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3题46分)
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B.北京人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北京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D.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
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以得出北京人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B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农业生产,排除A;
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
北京人没有饲养家禽和家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
朝的历史,C符合题意;
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与题干不符,排除A;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题干未体现,排除B;
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题干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可以看出,从秦朝以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玉玺,这反映出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不符合题意;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史料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数十载后,则“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发生以上转变的原因是汉初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三公九卿制度 D.盐铁专卖措施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汉初发生转变的原因,排除A;
三公九卿制度属于政治制度,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
盐铁专卖措施是汉武帝的措施,不属于汉初发生转变的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难度适中,掌握西汉初年的治国措施即可作答。
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见下图),反映了他们无视中央的史实。针对诸侯王势力坐大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反映了诸侯国势力强大,无视中央。面
对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C;
北击匈奴,巩固边疆,是汉武帝在军事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度较低,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即可作答。
6.(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表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戚) 窦武(外戚)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B.分裂割据局面严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尚武轻文风气盛行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这-现象动摇了东汉统治。表格中第一栏体现出的外戚干政,第二栏体现出的是宦官
专权。因此,表格体现出东汉后期政治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符合题意;
材料表格体现出外戚和宦官专权,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排除A;
材料中体现的是朝廷内部权力的争斗,不是分裂割据局面的严重,排除B;
表格不能看出尚武轻文风气盛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即可作答。
7.(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法国学者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向外界开放得很少,倾向于主要靠自己的资源生存。事实上,它只有两个大的出口,一个海洋,一个沙漠。”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 )
A.敦煌和葱岭 B.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
C.长安和洛阳 D.玉门关和阳关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古代中国的沙漠"出口指的是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古代中国的“海洋"出口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据此可知,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海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敦煌、葱岭、洛阳、玉门关和阳关"都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排除AD;
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是( )
A.造纸工艺 B.蔡伦发明 C.外国引入 D.西汉耧车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发明流程“舂捣——捞取——晾晒——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工艺,A符合题意;
题干强调这项发明是什么,不是强调由谁发明,排除B;
造纸工艺非外国引入,排除C;
西汉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本题重在理解题意。
9.(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可知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符合题意;
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并不是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排除A;
此时的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排除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是有利因素,但不是决定北民南迁的主要因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即可作答。
10.(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改革了历法”,“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据此,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锺繇 D.王羲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 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针、水碓磨、千里船等。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B符合题意;
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A;
钟繇、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祖冲之的成就即可作答。
1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1863年刊载于杂志《笨拙》的漫画《两极相会》:解放者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握手。作为“解放者”他们都( )
A.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漫画《两极相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通过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维护了南北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这两位解放者的行动都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B符合题意;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
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排除C;
南北战争没有改变美国社会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难度适中,掌握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的南北战争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下列措施与材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 D.实行征兵制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结合所学可知,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重视发展教育,仿造欧美设立新式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日本以后科技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政治措施,排除A;
发展近代工业属于经济措施,排除B;
实行征兵制属于军事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即可作答。明治维新是常考考点,需要重点掌握改革的方式、内容及影响。
13.(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文所示内容反映了( )
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被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
A.科学发明源自工匠的经验积累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被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可看出反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符合题意;
科学发明源自工匠的经验积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
材料没体现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排除B;
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有人认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各种各样的革命,但其结局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这次革命的成功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飞跃。这次革命是( )
A.法国大革命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而这次革命的成功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各国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B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十月革命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十月革命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革命的背景、结果、意义等。
1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计划 B.强化经济建设的行政干预
C.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强调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
【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使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允许外国和私人资本经营工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
由贸易等,这些都是强调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D符合题意;
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计划指的是苏联模式,排除A;
强化经济建设的行政干预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排除B;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恢复,而非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2022九下·广州开学考)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材料体现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C.调整农业政策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下的美国,对资本主义制度激进派和保守派等不同派别的态度。而罗斯福中和了两派的办法,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而A项是特点,排除A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在农业方面的具体措施,而非实质,排除C项;D项是罗斯福新政中在工业领域的具体措施,而非实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17.(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有学者形容德国:“这是一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下表中能体现德国这两个特点的是( )
考问世界 拷打世界
A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 建立反法联盟
B 创立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进行普法战争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D 提出生物进化思想 推动欧洲联合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考问世界”指德国在思想领域的建树,“拷打世界”指德国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对应的史实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C符合题意;
建立反法联盟,是拿破仑执政期间,欧洲君主制国家联合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普法战争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排除B;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兴起于意大利,推动欧洲联合的是德法两国,且推动联合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的关系即可作答。
18.(2022·东莞模拟)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 ”及所学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打破了美国人的迷梦, B 项正确;
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属于苏德战场,排除 A 项;
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属于欧洲战场,排除 C 项;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相关史实。“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美国”“日本”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毛泽东论述二战时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战场的转折)就决定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德军闪击波兰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欧洲战场的转折)就决定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终结了德国保持的攻势局面,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符合题意;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A;
苏联赢得莫斯科保卫战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排除B;
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向日本宣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二战的转折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战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爆发、经过、结果、影响等重点知识。
20.(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图解分析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战中某次战役的图解,它形象地表明了该战役( )
A.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C.使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 D.加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中某次战役的图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灭亡。C符合题意;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排除B;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英、美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急剧激化等因素加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即可作答。
2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1985年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 冷战对峙 B.苏联模式僵化
C.经济全球化 D.反殖民主义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军事政治大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夺利益,一定要划分利益范围,因此形成冷战对峙,争霸必不可少。所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A符合题意;
苏联模式僵化,导致苏联解体,排除B;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排除C;
反殖民主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难度适中,理解查理,掌握冷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
A.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 B.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矛盾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符合题意;
没有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只是表面原因,排除A;
没有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与史实不符,排除B;
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矛盾,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列简笔画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 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由德意奥匈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和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1991年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多极化趋势;1949年以美国为首成立了北约。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建 立华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形成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③②,C符合题意;
ABD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冷战、一超多强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
2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管仲相(辅佐)桓公,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生性聪明,自幼学习“刑名之学”,并在各国改革风潮的影响下,立志在社会的改革中要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鞅四次见秦王,让秦孝公从开始时的不屑一顾,到后来和商鞅“语数日而不厌”,成为商鞅改革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虽然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以说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
--摘编自李清泉《商鞅改革的价值》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这三幅图画均摹绘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的是南北朝时期被汉族人使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刑名之学”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商鞅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4)材料三中的这场改革与材料四所代表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或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管仲改革。根据材料“管仲相(辅佐) 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刑名之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刑名之学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根据材料“虽然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以说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根据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场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本题考查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创新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故答案为:(1)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或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点评】本题考查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在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这场危机是全球性的,因为这种疾病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构成威胁,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衰退,而这在可能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过……只有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忘掉政治博弈,深刻明白人类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才能给出更加强有力、更加有效的回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担责任、全球声援:应对新冠病毒的社会经济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该宣言签署后,对战争形势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冠肺炎流行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机?材料二中,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有效抗击疫情的办法与我国提出的什么理念相契合?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疾病威胁、经济衰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后,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根据材料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 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这场危机是全球性的,因为这种疾病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构成威胁,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衰退,而这在可能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归纳可知,新冠肺炎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有:疾病威胁、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经济衰退;根据材料“只有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忘掉政治博弈,深刻明白人类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才能给出更加强有力、更加有效的回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有效抗击疫情的办法与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2)本题考查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二者相同点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回答。如: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 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故答案为:(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疾病威胁、经济衰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详解,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3题46分)
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B.北京人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北京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D.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
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史料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数十载后,则“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发生以上转变的原因是汉初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三公九卿制度 D.盐铁专卖措施
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见下图),反映了他们无视中央的史实。针对诸侯王势力坐大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6.(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表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戚) 窦武(外戚)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B.分裂割据局面严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尚武轻文风气盛行
7.(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法国学者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向外界开放得很少,倾向于主要靠自己的资源生存。事实上,它只有两个大的出口,一个海洋,一个沙漠。”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 )
A.敦煌和葱岭 B.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
C.长安和洛阳 D.玉门关和阳关
8.(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是( )
A.造纸工艺 B.蔡伦发明 C.外国引入 D.西汉耧车
9.(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10.(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改革了历法”,“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据此,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锺繇 D.王羲之
1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1863年刊载于杂志《笨拙》的漫画《两极相会》:解放者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握手。作为“解放者”他们都( )
A.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1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下列措施与材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 D.实行征兵制
13.(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文所示内容反映了( )
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被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
A.科学发明源自工匠的经验积累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有人认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各种各样的革命,但其结局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这次革命的成功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飞跃。这次革命是( )
A.法国大革命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工业革命
1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计划 B.强化经济建设的行政干预
C.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强调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
16.(2022九下·广州开学考)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材料体现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C.调整农业政策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17.(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有学者形容德国:“这是一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下表中能体现德国这两个特点的是( )
考问世界 拷打世界
A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 建立反法联盟
B 创立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进行普法战争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D 提出生物进化思想 推动欧洲联合
A.A B.B C.C D.D
18.(2022·东莞模拟)当亚洲和欧洲燃起战火时,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打破美国人迷梦的是( )
A.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国“闪电战”占领波兰 D.《联合国家宣言》
19.(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毛泽东论述二战时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战场的转折)就决定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德军闪击波兰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20.(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图解分析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战中某次战役的图解,它形象地表明了该战役( )
A.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C.使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 D.加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1.(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1985年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 冷战对峙 B.苏联模式僵化
C.经济全球化 D.反殖民主义
22.(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
A.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 B.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矛盾
23.(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下列简笔画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
24.(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管仲相(辅佐)桓公,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生性聪明,自幼学习“刑名之学”,并在各国改革风潮的影响下,立志在社会的改革中要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鞅四次见秦王,让秦孝公从开始时的不屑一顾,到后来和商鞅“语数日而不厌”,成为商鞅改革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虽然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以说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
--摘编自李清泉《商鞅改革的价值》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这三幅图画均摹绘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的是南北朝时期被汉族人使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刑名之学”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商鞅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4)材料三中的这场改革与材料四所代表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5.(2022九下·福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在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这场危机是全球性的,因为这种疾病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构成威胁,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衰退,而这在可能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过……只有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忘掉政治博弈,深刻明白人类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才能给出更加强有力、更加有效的回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担责任、全球声援:应对新冠病毒的社会经济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该宣言签署后,对战争形势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冠肺炎流行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机?材料二中,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有效抗击疫情的办法与我国提出的什么理念相契合?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
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以得出北京人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B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农业生产,排除A;
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
北京人没有饲养家禽和家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京人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
朝的历史,C符合题意;
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与题干不符,排除A;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题干未体现,排除B;
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题干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可以看出,从秦朝以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玉玺,这反映出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不符合题意;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汉初发生转变的原因,排除A;
三公九卿制度属于政治制度,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
盐铁专卖措施是汉武帝的措施,不属于汉初发生转变的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难度适中,掌握西汉初年的治国措施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反映了诸侯国势力强大,无视中央。面
对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C;
北击匈奴,巩固边疆,是汉武帝在军事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度较低,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这-现象动摇了东汉统治。表格中第一栏体现出的外戚干政,第二栏体现出的是宦官
专权。因此,表格体现出东汉后期政治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符合题意;
材料表格体现出外戚和宦官专权,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排除A;
材料中体现的是朝廷内部权力的争斗,不是分裂割据局面的严重,排除B;
表格不能看出尚武轻文风气盛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古代中国的沙漠"出口指的是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古代中国的“海洋"出口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据此可知,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海陆丝绸之路,B符合题意;
‘敦煌、葱岭、洛阳、玉门关和阳关"都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排除AD;
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发明流程“舂捣——捞取——晾晒——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工艺,A符合题意;
题干强调这项发明是什么,不是强调由谁发明,排除B;
造纸工艺非外国引入,排除C;
西汉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本题重在理解题意。
9.【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可知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符合题意;
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并不是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排除A;
此时的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排除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是有利因素,但不是决定北民南迁的主要因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 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针、水碓磨、千里船等。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B符合题意;
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A;
钟繇、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祖冲之的成就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漫画《两极相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通过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维护了南北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这两位解放者的行动都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B符合题意;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
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排除C;
南北战争没有改变美国社会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难度适中,掌握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的南北战争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结合所学可知,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重视发展教育,仿造欧美设立新式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日本以后科技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政治措施,排除A;
发展近代工业属于经济措施,排除B;
实行征兵制属于军事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即可作答。明治维新是常考考点,需要重点掌握改革的方式、内容及影响。
13.【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的实验室所产生的发明被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可看出反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符合题意;
科学发明源自工匠的经验积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
材料没体现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排除B;
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而这次革命的成功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质的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各国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B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十月革命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十月革命是考查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革命的背景、结果、意义等。
15.【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使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允许外国和私人资本经营工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
由贸易等,这些都是强调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D符合题意;
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计划指的是苏联模式,排除A;
强化经济建设的行政干预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排除B;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恢复,而非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下的美国,对资本主义制度激进派和保守派等不同派别的态度。而罗斯福中和了两派的办法,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而A项是特点,排除A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在农业方面的具体措施,而非实质,排除C项;D项是罗斯福新政中在工业领域的具体措施,而非实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17.【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考问世界”指德国在思想领域的建树,“拷打世界”指德国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对应的史实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C符合题意;
建立反法联盟,是拿破仑执政期间,欧洲君主制国家联合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普法战争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排除B;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兴起于意大利,推动欧洲联合的是德法两国,且推动联合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的关系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美国部分民众却是非常乐观的,他们调侃苏联为“斯大林瘙痒症”,认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是“法西斯流感”,将德国在欧洲的攻势看作“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并认为这些“病毒”不会传染到美国 ”及所学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打破了美国人的迷梦, B 项正确;
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属于苏德战场,排除 A 项;
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属于欧洲战场,排除 C 项;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相关史实。“纳粹发热病”“闪电战瘟疫”“美国”“日本”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欧洲战场的转折)就决定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终结了德国保持的攻势局面,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符合题意;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A;
苏联赢得莫斯科保卫战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排除B;
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向日本宣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二战的转折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战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爆发、经过、结果、影响等重点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中某次战役的图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灭亡。C符合题意;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排除B;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英、美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急剧激化等因素加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即可作答。
21.【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军事政治大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夺利益,一定要划分利益范围,因此形成冷战对峙,争霸必不可少。所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A符合题意;
苏联模式僵化,导致苏联解体,排除B;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排除C;
反殖民主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难度适中,理解查理,掌握冷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2.【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C符合题意;
没有调整好政府工作重心,只是表面原因,排除A;
没有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与史实不符,排除B;
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矛盾,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C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 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由德意奥匈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和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1991年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多极化趋势;1949年以美国为首成立了北约。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建 立华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形成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③②,C符合题意;
ABD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冷战、一超多强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4.【答案】(1)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或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管仲改革。根据材料“管仲相(辅佐) 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刑名之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刑名之学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根据材料“虽然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以说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根据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场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本题考查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创新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故答案为:(1)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2)主张实行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或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是推动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重要原因;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5)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立足具体实际。
【点评】本题考查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5.【答案】(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疾病威胁、经济衰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后,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根据材料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 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这场危机是全球性的,因为这种疾病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构成威胁,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衰退,而这在可能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出现......”归纳可知,新冠肺炎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有:疾病威胁、在世界各地引发冲突、经济衰退;根据材料“只有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忘掉政治博弈,深刻明白人类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才能给出更加强有力、更加有效的回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有效抗击疫情的办法与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2)本题考查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二者相同点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回答。如: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 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故答案为:(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疾病威胁、经济衰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观点:世界人民的团结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大肆侵略,各国在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至此以后,同盟国各国为了抗击法西斯势力这一共同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并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1世纪的今天,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带来全球性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人类面临疾病威胁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挑战。在这重要时刻,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才能强有力的应对这场新冠肺炎带来的危机。结论:面对各种世界性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世界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坚持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全面加强国际合,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详解,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