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转》的别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
的历史散文著作,善于描写战争和
记述外交辞令。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以年代为线索记述历史,重点是时间,类似于大事记。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国家为单位记述历史,重点是各诸侯国。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纪传体是通过人物活动来反应历史,重点是历史人物。
史书体例辨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字词注音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无能为也矣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夫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秦军氾南
若不阙秦
夜缒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子、逢孙戍之
wéi
fú
yuè
fú
fán
zhuì
quē
zhì
qǐ
páng
一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讲解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表示原因的连词,因为。
军:驻军。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段落大意:交代事件背景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第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
交代事件背景:秦晋围郑,以及事件的起因。
信息整合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遣
师:军队
犹:尚且
为:做(什么)已,
同“矣”
而:承接关系连词,“才”
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句子翻译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2.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判断句 :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
字词分析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有关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既:已经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形作动
第三段: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物资。
为:w èi 介,给
赐:恩惠
名词作状语: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之:主谓之间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厌:通”餍”满足
封:使……作疆界。
阙:通“缺”,削减
焉:哪里
利:使…..获利
第三段: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第三段:
烛之武“退”秦师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句子翻译
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供”, 供给、供应
2.夫晋,何厌之有:通 “餍”,满足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何厌之有: 古:满足; 今:厌烦,讨厌
4.共其乏困: 古:缺少的东西 今:疲劳
字词分析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2.(烛之武)夜缒而出。
宾语前置:
敢以烦执事。
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判断句 :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为“有何厌”)
字词分析
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夫(f ú )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同…结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微:假如没有
易:代替
第四段:
晋师撤离郑国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句子翻译
通假字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
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人 今: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亦去之: 古:离开; 今:到某地去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字词分析
秦晋围郑(1)
临危受命(2)
说退秦师(3)
晋师撤离(4)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于秦无益
存郑于秦有益无害
亡郑利晋害秦
结 构
秦军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高潮
劝退秦师
晋军
结局
秦晋退兵
结 构
二
《烛之武退秦师》
主旨探究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课文题目(“烛之武” “ 退秦师”)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齐读第三段,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君的?
①以退为进,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君好感。
郑既知亡矣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君亦无所害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君之所知也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唯君图之
体会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1、郑既知亡
退出(示弱)
2、亡郑陪邻
有害(离间)
(表面)
3、舍郑利秦
有利(利诱)
4-5、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深层)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利益至上。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讨论:找出原文,并分析课文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诊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
临危受命,不避艰险
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
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形象总结
三
《烛之武退秦师》
艺术特色
1 、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有机可乘。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
艺术特色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2 、情节跌宕起伏
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然而,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抑郁难平,果断推辞,顿时手足无措。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艺术特色
3 、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
4 、说理透辟,层层递进
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四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积累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一)一词多义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6、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三)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⑥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⑾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名词做动词,结盟。)
⑿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⒀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做状语)
1.“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B ①敢以烦执事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
C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D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堂练习
D
2.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3.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4.下列加红词语都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①秦军氾南②贰于楚③既东封郑④因人之力而敝之⑤阙秦以利晋⑥国危矣⑦君亦无所害⑧以乱易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c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秦伯说,与郑人盟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