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学习目标
1.以时间阶段和空间区域为线索,梳理教材基础知识,加强对较长时段和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的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佛教能够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因,理解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3.通过分析当今社会中国元素促进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理解中华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录
CONTENTS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群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的阳关指哪里?什么时候设立的?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设立时间——汉朝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历程: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的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文化的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④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材料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思考回答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主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方面来说,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史料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①汉字: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子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
15世纪朝鲜创造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谚文)
越南喃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②儒学:3-5世纪,入学在农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佛教:约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2)社会制度:
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②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都以唐朝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3)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唐朝服饰
日本和服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思考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国力的强盛;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琉球、华侨、郑和: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大唐军队与大食军队遭遇,发生了一场激战,唐军先胜后败、战俘中的造纸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此后,随着伊斯兰文化的扩展,造纸术又传到了北非和欧洲。它从根本上结束了西方国家用皮革、纸草、树皮以及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厥功甚伟。
材料 传教士把大量的中国书籍介绍到欧洲。例如,在1662年,他们翻译出版了“中国智慧丛书”,包括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礼记》《诗经《易经》《孝经》等书籍,欧洲学者还出版了他们研究儒家经典和代表人物的著作,比如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孔子传》和《孔门弟子传略》等。
——刘海翔著:《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传教士为了向上级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做法,不得不对自己周围的形势发表感想,因而在欧洲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这为欧洲学者最初“客观地描迷”中国,提供了一个基础。在启蒙哲学家进行政治及道德沉思时,这些著作就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它们组成了当时的中国的肖像。而且这一情况维持很久,直到18世纪末。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总之,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①造纸术: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火药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
③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欧洲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2)16-18世纪: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思考中华文化西传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汉代西传的主要是以丝绸为主的物质文化以及养蚕、丝织等技术;唐宋到元发展到西传科学技术,特别是四大发明;明清时期发展到西传哲学思想、理论观念。
(2)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力扩大;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文化
火药
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建筑
制度
诗文
历法
佛教
儒学
汉字
儒学
茶文化
西传
茶文化
东传
律令
绘画、音乐、习俗……
造纸术
园林建筑……
图示小结: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西传+东传)
巩固练习
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B
巩固练习
2.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D
巩固练习
3.1994年,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曲阜“三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 B.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建筑
C.儒家文化的丰厚积淀 D.独特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C
巩固练习
4.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上述史实,反映了( )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4世纪时末,儒家的《论语》等经书带到日本
6世纪以后,儒学在日本皇宫贵族阶层之间传播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
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B
巩固练习
5.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B
巩固练习
6.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