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陶渊明诗歌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陶渊明诗歌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20: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陶渊明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斜阳从西山沉落,素月从东岭升起,皎洁的月光遍洒万里清辉,光明澄澈,浩荡广阔。
B.夏去秋来,季节变换,凉风袭来,寒气入户,因时节变换和黑夜漫长,诗人难以入眠。
C.长夜漫漫,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却无人应和,只能举杯对孤影,形影相吊,借酒浇愁。
D.从中夜的寒意袭人,到长夜的难以入眠,甚至到天亮都心绪不宁,志士悲怀,隽永深沉。
2.作者在诗中流露出了哪些悲凄之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4.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角度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东晋】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①。
[注]①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空名扬:指元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愿不知老”借用典故,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
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C.“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表明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欲。
D.“孰若当世士,冰碳满怀抱”写出了受困于名利场的人承受两面煎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
6.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通“浥”,沾湿。②忘忧物:指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佳色”暗含众芳凋零、唯菊有傲霜之色的意思,是诗人对菊的极尽赞美。
B.“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运用以动写静的表达技巧,反衬出环境的宁静。
C.本诗中的“归鸟”和《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
D.诗人在诗末发出感慨,既然志向无从施展,那就在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吧。
8.“遗世情”指超脱俗世、远离官场的高洁之趣、悠然之情。诗人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抒发了“遗世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①,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墟曲,乡村偏僻。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述写归居田园的生活场景,罕、寡、掩、绝四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烦扰后,内心宁静而又超然的感受。
B.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乡人过往交接,富有生活气息;“墟曲”“披草”,与前面“野外”“穷巷”照应得浑然天成,不落痕迹。
C.“我土日已广”句,同教材课文《归园田居 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遥相呼应,体现了组诗之间的紧密关联性。
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生活,平淡舒缓,诗人常常担心严寒霜霰会伤害到自己的桑麻,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
10.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贫士》其四
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蔽覆乃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①。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注】①斯俦:这类人物。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黔娄”是“安贫守贱”的典范,他应是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清介自守的高洁之士。
B.“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句与诗人《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句表现的心志相仿。
C.“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一句写出了贫士虽未体会到穷困至极点的感受,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道。
D.全诗语言自然平淡,但平中亦见警策、率真,体现了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与醇厚隽永的特色。
1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黔娄对心中“道”的追求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①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①邻曲:邻居。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14.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陶渊明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①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注】①谢:此处为“告诫”的意思,告诫年轻人交友不要意气用事。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D.诗歌尾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卒章显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16.本诗最后四句与《诗经·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待感情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
B“因时节变换和黑夜漫长,诗人难以入眠”理解错误,这两句诗人是说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而不是因时节变换和黑夜漫长,诗人难以入眠,选项强加因果。
2.①世无知音之悲。欲诉悲怀,却无人相和,只能形影相吊,借酒浇愁。②壮志难酬之悲。诗人曾经心怀壮志,但是却得不到驰骋才智的平台。
3.B“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误,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
4.作者通过佳人之口,表达了对美景易逝盛年难再的感慨。前两句借“云间月”“叶中华”两种自然景物,形象地表明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会永驻;后两句直抒胸臆,用“岂无”“当如何”等词语,表达诗人对岁月不待、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
5.C“懒散放任”有误,这两句是说诗人归隐后不修边幅,无拘无束,早睡晚起,乐在其中,实则意味着永远摆脱官场中的种种烦恼。
6.示例一:①后四句表达了作者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②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士”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③“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示例二:①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他们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②人生短暂,身随名灭,不必为虚名所困。用“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7.D “那就在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一生吧”理解错误。“聊复得此生”意思是姑且逍遥度过此生。
8.①通过采摘菊花的动作来抒发。“褒露掇其英”写诗人采摘沾着露水的菊花,以此表达对高洁之情的追求。②通过饮酒的动作来抒发。“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诗人自斟自酌,一杯又一杯。一个“自”字写出其悠然自得之情。③通过啸歌的动作来抒发。诗人“啸傲东轩下”,以此抒发远离世俗的悠闲之乐。(意思相近即可)
9.D“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错,可以说他返璞归真,真正远离污浊的官场了。
10.①从内容来看,野外、穷巷、荆扉、墟曲、桑麻等都是田园自然风物,宁静、清新,不饰雕琢,却又超凡脱俗。②从语言上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率真,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个“日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③从表达的情感上看,诗人不慕名利繁华,归居田园,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如“罕人事”“寡轮鞅”两句,可以看出远离世俗的烦扰;“掩荆扉”“绝尘想”,写出了内心的自得、安宁。④从表达艺术上看,对照、化用等手法,不落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如“寡轮鞅”没有达官来访,同乡下人“共来往”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桑麻日已长”的欣喜,同“零落同草莽”的担心对比鲜明;“穷巷”让人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虚室”句,又显然与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相关,等等。
11.C “贫士虽未体会到穷困至极点的感受”错误。“岂不知其极”意思是:哪里不知道是穷困到了极点。
12.①直抒胸臆,以“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直接表达了自己安守贫困,不慕富贵名利的心志。②借助反问,“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强化了黔娄追求道的坚定决心。③借助对比,黔娄死时衣不蔽体,但内心却无任何忧患,突出其忧道不忧贫。④化用《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对仁义大道追求的矢志不渝。
13.D“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错,这首诗写出了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享受,并无“留恋过往”之意。
14.①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作者移居求友,不为“卜其宅”,乐于与之“数晨夕”“谈在昔”,诗歌用词简单,语言非常朴素,无过多华丽辞藻,读来简单质朴。②但诗歌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的清高情志。在与“素心人”的交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正可谓言简而意丰,内里美丽而丰富。
15.D “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错误。“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作者表达的含义是:感情深厚的两个人一旦分离后感情可能就没有了。
16.相同点:《拟古》诗将自身的际遇作为教训,告诫年轻人对感情要理性,不要意气用事;《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自己的感情行为是有界限的,说明两位抒情主人公都对感情持理智、理性的态度。
区别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