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2 角的比较
一、教与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用 “=”、“<”、“>”表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2.了解角的和、差、倍、分,会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3.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____。
2、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你会用量角器度量角吗?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与探究:
(1)请看课本7页,图中的三个角,我们能类似于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2)我们怎样使两个角叠合呢?
(3)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做到_______重合与_______重合。
(4)如图,是三位同学比较∠MON与∠FED的作法及他们的结论,判断他们作的是否正确。
个性化设计:
两个角叠合以后会出现哪些情况?
2.合作交流
(1)如果EF与BC也重合,那么两个角相等。记作∠DEF=∠ABC
如图(1)
(2)如果EF落在∠ABC的内部,那么∠DEF小于∠ABC 如图(2)
记作∠DEF﹤∠ABC
(3)如果EF落在∠AOB的外部,那么∠DEF大于∠AOB。如图(3)
记作∠DEF>∠ABC
(4)我们可以用一个点平分一条线段,我们可以用一条射线平分一个角吗?
这条射线满足什么条件?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述:
如图OC平分AOB,那么∠AOC=____
∠AOC=( )∠AOB ∠BOC=( )∠AOB
∠AOB=____∠AOC,∠AOB=____∠BOC
3.提高创新
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能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角的平分线吗?请同学们做练习: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的纸上画一个角;(2)折纸,使角的两边重合;(3)把纸展开,以点O为端点,沿折痕画射线OP∠AOP和∠BOP相等吗?射线OP是∠AOB的平分线吗?
4.精讲点拨:
如图,在∠AOC的内部画射线OB,在∠AOC的外部画射线OD,∠AOC是哪两个角的和?∠BOD是哪两个角的和?当∠AOB=∠COD时,你能找到其他相等的角吗?
解:∠AOC=∠AOB+∠BOC
个性化设计:
∠BOD=∠BOC+∠COD
当∠AOB=∠COD时,∠AOC=∠BOD
(三)学以致用:
1.角的大小关系有几种?分别是 , , ;
分别用符号 、 、 。
2、点P在∠MAN的内部,现有以下4个等式:
①∠MAP=∠NAP②∠NAP= ∠MAN ③∠MAP=∠NAP ④∠MAN=2∠MAP
其中可以表示AP为角平分线的等式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点B是线段AC的中点。则BC=AC
B、若AO=OB,则O点是线段AB的中点
C、若AO=OB=AB,则O点是线段AB的中点。
D、若OC平分AOB,则AOC=∠BOC=AOB
4、已知: AOB=60o,OC是 AOB内部的一条射线,射线OM平分AOC,射线ON平分COB,求: MON的度数.
(四)达标测评:
1、如图,OM\ON分别是∠BOC、∠AOC的平分线,
∠AOB=84°
(1)∠MON的度数为 ;
(2)当OC在∠AOC的内部绕点O旋转时,其他条件不变,∠MON的大小 (填“改变”或“不变”)
2、在第1题的图中,如果∠AON=∠BOM,OC平分∠MON,那么图中除了∠AON=∠BOM外,相等的角还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3.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若∠AOC=800 ,求∠BOC的度数;
(2)若∠AOC=800 ,∠COE=500,求∠BOD的度数。
五、板书设计:
一实验与探究 合作交流 角平分线
叠合法 ∠DEF=∠ABC 定义
∠DEF﹤∠ABC AOC=∠BOC=AOB
∠DEF>∠ABC
六、作业布置:
1、习题9.2 第1、2题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运算。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体验类比和转化的思想。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课时认真把握了以下几点:
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习,进行了分析。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教学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本堂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同样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预想中,没有估计到学生角这部分知识的遗忘,部分题目的设置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分析起来有些吃力,对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激发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活动和提问的过程中分析过细,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明晰的时间和空间。
针对本节课暴露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备课;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努力使课堂教学向严谨、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图3
图2
图1
O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