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3张PPT)
第一编
专题突破
专题二 大气环境
地 理
内容索引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聚焦热点 素养培优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考点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大气受热 过程与气温 (2021广东卷,12~14)考查地形对辐射逆温的影响、辐射逆温形成的原因及天气现象 1.以不同下垫面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不同为情境,考查气温的昼夜变化特征与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2.以常见的天气现象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对其影响
3.以大气受热过程中气温变化导致的其他气象要素变化为情境,考查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4.以生产活动如温室大棚种植等为情境,考查在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1全国卷Ⅰ,7~8)考查城市与郊区不同下垫面气温不同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020全国卷Ⅱ,6~8)考查绿洲与沙漠两种不同下垫面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 点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大气运动 与降水 (2021湖南卷,13~14)考查大气运动与云的形成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2.以常见的天气现象,如云为情境,考查大气运动与其形成的关系
3.以区域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风力大小、风向等
(2020全国卷Ⅱ,9、11)综合考查乌拉尔山、西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Ⅱ,6~8)考查大气运动与云的形成关系 考 点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天气系统 (2020山东卷,17)考查北美洲天气系统的形成、作图及天气系统中降水的形成 1.以区域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及对某区域天气的影响
2.以特殊的天气系统材料为情境,考查特殊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3.以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天气过程为情境,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及该类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江苏卷,7~8)考查澳大利亚天气形势图及气候特征的判读 (2018全国卷Ⅲ,37)考查春季亚洲东部天气形势图的判读及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考 点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气候及其变化 (2020全国卷Ⅰ,10~11)考查全球变暖对长白山植被生长的影响 1.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为情境,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考查其他地理要素间接考查气候知识
〔2019全国卷Ⅱ,36(2)〕考查横断山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 [构建网络 回扣基础]
答案①地面辐射
②太阳辐射
③反射 ④吸收
⑤大气逆辐射
⑥谷风 ⑦山风
⑧水平气压梯度力
⑨斜交 ⑩平行
7 6 高 低
西北 西南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降 下降
上升 海陆
大气环流 暖
海平面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典例分析 悟考法]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命题视角一:气温的时空变化分析
【典例1】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右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尝试解答](1) (2) (3)
C
A
C
命题视角二:农业覆盖技术对气温的影响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尝试解答](1) (2) (3)
B
C
D
[归纳提升 学技法]
1.影响气温的四大因素分析
因 素 具体分析
太阳辐 射状况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大气自 身条件 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因 素 具体分析
下垫面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气温低,较同纬度陆地夜晚、冬季气温高;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温度低
人类 活动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探规律 气温年较差大小的比较
3.农业覆盖技术对温度的影响分析
(1)地膜、塑料大棚或温室大棚保温原理 最强时刻为12时
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的原理:因为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或温室里;再者,塑料薄膜、玻璃等阻止了室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
最强时刻为14时
融实践 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2)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
有利 影响 保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增加光照、
节水抗旱、促进作物早熟等
主要指地膜及膜下水珠反射阳光
不利 影响 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根系深扎、发育,阻碍土壤的水肥运动,使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品质,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影响地表景观,危害牲畜生命,阻碍地表水下渗,加剧土壤盐碱化
(3)其他农业覆盖技术及作用
①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等覆盖庄稼:减少热量散失。
②铺设沙子或石头,浇水,施有机肥:吸热、放热差异——影响昼夜温差。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山峰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不易发生辐射逆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地表气温差异不大,很难产生辐射逆温;冬季,冷空气沿山谷下沉到谷底,导致谷底冷空气积聚,容易加强下冷上热的辐射逆温;丘陵相对于谷地地势起伏小,辐射逆温相对较弱。第2题,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易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日出前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逆温层达最厚。第3题,黄河源地区冬季锋面气旋较少,且锋面气旋对辐射逆温影响较小;黄河源地区冬季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大气静稳,且近地面气温低,使得辐射逆温多发;准静止锋一般会造成持续性的降水天气,不利于辐射逆温的产生;黄河源地区冬季气温低,热力对流不强盛。
点睛地形对辐射逆温的影响:冬季闭塞的谷地,由于山风盛行以及热量对外交流不畅的影响,底部常集聚冷空气且不易扩散,容易加强辐射逆温。
(2021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街谷是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与地面组合构成的“峡谷”空间。下图为湖南某城市(30°N)东西向街道(建筑物和街道均为正向排列)夏至日正午沿南北方向垂直剖面上的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时刻,①③两地的最大温差可能为( )
A.9 ℃ B.5 ℃
C.7 ℃ D.11 ℃
5.图中①②两地温度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高度 B.纬度
C.大气运动 D.朝向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读气温分布图可知,等温距为2 ℃,根据气温随海拔升高降低的趋势,①地气温大于20 ℃小于22 ℃,③地气温大于28 ℃小于30 ℃,故①③两地的温差范围为6~10 ℃,最大温差可能为9 ℃,A正确。第5题,①②两地相对高度不到10米,纬度相同,A、B错误。结合湖南某城市(30°N)夏至日正午沿南北方向垂直剖面上的气温分布图可知,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②地气温从街谷内部向建筑物急剧下降,说明②地位于建筑物的背阴侧,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故气温较低;而①地处于建筑物的上表面,太阳能够直接照射,因此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故气温较高,因此①②两地温度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朝向不同,即朝阳和背阴,D正确。大气运动一般是大尺度运动,C错误。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湖南永州二模)对流层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2.0米与0.5米高度之间的温度和湿度差值曲线。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有关当地逆温逆湿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9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B.逆温强度冬季大于夏季
C.10月开始出现逆湿现象
D.逆湿现象夏季比冬季更加明显
7.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促进植物生长
B.加速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米高处的温度与0.5米高处的温度差值为正,差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10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逆温强度冬季大于夏季,B正确。逆湿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现象发生时,2.0米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米高处的相对湿度差值为负,差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图示时段内,9月开始出现逆湿现象,C错误。逆湿现象冬季比夏季更加明显,D错误。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逆湿是下湿上干的现象。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B、D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错误。
易错说明不能根据逆温的含义判断其带来的影响。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因此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典例分析 悟考法]
命题视角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典例1】 (2020浙江7月选考)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的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的是( )
(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尝试解答](1) (2)
A
B
命题视角二:常见热力环流
【典例2】 (2019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尝试解答](1) (2)
C
D
命题视角三:大气运动与云雾的形成
【典例3】 (2021湖南卷)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尝试解答](1) (2) (3)
B
A
C
命题视角四:降水的影响因素
【典例4】 (2019北京卷)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审答流程
[尝试解答]
D
[归纳提升 学技法]
1.大气运动的内在联系
2.形形色色的风
(1)常见的风
①高空风与近地面风: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
②海陆风与季风:海陆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日变化,季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季节变化,都与海、陆两者的气温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有关,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③山谷风:山区山谷地带,白天形成由谷底吹向山坡的谷风,夜晚形成由山坡吹向谷底的山风。
④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近地面形成由郊区吹向城区的城市风,对城区的大气污染影响明显。
⑤信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赤道以北为东北信风,赤道以南为东南信风。
⑥台风与飓风:形成于热带与副热带26 ℃以上广阔海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盛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太平洋。
⑦城市狭管风(效应):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的现象。所以,城市中建筑物布局时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房间的廊道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探规律 狭管效应的形成条件
a.位于峡口(或峡内)。
b.峡谷或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
⑧焚风: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2)风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温差 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风带 受风带控制,风力大(如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大);靠近冬季风源地的地区,风力大
气压带 受气压带控制时,风力小或无风(如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小)
摩擦力 临海、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小,风力大;陆地上的山林、城市建筑群多,摩擦力大,风力小
地形 ①迎风坡,风力大;背风坡,风力小
②地势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脉阻挡,风力小
(3)风力发电的特点
及区位分析
(4)风沙问题
(5)风的影响
影响方面 影响过程
气候 (气温与 降水) 各地的盛行风都会对当地气温与降水产生影响,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增湿(例如盛行西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从高纬吹向低纬干燥(极地东风、信风带);从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寒冷干燥(东亚冬季风);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形成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当风力减小或遇地形阻挡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沙垄、沙丘等)
洋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其中印度洋海域受季风影响形成夏顺冬逆的季风环流
影响方面 影响过程
经济 活动 各地的盛行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强风也给当地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如台风(飓风)、龙卷风、干热风。风本身也是一种清洁能源,风能资源的开发可以缓解能源不足,也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大气 污染 风对大气污染有净化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所以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因素 具体影响
大气环流 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 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下垫面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较少
析方法 根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山东卷)“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概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概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比南部沿海( )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月至次年1月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雾存在的时间较长,说明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①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②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③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较大,④错误。故选A。第2题,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东南风,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B、C错误。11月至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偏北风,D错误。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A正确。故选A。
(2021四川成都一诊)厚田沙漠东临赣江,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床是其主要沙源地。区内沙岭纵横,沙山广布,沙粒起动风速(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达8米/秒,远超西北地区的4.5米/秒。下面左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图,右图为厚田沙漠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沙粒粒径小 B.地形平坦开阔
C.风力较强劲 D.沙粒湿度大
4.厚田沙漠冬、春季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5.厚田沙漠与赣江之间热力环流最强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沙粒粒径小,质量小,更容易被风吹起,起沙的风速应更小,A错误;与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所在地沙岭纵横,沙山广布,B错误;江西多山地、丘陵,与西北地区相比,风力较弱,C错误;厚田沙漠东临赣江,是赣江古河床的一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湿度大,沙粒不易被风吹起,D正确。第4题,厚田沙漠位于赣江西岸,沙源来自赣江河床,由此判断,厚田沙漠冬、春季的主导风向为偏东风;江西省位于南方地区,冬季风为偏北风,加上河谷地形的影响,厚田沙漠冬、春季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故B正确。第5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厚田沙漠与赣江之间热力环流类似于海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最强的时段是出现伏旱天气的7—8月份,该时段气候炎热干燥,气温高,降水少,厚田沙漠增温快,与赣江温差最大,故C正确。
(2021八省联考湖南卷)帆船运动是在自然风推动下进行的。青岛市濒临海洋,举办帆船竞赛的条件优越,8月是较佳时段。该市8月盛行风频率较低,风速较小,其帆船运动主要依靠海风。下图示意青岛帆船竞赛区位置及周围区域。据此完成6~8题。
6.一般情况下,该帆船竞赛区最强海风多出现在( )
A.晴天上午 B.晴天午后 C.阴天上午 D.阴天午后
7.晴天时,该地区出现弱东北风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天空云量较少 B.地形阻挡加剧海陆温差
C.下垫面摩擦力小 D.东北风与海风正向叠加
8.当该地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不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最可能是因为( )
A.海岸线曲折 B.气流遇山地推进困难
C.天气复杂多变 D.气流遇山地分支绕流
答案 6.B 7.B 8.D
解析 第6题,陆地上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地方时14时左右,此时海陆温差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海陆间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海风最强,A、C错;阴天云量较大,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海陆气温差异较晴天小,海陆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比晴天小,B对,D错。故选B。第7题,该地区出现弱东北风时,崂山会阻挡东北风并产生焚风效应,导致崂山西南部的背风坡气温偏高,与帆船竞赛区的海陆温差加大,这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B对;天空云量较少是晴天的特征,不是出现弱东北风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发展的原因,A错;帆船竞赛区附近陆地上有山地分布,下垫面摩擦力较大,C错;帆船竞赛区海风为偏南风,与东北风不存在正向叠加,D错。第8题,帆船竞赛区附近海岸线比较平直,A错;当该地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受山地阻挡,气流遇山地分支绕流,风向多变,不利于开展帆船竞赛运动,B错,D对;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当地主要受暖气团控制,天气不会复杂多变,C错。
点睛焚风是指当空气做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会影响局地小气候。这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全国卷Ⅱ)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10.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题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与文教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居住区住房多,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A正确。第10题,根据题意,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时间是气温最高、反射率最强的时候,冷锋、暖锋和低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反射率较低。高压控制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反射率高,对城市气温降低最明显,D正确。
易错说明由材料信息可知,影响太阳辐射反射率的因素主要是屋顶面积,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不同天气系统带来的影响不同,锋面和低压控制,易形成阴雨天气。
考点三 天气系统与天气
[典例分析 悟考法]
命题视角一: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判断
【典例1】 (2021浙江1月选考)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尝试解答](1) (2)
B
C
命题视角二: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典例2】 (2020海南卷)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气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
分别为( )
A.1 000 晴朗 B.1 000 阴雨
C.1 010 晴朗 D.1 010 阴雨
(2)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行进方向是( )
A.偏东 B.偏西 C.偏南 D.偏北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尝试解答](1) (2)
C
B
[归纳提升 学技法]
1.天气系统图的判读步骤
2.天气系统与天气的三大判断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a.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b.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c.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晴朗天气。
d.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风向 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南半球向其左偏,北半球向其右偏即可
风力 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反之则大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南北半球一样
a.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一般在一个低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成暖锋,偏左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
b.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的是冷锋,标黑半圆的是暖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 系统 冷锋 活动 暖锋或准静止锋 台风活动(气旋 系统) 高压 控制 锋面气 旋活动 高压脊
天气 特征 大风、降 温天气 连续性 降水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晴朗天气 低压槽上多降水 高压区外围多大风天气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①冷锋→主要在冬半年→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
②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贵阳的冬雨)、华南准静止锋。
③高压(反气旋)系统→7—8月份长江流域的伏旱(副热带高压)、秋季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
④低压(气旋)系统→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春季和秋季的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华北、东北地区。
探规律 锋面气旋四大规律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浙江6月选考)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
2.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示锋面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甲地近地面是东南风,近地面锋面移动速度较慢,应该是暖锋;乙地近地面是东北风,东北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应该是冷锋。“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甲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1.5~2.0千米,乙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2.0~2.5千米。排除A、C。冷锋锋面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由东北风变为西北风,锋上为西南风,B错误。暖锋锋面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为东南风,锋上为西南风,D正确。故选D。
第2题,由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为暖锋过境,乙地为冷锋过境。由图中等压线数值a>b>c可知,③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右侧,可知甲地此时为暖锋过境,C正确;①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左侧,可知甲地此时为冷锋过境,A错误;②图为高压系统,此时乙地风和日丽,与题意不符,B错误;④图中乙地近地面风向为偏南风,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
(2021福建厦门一模)下图为北美部分区域某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天气图。在此刻之前,M地附近经历了天气系统的演变。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天气形势最可能出现在( )
A.2月 B.6月 C.8月 D.11月
4.此时,图示区域西海岸的气压( )
①比同纬度两侧地区高 ②比同纬度两侧地区低 ③分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④分布主要受洋流因素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M地在此刻之前最有可能经历了( )
A.暖锋形成 B.高压脊演变为低压槽
C.冷锋合并 D.暖锋演变为冷锋
答案 3.A 4.D 5.C
解析 第3题,该地为北美部分地区,根据站点气温多为0 ℃以下可判断为冬季,而且根据图中天气系统为高压系统,可知为冬末春初。故选A。第4题,根据材料判断,西海岸的等压线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所以西海岸的气压比同纬度两侧地区低,①错误,②正确。北美西部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气压降低,如果是沿岸洋流影响,弯曲应在海上,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第5题,M地此刻位于冷锋锋后,该冷锋跨度大,既处在冷高压的前缘(东南边缘),又处在锋面气旋的西侧,推测可能是冷高压驱动的冷锋与锋面气旋内部的冷锋合并形成的。故选C。
点睛等压线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则中心气压值低,即“凸高为低”;反之,则“凸低为高”。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湖南雅礼中学质量检测)日晕是太阳光通过高空薄薄的云层时,受到云层中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较为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民间有“日晕三更雨”的谚语,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山东省烟台市是日晕多发区,春夏之交出现率最高。2019年4月16日11时,山东省烟台市上空出现日晕奇观,16日20时烟台市偏北风开始增强,22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据此完成6~8题。
6.烟台日晕发生时未产生降水,所缺乏的降水条件是( )
A.水汽含量不足 B.空气下沉增温
C.空气上升冷却 D.凝结核缺乏
7.导致烟台该日“三更雨”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8.有利于日晕出现的天气条件是( )
①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②微风或无风 ③足够的水汽 ④锋面活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6.C 7.A 8.B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日晕是太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大气光学现象,高空中有冰晶,即意味着有大量水汽凝结,说明空气中水汽较充足,但凝结量不够,不足以降落下来,故烟台日晕发生时未产生降水,所缺乏的降水条件是低空水汽进一步上升冷却,云层增厚,达到足量水汽凝结,在重力作用下才能降落到地面。C正确。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位于山东半岛的烟台在春季4月16日11时出现日晕,20时偏北风开始增强,气温将下降,22时开始下雨,根据冷锋天气系统过境时的特征,再结合高空大量冰晶飘浮产生日晕,判断其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A正确,B错误。准静止锋天气特征为连绵阴雨,C错误。反气旋过境一般形成晴朗少雨的天气状况,D错误。
第8题,日晕作为一种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它所需要的气象条件是比较苛刻的。第一个条件是天空得有适量的高云,云太少,日晕形成不了;云太多,光直接被云吸收掉,日光照射不到地面;云太低,云的主要含量是水滴而不是冰晶,形成的将是彩虹而不是日晕。第二个条件是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冰晶是水汽在冰核上凝华增长而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六棱体的冰晶才能产生光的折射。第三个条件是风得比较小,大气层也得比较稳定,否则有规则的冰晶就会被打乱,形成不了有规律的光的折射现象。结合选项可知,②③正确,B正确。
易错说明第6题易错误选择A或D,原因在于认为有冰晶形成,说明是气流上升所致。没有注意要形成降水除水汽、气温、凝结核外,还需要有一个条件,即空气中水汽凝结增大至能降落至地面(即水滴所受重力大于空气对它的浮力),才形成降水。因此日晕出现时,说明气流没有继续上升,水汽还没有凝结至足够降落至地面的程度。
考点四 气候及其变化
[典例分析 悟考法]
命题视角一:气候要素的分析与应用
【典例1】 (2021全国卷Ⅰ)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审答流程第(1)题:
第(2)题:
[尝试解答](1) (2)
A
B
命题视角二:气候特征的分析与描述
【典例2】 (2019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审答流程
答案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归纳提升 学技法]
1.气候类问题的分析流程
2.干旱气候特征的分析
(1)局部地区河谷干热的分析思路
干 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蒸发量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逆温→夜晚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底(抑制对流)增强谷底干旱
热 纬度:纬度低,气温高
海拔:海拔低,气温高
焚风:背风坡处,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2)某区域气候干旱的分析思路
降水量(要少) 大陆内部地区:深居内陆,水汽受沿途山脉阻挡,降水稀少
沿海地区: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偏少
河谷地形区:地处河谷,白天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气候异常区:降水少
蒸发量(要多) 低纬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中高纬度地区:多大风天气,加剧蒸发,蒸发量大;春季回温快
(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保水量(要少) 地表裸露,植被少,蒸发加剧,涵养水源能力差
3.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世界理想气候类型分布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确定大气环流(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还是受季风影响);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图确定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影 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和 海岸带 淹没沿海低地;地下水位升高,引起土壤盐碱化;风暴潮频率增加,港口、航道受破坏;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水循环 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影 响 具体表现
农业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高纬度地区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中低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工业 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消耗;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及耐高温、 耐干旱技术将获得市场
人类健康 气温升高,扰乱人体新陈代谢;气候变暖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
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导致物种遭受损失;造成海水温度变化及某些洋流潜在变化,导致渔场异常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山东济宁二模)香云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面料,珠江口部分地区是香云纱的原产地,它以薯莨为染料,将坯绸进行数十次反复浸染、晒莨,再涂覆当地富含亚铁离子的特定河泥,最后经漂洗等工序而完成加工。上图为晒莨景观,温度过高或空气过于干燥均不适于晒莨。据此完成1~2题。
1.最适于晒莨的时间是( )
A.4—6月 B.7—8月
C.12月至次年1月 D.1—3月
2.香云纱曾被引入其他地区生产,均未成功,导致其失败的因素可能是( )
A.薯莨 B.湿度 C.光照 D.河泥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温度过高或空气过于干燥均不适于晒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4—6月,雨带移到该处,降水多,且气温较高,蒸发较强,空气湿度大,利于晒莨。7—8月气温太高,不利于晒莨;12月至次年1月和1—3月降水少,且气温低,蒸发弱,空气过于干燥,不利于晒莨。第2题,据材料“再涂覆当地富含亚铁离子的特定河泥”可知选D。珠江流域地区典型土壤是红壤,富含亚铁离子,红壤经雨水淋溶,被流水搬运,在珠江口沉积形成富含亚铁离子的特殊河泥。薯莨在较多地区有分布,差别不大,与该地湿度和光照相差不大的地区较多。
(2021山东青岛一模)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下图示意肯尼亚西南部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与甲、乙、丙三地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B.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雨林气候
C.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草原气候
4.图示区域内动植物类型异常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处热带地区
C.水资源丰富 D.受人类干扰少
5.保护区内降水集中在3月底至6月中旬及10月底至12月初。摄影爱好者前往动物观测点拍摄的最佳月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答案 3.A 4.A 5.C
解析 第3题,甲地地处东非高原,因为高原地势高,上升气流弱,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乙地地处低纬,为热带,加之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抬升,降水丰富,所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丙地地处东非大裂谷谷底,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形成裂谷干旱气候。故选A。第4题,由材料“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图中纬度和比例尺可知,从西侧的东非高原、山岭到东侧的东非大裂谷谷底,在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千米范围内,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或垂直地带性显著),动植物资源丰富,故选A。
第5题,由材料“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可知,每到旱季,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所以拍摄的最佳月份应选在旱季。1—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太过耀眼,不利于拍摄。故选C。
点睛区域地理一般的分析步骤:先准确定位,根据经纬度位置确定地形与气候,再根据地形与气候推出其他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特征。这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八省联考辽宁卷)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其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气候可能是( )
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7.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藏北高原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主要考查气候的变化特点,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样品1~6号由老到新。由左图可知,与1号样品形成时期相比,6号样品形成时期灌木、草本、针叶林所占比例减小,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所占比例增加,说明该地气候整体由温凉向温暖演变,B、D错;结合右图可知,1号样品形成时期中生植被所占比例最大,6号样品形成时期湿生植被所占比例明显增大,中生植被所占比例明显减小,说明该地气候整体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对,故选A。第7题,主要考查自然植被的空间分布,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据左图可知,研究区古气候时期分布有一定比例的常绿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对。东北平原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区,塔里木盆地主要为温带荒漠区,藏北高原主要为高寒草甸区。
易错说明不能理解植被类型的变化所体现的气候的变化。灌木、草本、针叶林所占比例减小,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所占比例增加,说明气候变温暖;中生植被→湿生植被,说明气候变湿润。
聚焦热点 素养培优
热点二 生活中的大气运动规律
传统文化举例 命题探究
气象 谚语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极地冷气团或来自较高纬内陆冷气团逐渐南侵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影响
传统文化举例 命题探究
诗词 中的 气候 知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快行冷锋或寒潮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暖锋锋面雨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城市热岛效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流雨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地形雨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向阳坡与背阴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传统文化举例 命题探究
古典小说中的 气象战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天降大雨 对流雨
草船借箭 雾
借东风 大尺度区域局部天气变化
火烧连营 季节特征变化
[培优演练]
三国时期,利用气象变化克敌制胜,留下了许多经典战例。据此完成1~4题。
1.曹操征讨西凉马超,取渭河沙土筑城。然沙土不实,筑起便倒。曹操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文中提及的天气是 过境形成的。(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赤壁之战,诸葛亮立军令状,三日内赶制10万羽箭。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诸葛亮命二十只草船驶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草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周瑜叹曰:“吾不如也!”文中“是夜大雾漫天”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多雨,空气湿度大
B.晴夜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损失热量多
C.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
D.晴夜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3.关羽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曹操派于禁、庞德率七路人马相援。于禁屯军罾口川,东临襄江而自扎低地。时当秋季,关羽知襄水将涨,派人堰住各处水口,预备船筏、水具。待襄江水涨,决堤尽淹罾口川、樊城,关羽率军从高阜登船,顺流而下,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文中“襄江水涨”是由于( )
A.雨带北移,正值梅雨时节
B.台风过境,带来狂风暴雨
C.上游冰雪消融,补给河水
D.冷锋过境,雨带南移
4.刘备起兵伐吴,锐不可当。东吴主将陆逊避其锋芒,坚守夷陵。战事自春历夏,刘备命移营于山林阴密之处,待入秋并力进兵。吴军夜袭,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败逃白帝城,少年书生陆逊一战成名。刘备移营山林阴密之处,待入秋再战的初衷是( )
A.雨季道路泥泞,不利进兵
B.山林阴密,便于隐蔽兵马,伐木建营
C.正值伏旱,酷热难当,移营山林便于纳凉取水
D.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待秋收后补给粮草
答案 1.A 2.B 3.D 4.C
解析 第1题,题干材料“是夜北风大作……兵士担土泼水……天明,沙土冻紧……”说明寒冷的北风南下造成冰冻天气,故文中提及的天气最可能是冷锋过境。第2题,大雾多出现在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晴朗的夜晚,这时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损失热量多,气温降到较低状态,该地有充足的长江水汽,遇冷易形成大雾。第3题,由材料“时当秋季”推知,此时北方冷气团势力增强,频繁南下会形成冷锋,使得“襄江水涨”。第4题,由材料“战事自春历夏”知,刘备军队久战困乏,此时又受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的困扰,故刘备移营山林阴密之处,让军队休整待入秋再战。
5.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图1
材料三 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图2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及其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 (1)题,根据材料二,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率与小区温度变化的关系。大气增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的下垫面,比热容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第(2)题,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动可带走一部分热量,风速越大,热岛强度越不明显。第(3)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
答案 (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比热容(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