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00:43

文档简介

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2023.1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体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刘建超
那年刚立罢秋,老街人发现洛河上多了条摆渡船,摆渡船上的艄公被人称作“丑爷”。洛河依偎着十几里长的老街逶迤而过,浩浩荡荡经巩义汇入黄河。经过老街十几里的河段上却没有一座接通南北两岸的河桥。民国初期,军阀吴佩孚驻扎古城兵营期间,曾出资在洛河上建拱桥。桥修建了两年也未竣工,吴佩孚亲自上桥验工。夏季多雨,洛河水暴涨,桥两端被洪水冲断,桥被冲毁三孔。洪水过后,河道主流南移,北岸桥被搁浅。后来吴佩孚兵败撤离,老街人把这废桥残基称作“老吴桥”。
老街人过河全靠艄公摆渡。
老街在洛河上做摆渡营生的人也不多,一是做这生意得水性好,船摇得好,毕竟是载人带物,万一有个闪失都是要命的事。二是生意绑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都得候着过客,辛苦得很。
丑爷不是长得丑,他的面部被烧伤的疤痕覆盖着,五官都变了形。从面相上看不出丑爷的年纪,可是从他健壮的体魄上可以看出他青春的状态。
丑爷的摆渡码头搭建得与别人不一样。洛河上的摆渡码头都选在缓滩地段,老街人多绕路也得去码头乘船。丑爷的码头就建在老街人出入近便的河段。这里坡陡水急,丑爷在河两岸用原木各搭建起十几米长的码头栈桥,过河人通过栈桥就可以登船,安全方便。
丑爷还在两岸的栈桥上各放置了一面铜锣,来人只要敲锣,丑爷的船就划到桥头。丑爷在激流中把摆渡船撑得四平八稳,很让船客们赞叹。
开船时,丑爷吆喝一句:“坐稳,走咧——”船靠岸,丑爷再吆喝一声:“到咧,走稳——”丑爷船头,挂着一只箩筐。丑爷摆渡从不讲价钱,随人意愿,随便往箩筐里放钱,三分五分,一毛两毛从不计较。有的人身上没钱,放几个鸡蛋,放几把粗盐,有时是一个萝卜、一棵青菜。有的走得急,说一声“记个账啊,下次一起补”。
丑爷也不搭话,随你来去。
做摆渡的艄公大多住在河北岸,北岸是老街人口密集之地,往来客多。
南岸荒芜冷清,丑爷却住在南岸,在堤坝旁搭建了个窝棚。闲暇时,丑爷开荒种地种菜,养着十几只芦花鸡。
老街人都不大了解丑爷的来历,丑爷独身一人也从不与人多说话,老街人觉得丑爷挺神秘,于是就有了许多传说。
有人说丑爷曾经是山灵寨的土匪,因为得罪了仇家,被人浇了汽油。幸亏他身手好,跳入洛河才保住了性命。后来改邪归正,才来到老街讨生活。
还有人说丑爷是少林武僧,功夫了得。凭着一把大刀,砍得鬼子人仰马翻,结果被鬼子的火焰发射器烧着了,回到了老街。
还有人说,亲眼见到丑爷救人,落水的人呼救,丑爷拿起长篙,双手一抖,便将落水的人挑出水面飞送到岸边。如若不会功夫能有这等本事?
丑爷听惯了人们的议论,如河面上掠过的风,瞬间散去。
雷电交加的雨夜,丑爷被急促的锣声惊醒。丑爷披着蓑衣来到码头,几个汉子抬着一个孕妇。小伙子撇着哭腔:“丑爷,去医院,我媳妇难产快不行了。”
丑爷不搭话,跃身上船:“坐稳,走咧!”
河水暴涨,浪大涌急。船在河中颠簸,船上的人心都悬着。丑爷却是镇定自若,长篙在手,左撑右擎,将船划向北岸。“到咧,走稳!”丑爷拴好船,抹一把脸上的雨水,缓缓舒出一口长气。
孕妇送救及时,平安诞下个大胖小子。当爹的小伙子带着一篮子鸡蛋感谢丑爷,还说要给丑爷介绍个媳妇。
丑爷摇摇头:“我这个模样,还不吓着了人家。”
小伙子还认真了,立了冬,就把一个盲女带到丑爷的窝棚前。盲女是小伙子的远房表妹,从小就双目失明,跟着姥姥长大。年前姥姥去世,盲女也就无依无靠了。
盲女在丑爷的窝棚里住下了。
白天,盲女和丑爷一个锅里搅稀稠,晚上,盲女睡在木板床上,丑爷躺在稻草窝里。有雷声的夜晚,盲女嚷着害怕,依偎在丑爷的草窝里。盲女抚摸着丑爷的面颊,抚摸着丑爷胸前后背的伤疤。
丑爷说:“旧伤总是要复发,我是快要走的人了,不能耽误了你。”丑爷护着盲女直到天明。
开春,丑爷在窝棚旁准备脱坯盖房,政府开始在洛河上修建大桥。丑爷的三间土坯房盖好,洛河大桥也竣工通行了。
洛河上有了宽敞舒适的大桥,老街人过河就不用摆渡船了。丑爷也把船推到房前院子里,闲置了。
每年春上,丑爷都要把木船细致地打磨打磨,再刷上桐油漆。不在洛河上摆渡了,丑爷的身子骨也一年弱似一年。那年,洛河水涨,两岸的油菜花开得正艳,天空一片年轻的蓝。丑爷和盲女把船推入河边,丑爷艰难地登上船,静静地躺下。盲女伫立在岸边,撕裂着嗓子喊道:“坐稳,走咧——”木船如一片落叶、随河水向东漂去。
盲女对来人说,丑爷旧疾复发,他把积攒的钱物留给盲女,说自己要回家了。丑爷告诉她,丑爷的名字叫天赐。
老街人吃了一惊,天赐?那可是当年老街天赐码头的东家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老吴桥”来历的介绍交代了丑爷在洛河老街河段摆渡的原因,为后文交代丑爷毁容提供猜测的空间。
B.“坐稳,走咧——”“到咧,走稳——”,两句吆喝既表现了丑爷摆渡技术很纯熟,也侧面反映了他寡言少语的孤僻性格。
C.丑爷面对有关他身世的各种猜测,“如河面上掠过的风,瞬间散去”,形象地表现了他对此淡然处之的平和心态。
D.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安排颇具特色,结尾对丑爷的身世进行揭秘,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7.关于文中丑爷身世经历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丑爷曾经是土匪,因得罪仇家而被烧毁容,这也许只是人们的臆想。
B.有人说丑爷是少林武僧,凭借功夫和鬼子交过手,流露出对他的崇敬之情。
C.有人说亲眼见过丑爷救助落水之人,将过程描述得活灵活现,可信度非常高。
D.丑爷最后诱露了自己的真实名字,终于解开了老街人的疑惑,情节颇富戏剧性。
8.丑爷虽因五官被烧伤而容貌丑陋,但他在摆渡生涯中却表现出了很多美好的品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丑爷因旧疾复发,便躺在船上随河水向东"回家"的情景,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嘹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4分)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4分)
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江行留别①
马戴
吴楚半秋色,渡江逢苇花。
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
返照开岚翠,寒潮荡浦沙。
余将何所往,海峤②拟营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因正直敢言被贬龙阳的途中。②海峤,海边的山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高气爽的季节,江边苇花点点,却不能冲淡诗人因贬谪而失落的情绪。
B.极目远眺,夕阳斜照,冲散了傍晚的云气,远处的群山依旧显得苍翠。
C.寒潮来袭,涤荡着江边的沙地,这份寒冷与肃杀恰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
D.诗人一度孤独彷徨、不知所往,但最终打算营家海峤,表现了对贬谪的释然。
1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本诗颔联。(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羁个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______________ 一句高度推许了屈原的志向。
(3)“杜鹃”鸟是古代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借以抒发感伤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珠峰由南至北,自高而低,形成一系列自然分带。在珠峰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植被稀疏,乱石嶙峋。在珠峰南坡,层林苍翠葱郁,草甸野花星布。山岳的冰川,雪中的生灵,天上的禽鸟,皆是珠穆朗玛交响曲中生动的音符。
自1953年以来,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日臻成熟的登山技巧,不断地向珠穆朗玛峰进发。年复一年的登顶,在喜马拉雅山脉苍茫的峰岭,写下①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史诗。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经过多年②_________________的努力,登顶珠穆朗玛峰从梦想变成现实。
(1)7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众多登山者,纷纷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2)正是因为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3)登顶,从专业登山家的非常壮举,发展到普通登山爱好者也能实现的愿景。(4)尽管在技术层面上,登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人数③_________________。(5)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的威胁和挑战,还存在垃圾污染等问题。(6)在共同的生物圈里,如何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人类要时刻反思的重要问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第三段有两句话存在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碳酸饮料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家都很爱喝,尤其青少年将其作为每日必需饮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饮君子”。适量的饮用碳酸饮料可以让人精神愉悦,① _________________ ,甚至会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更为重要的是,同碳酸饮料首先接触的牙齿,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饮料的损害。临床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有牙齿酸蚀症,这些患者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嗜好可乐等碳酸饮料。因此,② 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饮料为什么会引起“可乐龋”呢?这是由于碳酸饮料含有较多碳酸。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缺损。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本文“饮君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在生理、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众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了令人悲哀的:“厚壁障”。
B.《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壁”。
C.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写作要“言之有物”。
D.苏轼写过这样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过马路”占据新闻头条,“中国式旅游”激起舆论层层浪花,“中国式父母”引起社会关注……这些“中国式”多是对国人素质和社会问题的调侃。
近年来,“中国式”一词的表意似乎有所不同。高铁、5G彰显着“中国式速度”,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体现着“中国式发展”。今年党的二十大将“中国式现代化”写入报告并作出明确定义,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中国式”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年学生联谊会上做主题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A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故选A。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故选C。
4.答案: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文章采用驳论,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答案: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6.B 【解析】“侧面反映了他寡言少语的孤僻性格”分析不当。
7.C 【解析】“可信度非常高”缺乏依据。
8.①勇敢无畏。丑爷不惧摆渡职业的危险和辛苦,把码头建在坡陡水急的河段两岸,对过河人有求必应。②急人之困。他搭建栈桥,方便过河人;在风雨之夜摆渡难产的孕妇。③坦荡无私。丑爷摆渡从不讲价钱,多少随意;他呵护盲女,胸怀坦荡不存任何私心。
①丑爷原是天赐码头的东家,后来又以摆渡为生,一生与洛河为伴,这种"回家"的方式与其身份高度契合。②在结束摆渡使命、旧疾复发的情况下,他不愿连累盲女,要独自离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③安排这一情节,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
“皆以为晋兵且至”一句,“且至”后面需要断开,“且至”作“晋兵”的宾语。排除AD两项。“重以饥冻”前面需要断开,“重”,意思是“又加上”,充当连词。排除C项。句意: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音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故选B。
11.D
“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错。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故选D。
12.A
“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用谢玄、桓冲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故选A。
13.①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
②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①“处分”意为“处理”;“阙”意为“缺乏”;“宜”意为”应该”。译文: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三个关键词各1分,整体1分,共4分)
②:“但”意为“只是”;“却”意为“后撤”:“蹙”意为“逼迫”。译文: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三个关键词各1分,整体1分,共4分)
14.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愿。(每点1分)
根据原文“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可知,鲜卑、羌虏是仇敌,他们所提供的意见,不能采纳。“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可知,这些良家子弟既不熟悉军中事务,而且只会进献一些谄媚、阿谀奉承的言论。因此,符融才会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音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D
16. ①语言新奇,词语运用独特。运用“侵”“逼”两个动词,险中见奇,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贬谪之路的心酸悲苦展现出来。②意象组合别具一格。云、帆、风、雁,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秋景,营造留别时清冷、寂寥的意境,同时又将独立的意象联系起来,奇特自然,浑然天成,给人带来多重的审美感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对贬谪的释然”错。“余将何所往,海峤拟营家”,我将要到哪里去呢?在海边山岭营造我的家。“海峤”就是被贬之地龙阳,诗句中透着一种无奈之情,并非对贬谪释然。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颔联“云侵帆影尽,风逼雁行斜”,描写云压帆船,帆影逐渐消失在江水尽头;秋风萧瑟,雁行被吹得有些歪斜。
从手法上看,“侵”“逼”两个字,赋予云和风以人的情感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乌云压帆,诗人觉得这是云在威压帆船;秋风送爽,大雁从头顶飞过,诗人觉得这秋风在逼迫大雁,大雁的雁行都在它的劲吹下有些歪斜。其实物本没有情感,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投射到了外物之上。因为被贬,诗人内心觉得受到了威逼,受了委屈,于是才有这样的感受。“侵”“逼”两个动词,险中见奇,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贬谪之路的心酸悲苦展现出来。
从意象上看,诗句中的意象有云、帆、风、雁,这些都是诗人眼前看到的景物,乌云、离帆、秋风、大雁,共同营造了留别时清冷、寂寥的意境;这些意象本来是各自独立分开的,但用“侵”“逼”两个字将独立的意象联系起来,奇特自然,浑然天成,给人带来多重的审美感受。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①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18. ①可歌可泣 ②持之以恒 ③与日俱增
19. ①把珠穆朗玛峰比喻为“交响曲”,把“冰川”“生灵”“禽鸟”比喻为“交响曲”中的“音符”,珠穆朗玛峰和冰川、生灵、禽鸟是本体,交响曲和音符是喻体,“是”是比喻词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珠穆朗玛峰丰富、和谐美妙的自然风物,有力地表达出对珠穆朗玛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0. 第(2)处,应为“正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所以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第(5)处,应为“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的威胁和挑战,包括垃圾污染等问题”。(或: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垃圾污染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修饰“英雄史诗”,强调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行动的感人,可填“可歌可泣”。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第二空,语境修饰“努力”,又有“多年”,可填“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第三空,语境是说随着技术设备等日益先进,登顶成功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多,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形容不断增长。有时也指增长很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构成来看:
“山岳的冰川,雪中的生灵,天上的禽鸟,皆是珠穆朗玛交响曲中生动的音符”一句中,比喻的本体有两个,一个是珠穆朗玛峰,一个是冰川、生灵、禽鸟;喻体也有两个,是“交响曲”和“音符”;比喻词是“是”,说明这是暗喻。
从效果来看:
一首“交响曲”是由无数个“音符”构成的,这个比喻表明,冰川、生灵、禽鸟是珠穆朗玛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类型的地形、生物等写出了珠峰自然风物的丰富;而“交响曲”中各个“音符”和谐组合,才构成美妙的乐曲,表明珠峰自然丰富的和谐美妙,构成了珠峰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这个比喻表达出对珠穆朗玛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
第(2)处,“正是因为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因果倒置,应该先有装备、技术、人数等的改变,才有成功者越来越多的结果。应改为“正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所以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
第(5)处,“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的威胁和挑战,还存在垃圾污染等问题”,其中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应该包括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还”字表达不合逻辑,应改为“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的威胁和挑战,包括垃圾污染等问题”。(或: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垃圾污染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
A 解析A项是特殊含义,与原文相符;B项是特定称谓;C项是强调;D项是直接引用
22. ①但过度饮用会增加身体负担; ②这类疾病又被称为“可乐龋”; ③牙齿在碳酸环境中发生表层溶解。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共两段,分成两个层次。第一段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中国式父母”这些调侃都是对中国人文明素质方面的否定,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曾经”我们好多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比较低,甚至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都很坏,人们批判的同时,表现了对国人文明素质的担忧,这些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应从提高个人文明素质开始,每个人文明的一小步,就会使国民文明素质提升一大步,以改善人们对国民素质的认识和评价。第二段中“中国式速度”“中国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的认可,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肯定。这种“中国式”是应该提倡的,也是让人骄傲的,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是可喜的,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应该发奋图强,为“中国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写作任务:文章要写成议论类演讲稿,注意演讲稿格式;发言的主体是新时代青年,听众是参加青年学生联谊会的青年人,发言的主题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发言的内容应围绕“中国式”展开,重点阐述“中国式”问题的实质和严重危害,以“中国式”发展提振在座青年人的信心,倡导对“中国式”中国建设,注重引起青年人的共鸣,使青年人统一思想,激励青年人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
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新时代青年应助力‘中国式’发展”,正文部分可运用驳立结合的结构行文,先指出“中国式”问题的实质,再阐述“中国式”问题的影响及危害,最后指出提升国民素质从我做起,助力“中国式”发展。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青年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解决“中国式”问题,提升中国形象。
3.增强“中国式”自信,让中国走向世界。
【佳作赏析】:
为“中国式”反思,为“中国”自豪
亲爱的各位青年: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为‘中国式’反思,为‘中国’自豪”。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母亲和他的国人被贴上不少“中国式”的负面标签,成了缺乏文明素养的标志。今时今日,我们的伟大“中国”终于成为文明、互励、共赢、富强、美丽的代名词,让我们不禁为之惊呼:“厉害了,我的国!”从“中国式”到“中国”的变化,让我们可喜,亦值得我们反思,这些称呼名词,提醒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
中国式开头的热词,暴露了我们的问题与不足,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羁绊与坎坷。你也许对此并不陌生,“中国式过马路”讽刺着中国人过马路,无视交通灯指示,淡漠交通规则的习惯;“中国式插队抢购”,直指中国的客在旅游景点疯狂扫货的场景,指向国人亟待提高的素质与公民意识;“中国式父母”,矛头指向“保姆式教育”,无微不至照顾并培着一批巨婴的“畸形”的育儿理念;“中国式学生”呈现了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创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这些词批判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我们深入透视“中国式”现象的背后,不应只看到其负面的表象而如愤青,而是应关注国人素质未能提高背后是规则、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不完善,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等更深层次的矛盾,反思“中国式”是正视我们的短板,走出自卑不足的阴影,面向更长远的发展。
“中国”开头的热词,书写着新时代辉煌中国的崛起和国民新风范树立的崭新篇章,在纪录片《辉煌中国》中,“中国铁路”走向世界,为贫瘠的非洲大地吹去发展的东风;“中国智造”惊艳世界,c919飞机、洋山港、港珠澳大桥等等,无不彰显大国实力、大国魅力,这些词语描绘着创新中国;“中国女排”顽强拼博,永不服输,赛场上的咆哮吼出了中国人的雄心壮志,“中国爱心”表达中国人与全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中国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全球,这些词语谱写着国民积极热情、文明风范的乐章。透过这些“中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国理念、中国人思想的进步,是国人不懈投身奋斗建设的果实,为中国自豪,自觉与自信,展望未来!
反思与骄傲自豪交织,综合看待助力中华崛起、可持续发展。我们当从“中国式标签”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有信心也有针对性地将其解决,把调侃化为改变发展的动力;我们也要从中国热词汲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经验,去糟粕取精华,摒弃自负自卑,为谋求“中国发展”而努力奋斗,发扬“中国自信”,做优秀“中国青年”,做优秀“中国工匠”。
忆往昔,“中国式”曾令人皱眉;看今朝,“中国”令人振奋,中国人让我们剑指远方,把热血青春抛洒铸造更厉害的国,告别“中国式”的暗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