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随堂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安塞腰鼓》(随堂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 安塞腰鼓》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蓦(mù)然 闭塞(sè) 晦(huì)暗
B.挣(zhēng)脱 烧灼(shuó) 安塞(sài)
C.冗(y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羁(jī)绊
D.恬(tián)静 骤(zhòu)雨 亢(háng)奋
2.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瞳仁 躁热 恬静 元气淋漓 B.晦暗 束缚 羁绊 渺远
C.搏击 磅礴 战粟 振撼 D.幅射 闭塞 亢奋 惊心动魄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并没有冬天》等。
B.《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C.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析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6.下列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吸,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文章前面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热烈磅礴的气势做铺垫的。
二、现代文阅读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轩,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古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吹唱。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晴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⑦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⑧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7.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8.第⑥段面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结构上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B.文章主要叙述了两种消失的年声,因为这种声音的消失,让作者感到最遗憾,也对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流露出不满之情。
C.文章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关于消失的两种年声的叙述。
D.在作者看来鞭炮声、“踩岁”声和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都属于浪漫主义的,也是年的内涵之一。
E.文章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相较当前的过年文化,作者更喜欢那些逝去的日子。
10.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语言表达
1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情,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各个地方戏曲的特点写句优美生动的话。
示例:安塞腰鼓那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参考答案:
1.B
【详解】A. 蓦(mò)然。
B. 挣(zhèng)脱,烧灼(zhuó)。
C. 冗(rǒng)杂。
D. 亢(kàng)奋。
故选B。
2.C
【详解】A.燥热。
C.战栗,震撼。
D.辐射。
故选C。
3.C
【详解】逗号使用错误,把逗号都改成顿号,这是词语类并列,是定语成分的并列,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故C错误,选C。
4.C
【详解】语序不当,应该把“纠正”和“指出了”调换位置。故C错误,选C。
5.A
【详解】《并没有冬天》是近代贺敬之撰新诗集,收二十首。不是刘成章的作品,故A错误,选A。
6.B
【详解】《安塞腰鼓》的抒情线索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这篇文章的线索应该是安塞腰鼓,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故B错误,选B。
7.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8.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9.BE 10.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轩,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古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可知第一种声音是: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2)结合“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吹唱”可知第二种声音是: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3)结合“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可知,这两种声音都取谐音,有民族特点,都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丰富。结合“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可知,年声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体现人们精神生活。因此年声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句子赏析。1)结合“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可知,吆喝声的特点: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2)划线句子具体的描绘了吆喝声和老北京胡同里各家开门、拜年的声音,运用比喻修辞,把这些声音比成了交响乐,一方面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过年习俗的特色,通过声音的描绘营造了过年时热闹的氛围;另一方面画面感特别强,如在眼前,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 结合“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地,多少变得有些单调”“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等句子可知,作者对年的声音消失是有遗憾,但是没有对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流露出不满之情。故B错误。
E. 本文并没有谈及当前过年文化,文章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但是并没有表达对把过去和现在的日子作比较,没有表达对哪种日子更喜欢的内容,故E错误。
故选BE。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1)“两者”指年味和年声,因此真正的年要把年味和年声结合在一起。2)结合“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可知,年味代表物质追求,年声代表精神追求,年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把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3)结合“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可知,真正的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11.示例:江南戏曲那婉转悠扬的声色,那一颦一笑的优雅,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清秀。
【详解】明确仿句要求:句式相似,三个分句,第一二分句写某地方戏曲的特点,第三个分句写感受;主题一致,都是地方戏曲;语言流畅。示范:陕北信天游那悠扬、高亢的旋律,赤裸、凄凉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