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25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25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4 07: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949-1978)
1956
1966
1976
1978
1952
1953
—过渡时期—
1949-1956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徘徊
时期
1976-1978
新时期
1978—
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计划
1953-1957
1956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
1958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1959-1961
经济困难
1961
八字方针
1966-1969
停产闹革命
1971
调整
1973
复苏
1975
全面
整顿
1976
混乱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21C初
向苏联学习→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依据材料与所学,思考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
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这一性质。
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问题思考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
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
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那就还是不能取得胜利,共产党会由越来越多变为越来越少。
——毛泽东(1949.1)
战略相持
一、化被动为主动,于变局中布局
进京赶考,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1949.3)
中国的命运操作在人民自己的手里。
——毛泽东(1949.6)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1949.9)
一、布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庆龄先生:
……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毛泽东 1949年6月19日
材料一: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194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具有广泛代表性
一、布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开国大典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笔者注:一部分)……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第58页
二、驰逆势而起势,在残局中破局
新疆(苏联势力范围)
西藏(还未解放)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开国典礼
经济崩溃
外交孤立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破局: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年度 1949 1950 1951 1952
粮食产量(万吨)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农民获得土地,生产性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破局:“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第二天,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在短时间内,大米、面粉、食油、煤炭等生活必须品上涨了两到三倍,上海反动势力狂妄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但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破局:镇压反革命
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
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阴谋破坏和彻底消灭蒋介石残余匪帮,为了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巩固与发展中国人民的胜利,必须开展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活动。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基本上扫除和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了新成立的人民政权,使我国社会秩序获得长期以来所没有的安定,为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恢复与发展被战争所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尔后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是成功的。
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184页
破局:抗美援朝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元帅《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1953年9月12日)
保家卫国
正义之战
破局:抗美援朝
板门店签署图
《朝鲜停战协定》中文版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并非从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便可以立足了。
——孙中山
抗美援朝的胜利打消了美国直接侵略中国大陆的意图,使得中国得以立国。
三大革命运动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
土地改革
分类 问题 解决方法 内容 意义
对内 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发行人民币 稳定物价 掌握市场的领导权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封建土地制度的 剥削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 农村生产力解放,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扫除障碍
对外 美国发动 侵朝战争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地位
破局:三大外交战略
方针 内容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 国民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先谈判再建交
第一次建交高潮。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 一边倒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也是苏联提出来的口号。
——《毛泽东文集》,(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1954.7.7
破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中斗争性较为明显。而从1954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方针是既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要发展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打扫干净屋子”的目的是为了“请客”,因此,再打扫“屋子”的同时,新中国特别重视“请客”问题。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破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结束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敌对行动……与会国尊重柬埔寨、老挝、越南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定》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
三、试诸路得出路,自谜局中创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700—701页
项目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步骤 农业互助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农业初级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农业高级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1951年开始编制,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创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保障国家的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
2、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创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9.9
人民政协
第一次全体会议
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4.9
第一届全国人大
第一次会议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1956
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确立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节选自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创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 是 一 部 社 会 主 义 类 型 的 宪 法
体 现 了 人 民 民 主 原 则 和 社 会 主 义 原 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
①由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的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③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原则: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同时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历史解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原则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主当家做出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化”
“三改”
标志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创局:毛泽东思想
布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
建立国家
创局: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中共的作用
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立制度
过渡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破局:
经济:土地革命、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一个方针、三大政策
五项原则、 两个会议
巩固政权
小结
社会主义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