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6 神经调节(较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6 神经调节(较易)(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2 23: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6 神经调节(较易)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2分)(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2分)老鼠在觅食途中闻到猫的尿液气味,此时老鼠(  )
A.胃肠蠕动加快 B.胆汁分泌增加
C.支气管扩张 D.瞳孔收缩
3.(2分)下列关于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
B.大皮脑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C.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一直存在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也有低级中枢调节
4.(2分)(2022高二上·朝阳期中)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跑时,人体内的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心率加快,胃肠蠕动减弱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使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C.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当大脑皮层H区受损时,患者可能听不懂别人说话
D.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支配的,该过程不受大脑皮层调控
5.(2分)(2022高二上·南阳开学考)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不受意识支配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为神经元
C.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D.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6.(2分)成年人大脑中约包含850~860亿个神经元,如图为典型的神经元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
D.神经末梢指的是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7.(2分)下列对动物和人体生理过程的叙述中,能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是(  )
A.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使血糖升高
B.狼会在特定的地域排尿
C.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抑制作用
D.用H2SO4刺激去掉脑的青蛙腹部引起青蛙四肢搔扒反射
8.(2分)(2022高二上·广东期中)下图表示一段意体抽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直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2分)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下丘脑和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10.(2分)(2022高二上·宜昌期中)某同学在玩密室逃脱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受到剧情中所扮演角色的惊吓时,会出现心跳加快、瞳孔扩张、呼吸急促等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受到惊吓后,副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扩张
B.该同学受到惊吓后,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属于非条件反射
C.该同学进入安全地点后,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管收缩
D.该同学进入安全地点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使呼吸平稳
11.(2分)(2022高二上·朝阳期中)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NE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二、多选题(共3题;共12分)
12.(4分)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a~f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效应器
B.切断b后刺激e,f有反应
C.刺激b,兴奋在d处单向传递
D.d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13.(4分)(2022高二上·营口开学考)Na+、K+是引起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细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是细胞产生电位的基础
B.静息电位时,离子维持膜电位稳定的运输方式需消耗ATP
C.Na+—K+泵的存在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D.降低膜外的Na+浓度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反应迟缓的现象
14.(4分)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三、综合题(共3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54分)
15.(22分)(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①为   ,图中①一般是由   组成的。②为   
(2)图中显示的神经元细胞体共有   个。
(3)图中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处(填箭头旁字母)。
(4)图中共有突触   处,突触由   ,   ,   三部分构成。
(5)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   的,决定这—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16.(18分)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依次是   、   、   、   、  。
(2)(2分)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填“能”或“不能”)。
(3)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从以上实验结果   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填“能”或“不能”)。
17.(14分)根据神经系统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其上分布着许多重要的中枢,如⑥和⑦分别是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以及控制机体的     外,还具有     、     、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盲人“阅读”盲文,首先要通过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   中枢完成。
(3)大脑皮层S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
    。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12分)
18.(12分)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时突触后膜处于   _________状态。
(2)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
(3)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  。
(4)后续实验证明了乙酰胆碱作用于后神经元突触后膜可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该过程中若由于某种原因使乙酰胆碱酯酶(能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神经中枢的分布及作用如下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体温、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答案】C
【解析】【解答】老鼠在觅食途中闻到猫的尿液气味,此时老鼠高度紧张,因此呼吸加快,导致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胆汁分泌减少,瞳孔扩张,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剧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答案】B
【解析】【解答】A、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A错误;
B、大皮脑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C错误;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有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4.【答案】C
【解析】【解答】A、长跑时,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心率加快,胃肠蠕动减弱,A错误;
B、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使Na+内流,但其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B错误;
C、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当大脑皮层H区受损时,患者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说话,C正确;
D、人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可以对脊髓进行调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剧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答案】B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错误;
C、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下丘脑的功能: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3)小脑的功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4)脑干的功能:含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5)脊髓的功能: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6.【答案】D
【解析】【解答】A、神经元有多个树突,有利于接受信号,A正确;
B、人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B正确;
C、神经纤维通常由轴突和髓鞘共同构成,C正确;
D、轴突和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都是神经末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线吉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7.【答案】B
【解析】【解答】A、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都能够升高血糖,但不能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错误;
B、在特定的地域排尿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排尿反射能够体现大脑对脊髓低级调节中枢的调控作用,B正确;
C、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抑制作用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作用,C错误;
D、搔扒反射是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不能体现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有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的代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则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这表明,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2)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如排尿反射,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不只是膀胱,其他内脏的活动也受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血管舒缩等。但脊髓对这些反射活动的调节是初级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能受意识控制。脑干中也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等,一旦受到损伤,各种生理活动即失调,严重时呼吸或心跳会停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8.【答案】C
【解析】【解答】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局部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相同。
9.【答案】D
【解析】【解答】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控制,A正确.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是反馈调节,B正确.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增强,C正确.
结合B选项可知,甲状腺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10.【答案】D
【解析】【解答】A、该同学受到惊吓后,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扩张,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应该是瞳孔收缩,A错误;
B、该同学受到惊吓后,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属于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该同学进入安全地点后,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管收缩,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该同学进入安全地点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使呼吸平稳,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11.【答案】A,B
【解析】【解答】A、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由此可知,NE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
B、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NE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信息,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所以药物不是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C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单向传递的,D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2.【答案】A,D
【解析】【解答】A、b上含有c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a表示感受器,A错误;
B、切断b(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e,f效应器能作出应答反应,B正确;
C、刺激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兴奋在d(突触)处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
D、d处表示突触,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3、根据灰质内突触的结构判段:与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相连的是传出神经。
分析题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神经节,d表示突触,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效应器。
13.【答案】A,C,D
【解析】【解答】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础,A正确;
B、静息电位时,离子维持膜电位稳定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消耗ATP,B错误;
C、Na+—K+泵可以使膜内外K+和Na+维持动态平衡,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C正确;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内流速率,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反应迟缓的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
14.【答案】A,B,C
【解析】【解答】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然后检测①处有无反应,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中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若加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一定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接受后电位的转变,故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传递,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③处的突触结构不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产生尿意,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
15.【答案】(1)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传出神经
(2)4
(3)C
(4)5;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5)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解答】(1)图中①是效应器,是反射弧的最后一个环节;传出神经末梢及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
(2)图中神经元有6个,但显示胞体的只有4个。
(3)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即由轴突到胞体或到树突,不能如C所示由胞体到轴突。
(4)两个神经元或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都可以形成突触,结合图示可知,图中共有突触5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突触。
(5)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细胞间传导是单向的。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16.【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不能;不能
(3)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不能
【解析】【解答】(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结合屈腿反射的情境,屈腿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
(2)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能完成屈腿反应,但缺少反射的完整环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不构成反射,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3)从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4)从以上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根据题意,“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出现收缩活动“说明能够完成反射,反射弧完整,其中感受器是受刺激的左后肢趾部的皮肤,因为无脑,所以神经中枢是脊髓。
17.【答案】(1)感知;反射活动;语言;学习和记忆;情绪
(2)语言
(3)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
【解析】【解答】(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盲人“阅读”盲文,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⑥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⑦躯体感觉中枢有关,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语言中枢完成。
(3)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
【分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2)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类的记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3)情绪:神经压力、生活挫折、疾病等因素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抑郁持续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抑郁症。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的应对情绪波动。
2、人脑言语区各区受损出现的症状:(1)W区:不能写字。(2)V区:不能看懂文字。(3)S区:不能讲话。(4)H区:不能听懂话。
18.【答案】(1)静息
(2)外负内正
(3)向右偏转;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4)持续兴奋
【解析】【解答】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故这时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
(2)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
(3)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表明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
(4)乙酰胆碱作用于后神经元突触后膜可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使乙酰胆碱酯酶(能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乙酰胆碱会持续刺激突触后膜,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