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较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较易)(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2 23: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较易)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
1.(2分)(2022高二上·成都期中)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不会出现在血浆中的是(  )
A.血清球蛋白 B.脂肪 C.核酸 D.核苷酸
2.(2分)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尿液和汗液等不属于体液
C.细胞内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D.不同体液的成分不完全相同
3.(2分)(2022高二上·孝感月考)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C”依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
B.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D、E、F、G”依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B.婴幼儿长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造成脑组织水肿
C.某人喝了一定量食醋后内环境pH未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D.中暑和长跑后肌肉酸痛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所致
5.(2分)如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使尿量明显增多
D.白蛋白减少,氧气运输能力减弱
二、多选题(共3题;共12分)
6.(4分)下列对内环境稳态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
D.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7.(4分)(2022高二上·南和开学考)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成分及其含量/(m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6.00 16.00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7.50 1.00
④ 10.00 140.00 2.50 10.35 25.00 — 47.00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D.④为淋巴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液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
8.(4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胶体渗透压
B.若某人摄入无机盐过多,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上升,其尿液会增多
C.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下降,胶体渗透压上升
D.营养不良的人其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三、综合题(共4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68分)
9.(12分)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即时反应是: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   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   
(2)所形成的   通过   (器官)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   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10.(20分)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   (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   和[   ]   。
(4)人体内环境通过   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   ,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1.(16分)(2022高二上·广东期中)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如表是某男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分析回答: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   病,若取该男子尿液用____  进行鉴定,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的   (结构)可能损伤。综合血糖和肌酐两项指标可判断该男子与正常人相比血浆渗透压偏   ,尿量   。
(3)甘油三酯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也可以由   、氨基酸等物质转化。甘油三脂比糖类氧化分解产能的效率更高,其原因是   
(4)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   
12.(20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是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D表示皮肤,A、B、C各是什么器官 A   ;B   ;C   。
(2)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则①表示的过程是   。
(3)②表示   过程。
(4)请在概念图的空白框处填写适当的名词:③   ;④   ;⑤   ;⑥   ;⑦   。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0分)
13.(10分)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可导致代谢物X的积累,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动物实验发现,给呼吸链受损小鼠注射适量的酶A和酶B溶液,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代谢反应,从而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导致的危害。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呼吸链受损会导致   (填“有氧”或“无氧”)呼吸异常,代谢物X是   .
(2)过程⑤中酶B的名称为   ,使用它的原因是  .
(3)过程④将代谢物X消耗,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意义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血清球蛋白会出现在血浆中,A错误;
B、脂肪会出现在血浆中,B错误;
C、核酸包括DNA和RNA,正常情况下都是在细胞内合成并储存在细胞内的,C正确;
D、核苷酸会出现在血浆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2.【答案】C
【解析】【解答】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A正确;
B、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如唾液、尿液、汗液等)不属于体液,属于外界液体,B正确;
C、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C错误;
D、不同体液的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3.【答案】B
【解析】【解答】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为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单向进入血浆,故“A、B、C”依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A正确;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错误;
C、“D、E、F、G”依次是消化系统(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呼吸系统(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进入血浆等内环境),C正确;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但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2、内环境的稳态: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答案】D
【解析】【解答】A、烫伤损伤到了机体组织,使组织液无法回流而引起的局部停留,形成水泡,A正确;
B、婴幼儿长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营养严重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造成脑组织水肿,B正确;
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C正确;
D、中暑导致肌肉酸痛是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所致,而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刺激肌肉引起肌肉酸痛,此过程中人体内环境稳态没有被破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 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答案】B
【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的血钙偏低,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抽搐,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蛋白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由Na+和Cl-决定,血浆中Na+和Cl-含量正常,不能得出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的结论,C错误;
D、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6.【答案】A,C,D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分析题图:A、B分别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分别是温度和渗透压。
7.【答案】A,B,C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增多,B正确;
C、由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④为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不能与淋巴液进行交换,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8.【答案】A,B,C,D
【解析】【解答】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是晶体渗透压,A项错误;若某人摄入无机盐过多,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上升,其尿液减少,B项错误;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会下降,C项错误;营养不良的人其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D项错误。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据此答题。
9.【答案】(1)NaHCO3/H2CO3;Na2CO3+ H2CO3 → 2NaHCO3
(2)NaHCO3;肾脏;尿液
(3)pH
【解析】【解答】内环境的主要缓冲体系是由NaHCO3/H2CO3组成,当人体摄入较多的碱性物质,缓冲体系中的H2CO3与这些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式为:Na2CO3+
H2CO3 → 2NaHCO3,无机盐的排出方式主要依靠肾脏产生的尿液排出。缓冲体系用于维持内环境的pH处于稳态。
【分析】考查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机制。
10.【答案】(1)⑥
(2)①④⑥
(3)①;淋巴液;⑥;组织液
(4)神经—体液—免疫
(5)pH#酸碱度
(6)吸水;升高
【解析】【解答】(1)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即图中的⑥。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即①④⑥。
(3)②是毛细淋巴管壁,其细胞主要的生活环境是[①]淋巴液和[⑥]组织液。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来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5)④是血浆,其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或酸碱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的渗透压将升高,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分析】1、分析题图,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壁,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
2、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HCO3-、HPO42- 等缓冲物质有关。
4、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1.【答案】(1)糖尿病;斐林试剂
(2)肾小球(或肾脏);高;增加(偏多)
(3)葡萄糖;甘油三酯(脂肪)氢元素比例
(4)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蛋白质微粒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
【解析】【解答】(1)由表可知,表中肌酐、甘油三酯和血清葡萄糖含量较高,有血清葡萄糖含量可知,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利用斐林试剂检测尿液中葡萄糖的存在进行鉴定。
故答案为:糖尿病;斐林试剂。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全部随尿液排出。由表可知,该男子血液中肌酐含量过高,即肌酐未能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则该男子的肾脏可能受损,该男子血液中肌酐和葡萄糖含量较高,则渗透压与正常人相比应偏高,尿量偏多。
故答案为:肾小球(或肾脏);高;增加(偏多)。
(3)甘油三酯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也可以由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物转化生成,甘油三酯是脂肪,分子中含有更多的氢元素,因此氧化分解时陈能效率更高。
故答案为:葡萄糖;甘油三酯(脂肪)氢元素比例。
(4)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蛋白质微粒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故答案为: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蛋白质微粒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原理:糖类中的还液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应选用无色或白色的实验材料。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2)过程: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12.【答案】(1)肺;小肠等;肾脏(或:肾)
(2)营养物质的吸收(或: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淋巴(液);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酸碱度
【解析】【解答】(1)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由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肺;B表示小肠等;C表示肾脏;D表示皮肤。
(2)由图可知,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则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由分析可知,②过程为双向箭头,故②可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4)由图可知,④→③→⑤,而④和⑤之间为双向箭头,故概念图的空白框处是③淋巴(液);④组织液;⑤血浆;⑥渗透压;⑦酸碱度(或:pH)(其中⑥和⑦可以互换)。
【分析】1、根据图解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由题图可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通过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消化环、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
2、从图中可以看出:(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13.【答案】(1)有氧;乳酸或C3H6O3
(2)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
(3)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呼吸链受损发生在线粒体内,会导致有氧呼吸异常,从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故答案为:有氧;乳酸或C3H6O3。
(2)由图可知,过程⑤中的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程,是过氧化氢酶,该酶通过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在体内含量过多而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避免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
(3)乳酸在人体中堆积会导致人体pH发生变化,影响机体进行正常得代谢活动,通过过程④将乳酸消耗,可以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维持细胞内的 PH;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
【分析】 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NAD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 (NAD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 (NAD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