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说和做》(随堂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说和做》(随堂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说和做》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hè) 校补(xiào) 排衙(yá) 气冲斗牛(dòu)
B.窥探(guī) 硕果(shuò) 卓越(zhuó)兀兀穷年(wù)
C.独裁(cái) 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慷慨淋漓(kǎi)
D.弥高(mí) 迥乎(jiǒng) 深宵(xiāo)锲而不舍(q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总队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带来的喜人变化。
B.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C.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D.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③(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①引用②对比③排比④排比
B.①对比②引用③反复④比喻
C.①对比②对比③排比④比喻
D.①引用②引用③反复④排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编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B.“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钻劲,热情高涨地研究学问。
C.“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在治学上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8.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9.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B.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C.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D.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三、综合性学习
10.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校”读jiào,“斗”读dǒu;
B. “窥”读kuī;
D. “锲”读qiè;
故选C。
2.B
【详解】A.锲而不舍:原意为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使用正确;
B.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用在歌声方面不合语境,适用对象错误;
C.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使用正确;
D.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3.B
【详解】①把人家和自己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②“一月不梳头”是引用;③“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是反复;④把“他”比作“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4.C
【详解】A.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B. 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删去“超市”;
D. 搭配不当,去掉“和考试状态”;
故选C。
5.B
【详解】B.《烙印》是臧克家的诗集。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C.“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虽然成就卓越,但“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特点。
故答案为C。
7.C 8.A 9.C
【解析】7.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②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通读全文,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⑤自然段明确了中心论点:“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故答案选C。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A项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是用来证明“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学和思不可偏废”。 故A错。
9.本试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的是思想者对灵感的重视。不是强调“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故答案选C。
10.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让我们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在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阅读材料一,可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材料二写的是朗读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材料三写的是朗读可“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