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8 免疫调节(困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人教版2019】专题18 免疫调节(困难)(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2 23: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2023届高考生物分层训练—专题18 免疫调节(困难)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2分)(2022高三下·哈尔滨开学考)陈薇团队对其团队所研究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图 1、2 表示不同的接种剂量和接种方式对小鼠免疫的影响,图 3 表示接种不同剂量疫苗,14 天后接种新冠病毒,72 小时后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毒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IFNY 是一种能增强效应 T 细胞活力的淋巴因子
A.IFNY 与抗体均属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图 3 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为只注射等量的不含疫苗的生理盐水
C.由图 1、图 2 结果可知,该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该疫苗达到最大保护效果,最适合的接种方式和剂量为肌肉注射、高剂量
2.(2分)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是能参与第一道防线的免疫活性物质
B.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T细胞的产生
C.吞噬细胞是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3.(2分)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测得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如下图所示。已知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B.甲、乙两人的尿液需与葡萄糖试纸水浴加热后方能显色
C.甲出现上述检测结果,可能与自身免疫细胞杀伤胰岛β细胞有关
D.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可能是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胰岛素受体导致的
4.(2分)(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a~e表示免疫细胞,f表示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后可能产生多种抗原-MHC复合体
B.b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增殖分化
C.c、d、e细胞表面都有针对同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D.f是免疫球蛋白,其两臂上各有一个相同的抗原分子结合位点
5.(2分)(2022高二上·通榆期中)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虚线表示细胞免疫
B.图中甲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乙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6.(2分)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模型X→A→Y中,A代表结构,X代表物质,Y代表A结合X后的变化或产物。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人的红细胞,X表示葡萄糖,则Y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
B.若A表示T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若A表示垂体,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D.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则Y表示的葡萄糖中一定不含18O
7.(2分)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淋巴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知过做、哮喘或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在炎症状态下还可进入细胞内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
B.如图推测抗体可能是被蛋白酶处理为氨基酸后,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
C.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和抗体
D.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淋巴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
8.(2分)基因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的一段基因插入到质粒上,然后将重组质粒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可以表达出抗体,加强免疫应答反应
B.基因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目的基因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基因疫苗内含有特定的抗原,所以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9.(2分)(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吞噬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10.(2分)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实验小组为探讨TNF-α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给TNF-α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效促进TNF-a基因的表达,能增强小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TNF-α基因表达产物不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
C.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
D.抗原再次入侵时刺激记忆细胞,并由记忆细胞直接发挥免疫效应
11.(2分)(2022高二上·东莞月考)诊断对于应对新冠疫情至关重要,目前检测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包括以PCR核酸检测为代表的核酸分子检测(检测病毒RNA)、抗原快速检测(检测病毒蛋白)和抗体检测(检测抗体IgG和IgM)。下图表示利用其中两种方法检测感染者后出现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感染者清除新冠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B.新冠病毒含有多种抗原,因此新冠病毒感染者才可能检测到其中两种抗体
C.新冠病毒进入机体后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其抗原
D.某人检测出IgG和IgM,说明其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二、多选题(共3题;共12分)
12.(4分)(2022高二上·保定月考)严重烧伤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伤后严重感染,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13.(4分)疫苗通常用灭活和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各种疾病
B.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一直发挥作用
C.灭活和减毒的病原体保留了其抗原特性,但不会致病
D.接种疫苗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染时,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
14.(4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A.免疫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B.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和iPSC的表面有共同的抗原
C.表中MEF实验数据表明该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而无法与血清抗体结合
D.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抗iPSC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可以杀死癌细胞
三、综合题(共2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34分)
15.(18分)(2022高二上·辉南期中)图 1 表示人体内 E2 ( 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 图 2 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器官甲是    。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泌    (填激素中文名称)间接升 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   直接调控胰腺中的   细胞分泌    (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
(2)根据图2 可知,胰岛素与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 GLUT4 的囊泡与细胞 膜融合,增加    ,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3)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说明Ⅰ型糖尿病是一种针对胰 岛 B 细胞的   病。Ⅱ型糖尿病常见的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 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 细胞会    (填“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
16.(16分)(2022高二上·邯郸期中)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表面抗原研发出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采一滴血仅十分钟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攻击,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019-nCoV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毒会被吞噬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人体第   道防线,这体现了免疫系统   功能。
(2)图中细胞Ⅱ的活化还需要的条件是   ,图中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其中能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填序号)。
(3)细胞I   (填细胞名称)把病毒特有的抗原暴露出来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在人体内,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填细胞名称)。
(4)若某人已注射该病毒疫苗,病毒再次入侵后,体内迅速高效的产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32分)
17.(16分)目前铝化合物是批准的人用疫苗唯一佐剂,但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经研究发现,传统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特性。某科研小组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3 ~4周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90只,随机均分为9组。
第二步:9 组按下表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第三步:分别于小鼠免疫后第 4.8、12、16、20周尾静脉采血0.2 -0.5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抗体水平如下表。(抗体水平用效价表示,抗体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的抗体或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
组别 剂量 抗HAV抗体
第4周 第8周 第12周 第16周 第20周
1 HAV疫苗(铝佐剂) 1:34.82 1:80.00 1:139.29 1:52.78 1:24.62
2 HAV抗原(不含佐剂) 1:20.00 1:45.95 1:80.00 1:34.82 1:15.18
3 生理盐水 0 0 0 0 0
4 LBPS 20mg+HAV疫苗 1:30.31 1:69.64 1:105.56 1:40.00 1:28.28
5 LBPS 10mg+HAV疫苗 1:37.32 1:79.46 1:129.98 1:42.87 1:26.39
6 LBPS 5mg+HAV疫苗 1:32.49 1:64.98 1:98.49 1:21.44 1:14.14
7 LBPS 20mg+HAV抗原 1:40.00 1:105.56 1:149.28 1:80.00 1:30.49
8 LBPS 10mg+HAV抗原 1:52.78 1:129.96 1:196.98 1:79.46 1:30.31
9 LBPS 5mg+HAV抗原 1:42.87 1:85.74 1:113.14 1:30.31 1:22.97
(1)铝佐剂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效果较差。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   。
(2)每组选取10只小鼠,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   ,所选小鼠的体重相近、生理状况相同的原因是  。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由实验结果可知,第   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   (填“多”或“少”)。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   (填“能”或“不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18.(16分)(2022·湖州模拟)研究人员研究糖尿病小鼠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及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相关实验。根据下列实验材料补充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SPF小鼠、H5N1流感病毒毒株悬液、H5N1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柠檬酸缓冲液溶解的STZ等。
(实验说明:①小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PF是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③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的药物)
(1)(2分)实验思路:
实验一:制备糖尿病小鼠:随机取   的小鼠空腹至少12 h后,注射经灭菌处理的柠檬酸缓冲液溶解的STZ,2周后,取血测定血糖浓度。若小鼠血糖浓度稳定在20mmol/L以上,并将小鼠尿液滴加在尿糖试纸上呈现   色,则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
实验二:病毒感染性实验:   ,3d后,将小鼠麻醉,取肺洗液测肺部病毒量。
实验三:免疫实验:取等量的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   ,28天后,从尾部采血测血中抗体浓度。
(2)实验中用SPF小鼠做实验材料的目的是   。
(3)已知疫苗溶剂中含有佐剂,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为了验证佐剂的作用,需要进行添加的处理是   。
(4)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其更容易感染病毒且产生抗体的能力也较弱。请将实验二与实验三的预测结果绘制在一个柱形图中   。
(5)在流感季节,可采用   方法提升糖尿病患者对流感的免疫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IFNY 是一种能增强效应 T 细胞活力的淋巴因子,属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正确;
B、图 3 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为只注射等量的不含疫苗的生理盐水,14天后接种等量新冠病毒,B错误;
C、图1显示注射疫苗后可以使得抗体增加,图2显示接种疫苗后产生IFNY的T细胞比例增加,因此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
D、结合图1、图2和图3的实验结果可知,高剂量注射能产生更多抗体,免疫效力强,肌肉注射可以产生更多的分泌IFNY的T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位置,如抗体、淋巴因子、溶酶体等。
(2)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①主要靠产生抗体进行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②靠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的免疫方式属于细胞免疫。
2.【答案】A
【解析】【解答】A、泪液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不属于体液,因此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参与第一道防线的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因此骨髓受损,二者都受影响,B错误;
C、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3.【答案】B
【解析】【解答】A、胰岛A、B细胞上含有葡萄糖受体,血糖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分泌,A正确;
B、甲、乙两人的尿液需与葡萄糖试纸反应不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
CD、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由图可知,甲胰岛素分泌量很较低,可能与自身免疫细胞杀伤胰岛β细胞有关;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所致,C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4.【答案】C
【解析】【解答】有图示分析可知:a:吞噬细胞、b:辅助T淋巴细胞、c:B细胞、d:记忆B细胞、e:浆细胞、f是抗体;
A、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抗原表面的多种抗原-MHC复合体暴露出来,A正确;
B、辅助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表面的特定的抗原-MHC复合体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e为浆细胞,没有抗原受体,C错误;
D、f是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抗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 ;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
④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抗体 ;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2)细胞免疫的过程如下:
5.【答案】D
【解析】【解答】甲是T细胞、乙是浆细胞、丙是病毒侵染的细胞、丁是效应T细胞、戊是抗体。
A、由图示可知,图中的实线是体液免疫,虚线是细胞免疫,A正确;
B、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没有特异性,B正确;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对应的关系,C正确;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之间引起记忆细胞分化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缩短了反应时间,并没有改变细胞周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①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大多数抗原给B细胞,同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②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
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④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初次接触抗原时,增殖分化速度慢,产生抗体少;再次接触抗原时,增殖分化速度快,产生抗体多。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T细胞(二次免疫)。
⑤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作用强,抗体浓度高,发病程度低或不发病。
6.【答案】C
【解析】【解答】A、人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若A表示B淋巴细胞,X表示抗原,则Y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错误;
C、若A表示垂体,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若为负反馈调节则X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若为分级调节也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若A表示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X表示H218O,X可以参与该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O2,生成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葡萄糖,因此Y中含18O的物质可能是葡萄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模型建构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此题借助考查基础知识,只要理解生物体内各种反应或过程内容即可逐项分析。
2、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第二阶段是暗反应阶段,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两者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
7.【答案】D
【解析】【解答】A、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ATP到细胞外,在炎症状态下还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淋巴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A错误;
B、如图一种纳米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但是纳米抗体不是氨基酸,因此不能得出氨基酸也能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B错误;
C、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是效应B细胞分泌的,C错误;
D、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因此,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淋巴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8.【答案】B
【解析】【解答】A、基因疫苗导入人体可以表达出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错误;
B、基因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病原微生物的一段基因(目的基因)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表达出抗原,B正确;
C、基因疫苗内含控制抗原合成的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9.【答案】C
【解析】【解答】疫苗的接种主要是为了是机体产生更多抗体和相关的淋巴细胞,可以在机体二次接触到抗原时激发第二次免疫。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免疫预防:疫苗一般是灭活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机体接种疫苗后,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即一种疫苗通常只能预防一种特定的传染病,接种一种疫苗后能获得对特定传染病较长时间的抵抗力。
10.【答案】C
【解析】【解答】A、本题测量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没有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变化,A错误;
B、TNF-a基因表达使得效应T细胞数量增多,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B错误;
C、如图:TNF-a基因敲除小鼠的效应T细胞和野生型相比数量减少,记忆细胞增多,说明TNF-a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C正确;
D、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发挥免疫效应,需要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浆细胞或相应的效应T细胞后发挥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
11.【答案】D
【解析】【解答】A、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具有清除体内的外来侵入的病原体的功能,A正确;
B、由题干可知检测抗体有IgG和IgM ,进而推断新冠病毒的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的抗原,B正确;
C、病毒进入体内首先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抗原,C正确;
D、若某人检测出IgG和IgM,可以说明其为无症状感染者或康复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
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
(2)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
(3)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初次接触抗原时,增殖分化速度慢,产生抗体少;再次接触抗原时,增殖分化速度快,产生抗体多 。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T细胞(二次免疫)。
(4)对于外毒素(如蛇毒),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病毒、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12.【答案】B,C,D
【解析】【解答】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A正确;
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体质的病人,初次使用抗生素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耐药突变在使用药物前就已经出现,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用抗生素筛选耐药细菌,以确定用药的剂量及预期治疗效果,D错误。
故答案为:BCD。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3.【答案】C,D
【解析】【解答】接种的疫苗是特定的抗原,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不能激发人体抵抗各种疾病,A项错误;接种疫苗后,机体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存在一段时间,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长至几年甚至终生,B项错误;病原体灭活或减毒后仍有抗原特性,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不会导致机体患病,C项正确;二次免疫时,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D项正确。
【分析】 疫苗通常用灭活和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知疫苗触发机体的免疫,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病原体会有更快、更强和更有效的免疫。
14.【答案】A,B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免疫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A正确;
B、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和iPSC的表面有共同的抗原,从而使得DB7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B正确;
C、表中MEF实验数据与空白组相近,表明该细胞表面没有与iPSC的表面共同的抗原,即没有相应抗原与血清抗体结合,但并不是细胞表面无抗原,C错误;
D、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免疫组血清中有能与肿瘤结合的效应T细胞,这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15.【答案】(1)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递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2)胰岛素受体IR;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3)自身免疫病;增加
【解析】【解答】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性器官;
(1) 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说明甲是下丘脑,在饥寒交迫时,由于寒冷机体需要增加产热,此时下丘脑会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同时饥饿的情况下血液中血糖降低,下丘脑收到兴奋,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控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提供血糖浓度;
故填: 下丘脑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神经递质 ; 胰岛A细胞 ; 胰高血糖素 。
(2)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与胰岛素的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会引起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进而会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通过这种方式进而提供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故填: 胰岛素受体IR ; 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
(3) 由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Ⅰ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B细胞是抗原,将自身细胞作为抗原的是机体的自身免疫病。 Ⅱ型糖尿病常见的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胰岛素发挥的作用整体上减弱,血糖还是维持在高浓度,因此胰岛B细胞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故填:自身免疫病;增加。
【分析】(1)血糖的调节:
①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中枢在下丘脑。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非条件反射。
②胰岛A(或B)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含量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
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胰岛素能抑制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
(2)激素的调节特点: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
(3)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
①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 ”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注:因为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
②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16.【答案】(1)皮肤、黏膜;二;免疫防御
(2)该细胞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Ⅰ
(3)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4)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解析】【解答】(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2019-nCoV侵入人体后,大多数病毒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吞噬细胞参与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免疫防御功能。
(2)细胞Ⅱ属于T细胞,当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分别为: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其中Ⅰ 能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Ⅰ为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4)病毒再次入侵后,体内迅速高效的产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7.【答案】(1)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确保单一变量(或小鼠体重、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
(3)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或血清抗HAV抗体水平)
(4)12;多;能
【解析】【解答】(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等,而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等,所以与体液免疫相比,细胞免疫特有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2)实验中为了减小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每组选取10只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抗HAV抗体的平均值,而不是选取1只实验鼠进行实验。小鼠的体重和生理状况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以确保实验中单一变量。
(3)本实验是探讨枸杞多糖(LBPS)作为甲型肝炎(HAV)疫苗佐剂的效果,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变量是LBPS是否作为佐剂以及LBPS 的含量,因变量为LBPS 作为HAV疫苗佐剂的效果,可用血清抗HAV抗体水平表示。
(4)比较表格数据可知,第12周抗HAV抗体水平最高;比较1和2组数据可知,与注射抗原相比,注射HAV疫苗产生的抗体多。比较2、7、8、9组中数据可知,LBPS处理后抗体数量增加,可知LBPS作为HAV疫苗佐剂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a、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8.【答案】(1)生长状况相同;棕;取等量的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分别接种等量的H5N1病毒毒株悬液;分别注入等量H5N1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2)排除其他病原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增加注射等量佐剂的对照组2
(4)
(5)注射疫苗或注射含相应抗体的血清或使用免疫增强剂
【解析】【解答】(1)实验一:要制备糖尿病小鼠,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应随机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的药物,注射经灭菌处理的柠檬酸缓冲液溶解的STZ后的小鼠血糖浓度偏高,尿液中会含较多葡萄糖,将小鼠尿液滴加在尿糖试纸上呈现棕色,则说明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
实验二:病毒感染性实验:该实验是要用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比较对流感病毒的易感程度,故应该要取等量的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分别接种等量的H5N1病毒毒株悬液。
实验三:免疫实验:该实验还要比较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故取等量的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分别注入等量H5N1流感病毒灭活疫苗,28天后,从尾部采血测血中抗体浓度。
(2)SPF是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实验中用SPF小鼠做实验材料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病原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疫苗溶剂中含有佐剂,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为了验证佐剂的作用,排除佐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增加注射等量佐剂的对照组2。
(4)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其更容易感染病毒且产生抗体的能力也较弱,故与健康小鼠比较,糖尿病小鼠肺部病毒数更多,血清中抗体浓度更少,故实验二与实验三的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5)在流感季节,可采用注射疫苗或注射含相应抗体的血清或使用免疫增强剂方法提升糖尿病患者对流感的免疫力。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糖尿病小鼠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及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自变量是是否为糖尿病小鼠,因变量是接种 H5N1流感病毒毒株后肺部的病毒量以及注入H5N1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后血清中抗体的浓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