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高三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郎
毁
1.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
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
长
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
A.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
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
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都
2.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佛学者或用佛教术语比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概念,或援引中国固有文
化的经典事例调和夷夏关系。如牟子《理惑论》,强调佛教戒律与传统中国“古之典礼无异”。
杯
佛教学者这些举措意在
御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打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C.减轻佛学传播的阻力
D.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
3.唐朝皇帝加尊号时,常以“公议”来显示其合理性。而大臣则强调皇帝个人行为要顾忌群臣公
议。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也应接受公议的监督,顺应与申明公议是对宰相的职责要求。这反
映出唐代
A.国家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B.士大夫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民间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D.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4.宋仁宗时期,宋朝出现了“诸处盗贼纵横”的现象。为此,宋仁宗将京畿诸县划为“重法地”,凡
在重法之地犯贼盗罪者,加重处刑。宋代这一举措
A.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B.有违法治的公平公正性
C.反映了民众群体的要求
D.保证了基层治理的稳定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805C
·HEB·
可巧
0000000
5.清代中叶,湖南新化县“妇人女子纺织之声,虽于夜分不辍,但所需棉花,尚籍资于邻境,不全
出于土产”。邵阳县棉花“种之颇多…大约每年所收,不足衣本土之人,多贩之他处”。这反
映出当时
A,区域商帮的兴起
B.雇佣关系的普及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纺织技术的进步
6.表1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的投资种类差异(%)。据表可得出的结论
是,这一时期中国
表1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外资
民资
外资
民资
外资
民资
工业资本
25.30
2.28
55.32
11.64
55.65
14.84
商业资本
43.44
74.89
36.82
67.30
36.40
58.87
金融业资本
31.26
22.83
7.86
21.06
7.95
26.29
A.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扩大
C.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7.1919年12月,陈独秀撰文称: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
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作标准,不是拿有无财产作标准。这表明陈独秀
A对西式民主进行了反思
B.积极宣扬公民权利观念
C.政治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D.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8.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
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
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A.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9.图1所示为1956我国的一幅宣传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A工业化发展反哺农业生产
B.集体化经营促进了生产发展
C.经济结构失衡得到了改善
颗金拉拉黄合作化的道路真正堂
D.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图1
10.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805C
,HEB·
可
0000000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北方一部分民众以采集渔猎为生,这不利于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而
茶汉以降,历代政府通过反复劝农使得农耕经济得到普及,这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故选A项:材
料强调的是农耕经济的推广而非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其就是小农经
济,故排除C项:环境变化只能影响民众的生计,枚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佛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学者将佛学理论比附中国已有的文化,这样主要是为了减轻佛教传播的阻力,故
选C项:佛教在华传播并不能促进民族的交融,故排除A项:将佛学理论比附中国已有的文化并不会打击儒
学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并非其主观目的,故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府行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
材料可知,唐代皇帝和宰相都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公议的要求,符合士大夫的要求,这反映了唐代士大夫对
政治的影响力较大,故选B项;公议不属于监察,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间舆论,而是官员和士大夫
的舆论,故排除C项:公议制度并不能表明唐代政治决策的民主化色彩浓厚,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法治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在京畿诸县推行轻罪重罚,区别执法,这一举措有违法治的公平公正,故选B项:这
一做法并不能完善法律体系,故排除A项;将“京畿诸县划为‘重法之地’,凡在重法之地犯贼盗罪者,加重处
刑”不是民众群体的要求,故排除C项;D项的“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湖南地区的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由材料可知,清代湖南新化县纺织的棉花多来自邻境,而邵阳县的棉花则多贩之他处,这反映出地方经
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C项:这一现象与商帮的兴起无关,故排除A项;雇佣关系的普及并不会影响区域经
济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这并不是纺织技术的进步,故排除D项。
6.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
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同外资投资相比,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商业资本,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工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民资投资工业的比例在增加,这表明民族工业依然在发
展,故排除A项;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不能表明中国民族企业规模扩大,也有可能企业数量增多,故排除B项;
从表格信息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民资工业的比重上升,但投资商业和金融业的比重却下降,由此不能得出民
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结论,故排除C项。
7,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的民主观,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
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强调真正的民主政治是不存在财产的限制的,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表
明陈独秀对西式民主的反思,故选A项:材料中陈独秀并未积极宣扬公民的权利观念,故排除B项:这一时
期的陈独秀依然坚持民主共和制,政治观念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联合各阶层的
力量,故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于国民党员特别优待,这主要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所造成的,故
选B项:国民党党员在公务员晋升中享有特殊地位并不意味着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故排除A项:;考试院权
威丧失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晋升制度存在缺陷,故排除D项。
9.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
能力。据材料可知,1956年我国在合作化经营下取得了农业的丰收,这表明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发展,故
选B项;当时的中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比例的状况,故排
除C项:农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于1952年,故排除D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805C
·H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