者乙醇,甲醚和甲醇不是同系物,A错误;葡萄糖分子内含有醛基,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可生成砖红色沉淀,B正确;工业上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来制取肥皂,C错误;硫酸铜是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D错误。
【答案】 B
3.将淀粉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取出袋内的液体,分别与①碘水;②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③浓硝酸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
A.显蓝色;无红色沉淀; 显黄色
B.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显黄色
C.显蓝色;有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D.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解析】 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经足够长时间后,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透过半透膜袋进入流动的水中,而淀粉酶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半透膜仍在袋内,故遇碘水不变蓝,与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不能生成红色沉淀,淀粉酶属于蛋白质,遇浓硝酸可显黄色。
【答案】 B
4.(2011·福建高考)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解析】 油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CH3COOH中的—COOH能电离出H+而—CH3不能电离出H+;苯的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 C
5.(2011·山东高考)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能水解
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解析】 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所以B错误。
【答案】 B
6.(2012·山东高考)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解析】 A项,不饱和油脂分子中含,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项,前者为取代反应,后者为加成反应;D项,乙醇分子所含官能团为—OH,乙酸分子所含官能团为—COOH。
【答案】 C
7.A、B两种有机物,分子式都是C9H11O2N。
(1)化合物A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光谱测定显示,分子结构中不存在—CH3,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2)化合物B是某种分子式为C9H12的芳香烃一硝化后的唯一产物(硝基连在苯环上)。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3)两分子A可形成具有六元环的物质C,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解析】 (1)天然蛋白质水解产物是α-氨基酸,由分子式C9H11O2N和α-氨基酸的概念,可知A的组成为CHNH2C7H7COOH,C7H7应是CH2—,A的结构简式为CH2—CH—NH2COOH。
(2)题目中提示化合物B是某分子式为C9H12的芳香烃一硝化后的唯一产物(硝基连在苯环上),则原芳香烃只能是1,3,5-三甲苯。
(3)A分子中的—NH2和—COOH可脱水形成—C—NH—O,从而把两分子A结合成环状,结构简式为CH2CH—NH—CCONH—CH—H2CO。
【答案】 (1)CH2—CH—COOHNH2
(2)CH3CH3NO2CH3
(3)CH2CH—NH—CCONH—CH—H2CO
8.(2013·新课标高考Ⅰ)醇脱
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OH+H2O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
子质量
沸点/℃
溶解性
环己醇
100
0.961 8
161
微溶于水
环己烯
82
0.810 2
83
难溶于水
合成反应:
在a中加入20 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 mL浓硫酸。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 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 ________ 。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         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________;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圆底烧瓶 B.温度计
C.吸滤瓶 D.球形冷凝管
E.接收器
(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41% B.50%
C.61% D.70%
【解析】 从有机化学反应原理、装置,物质制备、分离、提纯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
(1)由题图可知装置b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否则会使蒸馏烧瓶中的液体进入冷凝管,经接收器流入锥形瓶,导致装置炸裂,出现危险;如果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冷却后补加。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是由OH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的O。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水。产物中环己烯难溶于水且比水的密度小,用分液漏斗分离时在上层,无机水溶液在下层,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5)产物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后,含少量水和挥发出的环己醇,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干燥环己烯(或除水除醇)。
(6)蒸馏过程需用圆底烧瓶、温度计、接收器和酒精灯,不可能用到吸滤瓶和球形冷凝管。
(7)据反应OH+H2O可知,20 gOH理论上制得的质量为=16.4 g。实际得纯净10 g,所以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100%≈61%。
【答案】 (1)直形冷凝管 (2)防止暴沸 B
(3)
(4)检漏 上口倒出
(5)干燥(或除水除醇) (6)CD  (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