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壶口瀑布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重点)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点)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作者简介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文体知识
朗读课文,给标红字注音
寒噤( ) 推搡( ) 雾霭( )
出轧( ) 汩汩( ) 驰骋( )
挟而不服( ) 怒不可遏( )
漩涡( ) 潺潺( )
jìn
sǎng
ǎi
zhá
gǔ
chěnɡ
xié
è
xuán
chán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概说瀑布美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壶口瀑布呢?(用四字短语回答)
作者在文中也有哪一句高度评价壶口瀑布或者黄河特点语句,请你找出来。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雄伟壮观,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概说瀑布美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哪个词最适合?
伟大
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快速阅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两次游壶口的时间,用波浪线画出游踪变化的词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梳理游踪
次别 时间 游踪变化
换景方法
第一次 在半山腰 ( ) ( )
第二次 ( ) ( )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雨季
枯水季
移步换景
下到滩里
逃离到岸上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第3段“我”走到河心依在大石头上后还移步了吗?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角度观察景物的?阅读3-5段,圈出文中提示观察角度变化的关键词,选词填写下表。
示例: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
俯视
立足点 视角变化
换景方法
河心 作者的立足点是河心,3-4段写( ),第5段写( ),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 )“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再( )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然后视线随河水( ),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 ),直抵青山;接着,作者( )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作者( )自己的脚下,描写常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备选词语:石、水;平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定点换景
水
石
俯视
由上而下
由下而上
平视
俯视
仰视
俯视
仰视
由上而下
由下而上
平视
俯视
总结一
游踪是游记要素之“所至”,寻找“所至”要圈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观察角度变化的关键词,区分移步、定点两种换景方法和视角变换方法。
感知景物
1.壶口瀑布的雨季有什么特点?
2.壶口瀑布枯水季节的水有哪些特点?
3.壶口瀑布的石有什么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半山腰涛声:
近处涛声:
视觉:
感受:
特点: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堆堆白雪。”
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枯水季黄河之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着水的存在。
以静衬动的写法,以山和天的静衬托水的动,衬托壶口瀑布的浩瀚气势,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同时银白色的水和青山蓝天在色彩搭配上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以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2)龙槽壶口:
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也写出这种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表现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第五段,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写“脚下的石”是作者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总结二
景物等是游记要素之“所见” ,感知“所见”景物,要圈画不同视角下景物特点的关键词,概括景物特征可以直接摘录文中词语或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体会感受
除了“所至”和“所见”以外,文章的最后一段还集中写了什么?
文章的结尾能换成下面这段文字吗?
在这种情形下,我不知心头感到是欣慰,还是凄酸?黄河如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我轻渺得像晴空中一缕烟线,空洞洞的不知我自己是谁?谁是我自己?美丽的黄河,便点缀在画中了。
思考: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连用两个“伟大”,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在急剧地升华;读者读到此处也恍然顿悟:作者在优美的写景文字背后,实际上实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精神境界,唤起我们的民族精神!
作者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总结三
作者感受是游记要素之“所感”,阅读时要圈画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并思考“所见”和“所感”的联系。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传闻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与事实不符。
文本布局
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文章主旨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的壶口瀑布: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惊心动魄,“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坚忍不拔,“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轰然而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写“脚下的石”是作者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1.沟底看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壶口瀑布令人震撼,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2.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 “猛烈”。“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河水翻卷着、沸腾着流进峡谷,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又是那样的柔。
3.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河水坚强,遇强则抗,无比坚韧。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初观瀑布(雨季)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涛声如雷。“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体会:“可怕”“心还在不住地跳”。
再观瀑布(枯水季)初识壶口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体会: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总结:“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是黄河的伟大性格,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却永不屈服、奋力向前的伟大精神!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枯水时节的壶口瀑布依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只见“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胜过人潮般的“挤”“撞”“推推搡搡”,瀑布水流快、水质密的特点已现眼前,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情态表现无遗。而“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反复强调“跌”字,勇敢、坚韧,哪怕是跌得粉身碎
雄伟,水势变化巨大,“抖落”潇洒绘制了一幅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壮观画面。洪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或“钻”或“觅”,或“淌”或“夹”,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场面,竟是如此地富有气势,多彩多姿,而黄河水的这种声音美、颜色美、态势美,以一“罩”字来神化,恰能逼真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无尚的喜悦欣赏之情。美哉,美哉!
五、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黄山记》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奇”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