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及《诗经》的相关知识
2.识记单元重点字音、字形
3.理解本单元中重要的文言字词
4.背诵重点课文和古诗
5.了解单元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6.理解文言文和古诗中重点句子的内涵,把握文言文和古诗的思想内容。
2
文化知识库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2
复习导入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化知识库
3
复习要点
第9课 桃花源记
3
复习要点
1.字音字形
豁(huò)然 遂(suì)迷
垂髫(tiáo) bīn(缤)纷
qiān(阡)陌 yí(怡)然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缘溪行(沿着,顺着)
②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③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④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⑤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⑥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⑧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⑨具答之(详细)
⑩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皆叹惋(感叹惋惜)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先前的)
及郡下(到)
诣太守(拜访)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②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②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5)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5)一词多用
3
复习要点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便舍船[省略主语,应为:(渔人)便舍船]
②问今是何世[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他们)问(渔人)今是何世]
3
复习要点
4.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诗人、辞赋家。诗作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作品情感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5.中心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安定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复习要点
6.结构图表
3
复习要点
第10课 小石潭记
3
复习要点
1.字音字形
为坻(chí) 为堪(kān)
佁(yǐ)然 俶(chù)尔
往来翕(xī)乎 参差(cēn cī)
huánɡ(篁)竹 清liè(冽)
寂liáo(寥) 幽suì(邃)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隔篁竹(竹林)
②为坻(水中高地)
③为嵁(不平的岩石)
④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⑤日光下澈(穿透)
⑥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⑦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⑧悄怆幽邃(凄凉)(深)
⑨以其境过清(凄清)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的一种角色。)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4)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3.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影布石上[省略介词,应为:影布(于)石上]
②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应为:(溪流)斗折蛇行]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全石以”是介宾短语“以全石”的倒装)
3
复习要点
4.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
5.中心主旨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3
复习要点
6.结构图表
3
复习要点
第11课 核舟记
3
复习要点
1.字音字形
器皿(mǐn) 二黍(shǔ)许
箬(ruò)篷 多髯(rán)
jiǎo(矫)首昂视 椎jì(髻)
壬xū(戌)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径寸之木(直径)
②罔不因势象形(无不、全都)(顺着、就着)(模拟)
③尝贻余核舟一(赠)
④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⑤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起)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
⑦如有所语(说话)
⑧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⑨佛印绝类弥勒(像)
⑩矫首昂视(举)
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
珠可历历数也(分明的样子)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其船背稍夷(平)
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长而窄)
(2)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3)古今异义
①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③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④罔不因势象形(古义:模拟。今义:形状,样子。)
(4)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4)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5)词类活用
①石青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②箬篷覆之(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指“用箬篷”的意思)
③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动词“为”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尝贻余核舟一(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3
复习要点
3.文言句式
(2)倒装句
②又用篆章一(应为“又用一篆章”)
③为人五;为窗八(应为“为五人”“为八窗”)
④细若蚊足(应为“若蚊足细”)
(3)固定句式
若听茶声然(“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3
复习要点
4.文学常识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5.中心主旨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3
复习要点
6.结构图表
3
复习要点
第12课 《诗经》二首
3
复习要点
1.字音字形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hǎo qiú) 荇(xìnɡ)菜
寤寐(wù mèi) 辗(zhǎn)转反侧
芼(mào)之 蒹葭(jiān jiā)
未xī(晞) 水中chí(坻)
水中zhǐ(沚) 溯huí(洄)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在河之洲(水中的陆地)
②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③君子好逑(好的配偶)
④左右流之(求取)
⑤寤寐求之(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⑥寤寐思服(思念。服,思念)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⑦左右芼之(挑选)
⑧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
⑨溯洄从之(逆流而上。洄,逆流)
⑩道阻且长(艰险)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
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道阻且跻[(路)高而陡]
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在水之涘(水边)
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宛在水中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古今异义
①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②白露未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③在河之洲(古义:水中的陆地。今义: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4)词类活用
①左右流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左右两边)
②琴瑟友之(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③钟鼓乐之(“钟鼓”,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④道阻且长(动词作形容词,艰险)
⑤道阻且右(方位词作形容词,向右迂曲)
3
复习要点
3.文学常识
(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时叫作《诗》《诗三百》。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意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3
复习要点
4.中心主旨
(1)《关雎》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与思念,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愿望实现后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过程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2)《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将清秋的景物与凄婉、惆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了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因“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
复习要点
5.结构图表
(1)《关雎》
3
复习要点
5.结构图表
(2)《蒹霞》
3
复习要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
3
复习要点
1.式微——《诗经·邶风》
(1)文学文化常识
《邶风》,邶国之风也。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十九首。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3
复习要点
1.式微——《诗经·邶风》
(2)诗歌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3
复习要点
2.子衿——诗经·郑风
(1)文学文化常识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国名,姬姓。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3
复习要点
2.子衿——诗经·郑风
(2)诗歌主旨
本诗叙述主人公痴迷的思念心中的恋人,并想与恋人约会,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但恋人又久等不遇,于是主人公心生失落、惆怅、埋怨之情。
3
复习要点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文学文化常识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3
复习要点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3
复习要点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文学文化常识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
3
复习要点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雄伟,反映出诗人不愿终老山林,希望出仕为世所用的愿望。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