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句。 3.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新知探究★1、听课文录音,了解文章大意。2、(独学)(1)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2)、给黑体字注音。
袅(niǎo)袅炊烟 温 馨(xīn) 琐屑(xiè) 休憩(qì)摇曳(yè)(3)、解释词语
琐屑:琐碎。 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苦思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3、对学后展示疑难问题:★演练提升★1、小组内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课文的引子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家”是什么?2、作者将人的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 ”,将“人生”比喻成“ ”,从而引出下文.“人生是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 、 、 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直船“的前提是“ ”,课文中描写 、 、 、 、 都能让我们感觉家的温馨。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 是本体, 是喻体。而港湾的是以家是 为前提的,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的,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港湾”的深化,作者先列举了 的事例,又吟诵了马致远的“ ”诗句,最后用《红楼梦?》中的“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家在哪里 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示例:家是“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在席慕容的那根短笛里奏响;家早已写满了余光中的那张邮票。★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基础题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漂过(piǎo) 荡舟(dàng) 驶来(shǐ)B.泰然(tài) 莫测(mè) 耳畔(pàn)
C.祝祷(dǎo) 温馨(xīn) 陶冶(yě)D.琐屑(xiāo) 黯然(àn) 永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3、读读节选自毕淑敏的《家问》中的句子,谈谈感想。 家是什么?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被人一指掸掉,不留一丝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家会很凄楚很悲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家是粉红色的玫瑰,有刺更有蕾。家是甜蜜的吻,热烈的拥抱、柔情似水的情话和思念时的邮票。家是心灵与肉体的港湾,能停泊万吨巨轮也能栖息独木小舟。家是无私的付出与接纳,家是脱去疲劳的热水澡。家是一个苹果,你一大口,我一小口。家是一副重担,我愿这边的力臂短,你那边的力臂长。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家是虽非一见钟情,却望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墓前的一枝黄菊。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家家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我的感想: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句。 3.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新知探究★1、听课文录音,了解文章大意。2、(独学)(1)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2)、给黑体字注音。
袅( )袅炊烟 温 馨( ) 琐屑( ) 休憩( )摇曳( )(3)、解释词语
琐屑: 休憩:
祝祷;
苦思冥想:
安之若素: 黯然失色: 落叶归根: 3、对学后展示疑难问题:★演练提升★1、小组内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课文的引子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家”是什么?2、作者将人的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 ”,将“人生”比喻成“ ”,从而引出下文.“人生是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 、 、 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 ”,课文中描写 、 、 、 、 都能让我们感觉家的温馨。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 是本体, 是喻体。而港湾的是以家是 为前提的,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的,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港湾”的深化,作者先列举了 的事例,又吟诵了马致远的“ ”诗句,最后用《红楼梦?》中的“ ”表达了 的感情。 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家在哪里 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示例:家是“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在席慕容的那根短笛里奏响;家早已写满了余光中的那张邮票。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基础题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漂过(piǎo)荡舟(dàng) 驶来(shǐ)B.泰然(tài) 莫测(mè) 耳畔(pàn)
C.祝祷(dǎo) 温馨(xīn) 陶冶(yě) D.琐屑(xiāo) 黯然(àn) 永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3、读读节选自毕淑敏的《家问》中的句子,谈谈感想。 家是什么?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被人一指掸掉,不留一丝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家会很凄楚很悲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家是粉红色的玫瑰,有刺更有蕾。家是甜蜜的吻,热烈的拥抱、柔情似水的情话和思念时的邮票。家是心灵与肉体的港湾,能停泊万吨巨轮也能栖息独木小舟。家是无私的付出与接纳,家是脱去疲劳的热水澡。家是一个苹果,你一大口,我一小口。家是一副重担,我愿这边的力臂短,你那边的力臂长。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家是虽非一见钟情,却望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墓前的一枝黄菊。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家家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我的感想: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4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更浩瀚的海洋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特色,品位文本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2、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新知探究★一、认识黎巴嫩文坛骄子-----作者,了解其作品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曾闻名全球。纪伯伦一生涉足于诗歌、诗剧、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领域,尤以散文诗创作成就最高,散文诗集《先知》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曾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集还有《折断的翅膀》《泪与笑》《行列圣歌》《沙与沫》等。二、生字识记瀚(hàn):广大。如:浩瀚。 裸(luǒ):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视。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如:镶牙。悯(mǐn):1.怜悯。如:其情可悯。本文可取此义。2.忧愁。如:悯然涕下。 谧(mì):安宁,平静。如:静谧。撇(piē):1.弃置不顾,抛弃。如:撇开。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如:撇去。本文取此义。 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袒(tǎn):1.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如:袒胸。本文取此义。2.袒护。 虔(qián):恭敬。如:虔心。解释下列重点词语浩瀚:__________________ 怜悯:________________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膜拜:_______________ 苦行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谧:_____________ 虔诚:_____________ 心扉:______________三、我的疑问★演练提升★一、小组内诵读全文,体会“散文诗”文章的文体特色。二、小组互助品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2、“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3、“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指的是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全文主旨。★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反思: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在你的身上有没有文中所描述的七种人的影子?如果有,是哪一种?有何表现?★达标检测★先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你如何看待选文中的人的做法?试举一例加以简析。 2、下面一段话中的“苦行僧”是什么意思?初三的学习生活虽然非常紧张,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顾学习,做学习上的苦行僧,而应合理调整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3、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一下“空想家”。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2.石缝间的生命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作家林希,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新知探究★1.作者介绍: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其中《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2.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倔强( ) 采撷( ) 扼制 ( ) 困厄 ( )
潸然泪下( ) 狭隘( ) 震慑 ( ) 期期艾艾 ( )3.解释词语潸然: 采撷:犀利: 困厄:★演练提升★1.请思考这是怎样的“石缝”,这又是怎样的“生命”?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2.再次品味课文,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何共同特点?(请分别从特征、品质、作用三方面进行阐述)3.作者通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基础题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qiá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B.扼制(è) 茎叶(jīny) 黑黝黝(yōu)C.逊色(xùn) 繁衍(yǎn) 缚住(fù) D.震慑(shè) 松柏(bó) 蒲公英(pú)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①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 。②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 的生命。③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 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④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 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A.严峻 倔强 飘游 娇嫩B.严酷 顽强 飘落 娇弱C.严峻 倔强 飘落 娇嫩D.严酷 顽强 飘游 娇弱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的诠释与理解?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3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3.废墟的召唤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新字词,理解文章主旨;2.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潜心聆听作者心声、体会散文美好而独特的意境的目的; 2.在阅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新知探究★1.作者介绍: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2、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3.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嗫嚅( )( ) 迤逦( )( ) 方外观( ) 绮( ) 辉 远瀛( )观 甲胄( ) 窸窣( )( )3.解释词语甲胄: 迤逦:凭吊:奇耻大辱:若无其事:★演练提升★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作者不只是单纯地描绘废墟,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2分析课文(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3.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说说课文的主旨。★达标检测★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óu) 海藻(zǎo) 绮辉(qǐ)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诉。(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C.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C.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3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3.废墟的召唤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新字词,理解文章主旨;2.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潜心聆听作者心声、体会散文美好而独特的意境的目的; 2.在阅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新知探究★1.作者介绍: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2、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3.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嗫嚅(niè )( rú ) 迤逦( yǐ )( lǐ ) 方外观( guàn ) 绮( qǐ ) 辉 远瀛(yíng )观 甲胄( zhóu ) 窸窣( xī )( sū )3.解释词语甲胄: 铠甲和头盔。 迤逦:曲折连绵。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演练提升★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作者不只是单纯地描绘废墟,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1)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2)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3)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2分析课文(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说说课文的主旨。★达标检测★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óu) 海藻(zǎo) 绮辉(qǐ)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诉。(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C.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C.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2.石缝间的生命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作家林希,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新知探究★1.作者介绍: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其中《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2.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 扼制 (è ) 困厄 (è )
狭隘( ài ) 潸然泪下( shān ) 震慑 ( shè ) 期期艾艾 ( ài ài )3.解释词语潸然:形容流泪的样子。 采撷:摘取;收集。犀利:可指(刀、剑等)坚韧、锋利;也比喻(言辞等)尖锐明快。本文的意思取前者。 困厄:艰难窘迫★演练提升★1.请思考这是怎样的“石缝”,这又是怎样的“生命”?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 这是不毛的石缝。◆ 这是倔强的生命,又是丛生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是一簇簇无名的野草,是如此小小的山花,更有参天的松柏。野草:细瘦的薄叶 细微的叶脉——自己生长出根须山花:坚韧而苍老 枯萎而失却光泽——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松柏:扭曲地 旋转地 结痂着伤疤——盘根错节 爬满半壁山崖 紧紧地缚住2.再次品味课文,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何共同特点?(请分别从特征、品质、作用三方面进行阐述)特征:叶瘦小、盘根错节、根系庞大、充满生机品质:坚韧,是拼搏的一生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的完美结合是榜样作用:装点荒山枯岭揭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使星球变得神奇、辉煌一切生命:应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锤炼自己3.作者通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常常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正所谓咏物言志,此题旨在使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作者通过对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己,适应自下而上的蒲公英以及在不属于自己的自下而上窨里为自己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坚韧的自下而上意识和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适应环境并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精神。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基础题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倔强(qiá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B.扼制(è) 茎叶(jīny) 黑黝黝(yōu)C.逊色(xùn) 繁衍(yǎn) 缚住(fù) D.震慑(shè) 松柏(bó) 蒲公英(pú)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C )①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 。②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 的生命。③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 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④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 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A.严峻 倔强 飘游 娇嫩B.严酷 顽强 飘落 娇弱C.严峻 倔强 飘落 娇嫩D.严酷 顽强 飘游 娇弱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的诠释与理解?文章第九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的诠释与理解: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与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人微言轻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半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