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20:35:38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道的视域考察事物,在中国文化中可被理解为“以道观之”。与认知与评价的互融相联

系,中国文化所理解的认知,由此还包括对形上之域的认识。与“道”相对的是“器”。道作为形

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整体性、全面性;器则表现为特定的对象。特定之“器”彼此各有界限,从
而在此层面世界更多地呈现分离性。由“器”走向“道”,意味着超出事物之间的界限,实现对宇
8
宙万物统一的高层面理解。
上述意义上的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似乎呈现不同的向度。评价与认知的互融,既意味着

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中考察事物,又表现为从人的视域出发理解对象。后一层面的以人观之尽管
与以道观之呈现相异的趋向,但二者并非彼此相悖。事实上,以道观之也是“人”以道观之。荀

子在谈到二者关系时,曾指出:“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
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荀子·非相》)“以己度”,也就是以人观之,后文所谓,皆是其不同形

式,而最终也可以展开为“以道观尽”(以道观之)。这一看法既注意到人无法离开自身的存在
对世界做抽象的思辨,同时也肯定了从不同角度理解对象与从整体上把提对象并非相至冲突。
从认知的角度看,一方面,对事物的分别把握应当提升到整体的、统一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事物
的整体理解又需要基于对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前者有助于超越片面性,后者则为扬弃抽象性提
供了前提。
在中国文化的视域中,道同时又体现于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便表明
了这一点。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及其根源。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
万别而又内在统一,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而道便表现为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道与过程的相
关性,同时也规定了以道观之的过程性。按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提,不仪仅限
于社会领战,而且也指向自然对象。贵思勰在谈到谷物种植时说:“谷田必须岁易。二月、三月
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稚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
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岁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凡春种欲深,
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谷物的生长,随着季节、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就种植的适宜性
而言,则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别。人之种谷物,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时间段。从认知的层面看,这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805C
◆HEB·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以器观之”错误,原文只是说“与‘道'相对
的是‘器’”,与“以道观之”相对的应是“以人观之”。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证关系不能成立,以墨家对同的分类为例是说明同是
有不同种类的。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是强调行事不效法常规,不按照古代方法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讨论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的辩证关系,以及道所体现出的事物的变化过程;②材料二侧重于
讨论以道观之对于“通”的重视,并从两方面阐述了如何保持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通过找主
旨句或关键句等的办法来进行作答。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没有分点回答的,可以按点采分】
5.①符合“以道观之"”的视域,即世界存在的整体性、全面性: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想要持续发展、向好发展,就
应该承认向“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②符合“以道观之”对于通的重视:要“构建人类命运体”就要求同存异,
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通,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面要求
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答题区
间在两则材料中,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依次可概括出答案。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没有分点回答的,可以按点采分】
6.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结
合原文“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心理描写”错,没有心理描写。
8.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
的情感。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形成
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
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情节本身的特点”“情节指向情节”“情节指向主题”三
个角度进行分析。生机勃勃的运河与欢天喜地的歌声好似一首运河的赞歌,表现中国人民对运河深厚的热
爱。为下文小波罗被中国文化与运河彻底征服起了推动作用,即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前面的内容和结尾大
运河即将“死”去,清政府大厦将倾形成鲜明的对比。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
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
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③通
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
反动和血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能力。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从“他者”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历
史进行关照与反思,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小说还采用了“自我”的角度,即从谢平遥的视角思考中
国。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展开对中国及运河的陌生化书写,不仅展现了清末中国社会景观及众生
相,还展示了“他者”是如何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域外视角的运用,在拓宽小说视域之余,还增加了故事的
张力。同时作者还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到了旧中国民众心理的保守与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句子的断句原则,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用语法关
系等来判断。原文标点: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1805C
·HE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