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8 免疫调节(较易)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
1.(2分)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分)人体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从而会影响人体的(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3.(2分)器官移植可以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移植的器官对受体来说相当于抗原
B.供者与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程度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
C.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
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但会增加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4.(2分)(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5.(2分)胂瘤疫苗的作用方式是将肿瘤抗原递送至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是替代或辅助传统疗法的良好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肿瘤疫苗具有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的优点
B.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
C.癌细胞表面的甲胎蛋白可以作为肿瘤抗原用于递送
D.抗原呈递过程体现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多选题(共4题;共16分)
6.(4分)免疫系统的功能是(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清除 D.免疫监视
7.(4分)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作用
C.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D.前者分泌抗体,后者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8.(4分)下图中①是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②是根据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的特点,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灭活病毒疫苗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B.S蛋白的基因经过限制酶和解旋酶的作用,构建无害的腺病毒载体
C.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到入侵的病毒后,激活的T细胞可转变成效应T细胞
D.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S蛋白,诱发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
9.(4分)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将DNA注入T细胞内,通过复制大量繁殖
B.艾滋病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而造成
D.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是易发生基因突变
三、综合题(共3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58分)
10.(16分)下图为人类的体液免疫示意图,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请填写图中① ⑥代表的细胞或物质名称:① ② ③ ④__ ⑤ ⑥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除了体液免疫还有 免疫。
(3)免疫学的应用包括 、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1.(24分)(2022高二上·通榆期中)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请回答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 和淋巴。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填“单”或“双”)方向的,因为 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 上。
(3)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垂体分泌的 素会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的产热量 (填“增多”或“减少”)。
(4)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 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是第 道防线,属于填 (“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12.(18分)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 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请回答问题:
(1)DC 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 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功能即 。
(2)DC 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 T 细胞外的 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 T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 。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 等。
(3)辅助性 T 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 可作用于已被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并促进其增殖 分化成为 。
(4)DC 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 DC 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 信息后再输回给患者。这些 DC 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 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该免疫 过程属于 免疫。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16分)
13.(16分)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多种新冠疫苗已被研发并陆续投入市场,并仍有多种疫苗处于研发当中。初步实验得知,某疫苗总剂量8μg为最佳剂量,为了确定最佳接种方案,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接种剂量(μg/针) 疫苗 a / 4 / 4 / 4 /
X / a / 4 / 4 / 4
第一针接种时间 第0天
第二针接种时间 m 第14天 第21天 第28天
相应抗体相对含量 14.7 0 169.5 0 282.7 0 218.0 0
注:A1、B1、C1、D1组分别接种该疫苗;A2、B2、C2、D2组分别接种X试剂。
(1)抗体是“Y”字形分子,化学本质是 ,其两条臂形成两个相同的 结合位点。
(2)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
(3)表中试剂X是 ,a的剂量应该为 ,m应为 。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疫苗接种两针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针组,原因是 。
②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 天的效果最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是防卫功能过于强大引起的疾病,①正确;
②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②正确;
③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③错误;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④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过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块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到过敏原,可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来检测;过敏原检测:体内试验(皮试)和体外试验(抗体检测)。
2.【答案】D
【解析】【解答】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黏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D。
【分析】一、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点: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专一性。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特点:只对具有抗原特征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具有专一性。
3.【答案】C
【解析】【解答】A、移植的器官属于异物,对受体来说相当于抗原,A正确;
B、供者与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程度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供者与受者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越小,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B正确;
C、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C错误;
D、器官移植时,出现免疫排斥,临床上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机体T细胞减少,故免疫能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事实上,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表明,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答案】C
【解析】【解答】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5.【答案】B
【解析】【解答】A、疫苗特异性结合抗原,肿瘤疫苗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A正确;
B、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的功能,B错误;
C、癌细胞表面的甲胎蛋白可以作为肿瘤抗原呈递给免疫细胞,C正确;
D、抗原呈递过程体现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6.【答案】A,B,D
【解析】【解答】结合分析可知,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故答案为:ABD。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7.【答案】A,B,C
【解析】【解答】A、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
B、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起主要作用,B错误;
C、前者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只能与抗原结合需要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消灭,后者杀死靶细胞,C错误;
D、前者分泌抗体,后者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如图:
二次免疫主要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的过程。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细胞沉降集团,使之市区感染能力,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体外。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8.【答案】A,C,D
【解析】【解答】A、据图示可知,图中①是灭活新冠病毒疫苗,由于灭活疫苗仍保留病毒的抗原性,所以可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起到免疫预防作用,A正确;
B、构建腺病毒载体需要用到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病毒作为抗原入侵人体细胞后,会激活的T细胞可转变成效应T细胞,而效应T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C正确;
D、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S蛋白,诱发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可快速做出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疫苗有三种类型:(1)灭活的微生物;(2)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3)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9.【答案】C,D
【解析】【解答】A、分裂是细胞的分裂方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借助寄主细胞增殖,不属于分裂增殖,A错误;
B、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胞内病毒,B错误;
C、HIV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破坏,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愚弄”人类免疫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CD。
【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10.【答案】(1)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
(2)细胞
(3)免疫预防
【解析】【解答】(1)根据分析: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浆细胞,⑤是记忆细胞,⑥是抗体;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预防(疫苗研制)。
【分析】 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进一步吞噬消化;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物质;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3、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疫苗有三种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③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2)免疫治疗: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②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3)免疫诊断: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11.【答案】(1)组织液
(2)反射;反射弧;单;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3)促甲状腺激;增多
(4)一;三;特异性
【解析】【解答】(1)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故填: 组织液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与突触后膜;
故填:反射 ; 反射弧 ; 单 ; 神经递质 ; 突触前膜 ; 突触后膜 。
(3)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多;
故填:促甲状腺激 ; 增多 。
(4)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一 ; 三 ; 特异性 。
【分析】(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突触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兴奋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①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种(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②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又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4)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它们都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协同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神经调节。
12.【答案】(1)胞吞;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
(2)特异性受体;信息交流;巨噬细胞
(3)细胞因子;浆细胞
(4)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1)据图分析,DC细胞能通过胞吞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并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这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除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也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
(3)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4) 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2、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起源于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3.【答案】(1)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抗原
(2)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
(3)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8;不接种疫苗
(4)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了大量抗体;21天
【解析】【解答】(1)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四条多肽链组成,其两条臂形成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2)实验目的是探究某疫苗接种最佳方案,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因变量是相应抗体相对含量。
(3)由表格数据可知,注射X后,机体不产生抗体,说明X是生理盐水,起对照作用。因为A组不接种,B、C、D三组都两次接种总剂量为8μg,根据控制单一变量原则,所以a为8μg。m应为不接种疫苗。
(4)①由于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了大量抗体,因此疫苗接种两次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针组。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21的效果最好。
【分析】体液免疫: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