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之《行路难》《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李白的好酒与他的诗在唐代一样齐名,《行路难》即为酒后所作。本题共三首,此为其一。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作者时为刑部侍郎,上书进谏,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李煜,(936-978)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前半生豪华奢侈,多表现宫廷、男妇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候,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限制。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 何时了:何时才到尽头? 故国:被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 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 几多:多少。 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广、无穷无尽。2、于谦: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积累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积累文学常识---词牌名《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双调小令,唐教坊曲。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尤壮观也。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尝询及之,可见其当时影响大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蹿角。”这里语意双关,兼指耿京义军连营之广。五十弦:本指瑟,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泛指各种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一、积累下列生字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 彝(yí):1、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把握节奏和韵律;疏通诗意。三、赏析诗句,感受意境,探究主旨。(zhù) (jué) (yí) (yú) (yù) (qì) (huī) (zhì)箸 爝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演练提升★A、赏析 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咏煤炭》(咏物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 1、反复诵读诗句,找出韵脚,划出节奏,力争成诵。2、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3、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有何象征意义?引用了哪两则典故?有何作用?4、重点品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该如何理解?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B、赏析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四年后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在谏迎佛骨被贬之时所作。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找出诗句中的一组反义词,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一、二句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诗中“朝”与“夕”是一组反义词。说明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诗歌的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诗歌的第三四句申诉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这两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诗歌的五、六两句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既有描写环境,又有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你看,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此时此景,诗人叹道:“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 “马不前”三字,流露出了英雄失路之悲。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看到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诗人隐隐的悲哀之情4.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这首诗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 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 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3.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4.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根据下边提示,对本诗进行总结。首联被贬的原因颔联申述忠心颈联即景抒情尾联交代后事1、反复诵读,找出韵脚,划分节奏,当堂背诵。2、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其中有一对反义词,说说有何作用?3、诗的颔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4、诗的颈联描写什么景色?有何特点?作者借景抒发怎样的感情?5、尾联记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A、赏析《咏煤炭》1、诗的首联该如何理解?哪个词用得最精妙。2、赏析诗的颔联有何含义?哪个词语最传神?3、诗的颈联该如何赏析?哪个字词最精彩。4、诗的尾联有何深刻含义?说出你的独特体验。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6、提升品读:读完本诗,你对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情感有何评价?B、赏析《虞美人》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 。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 具体指什么?(提示:物质和精神)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何精妙之“极”5、归纳本词的主旨思想。诵读上阕,赏析词意。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上阕写了什么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2、词人为何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军营生活场景?3、词的下阕描写怎样的场景?哪几个词用得最精妙?试作分析。4、词人想赢得的“名”究竟是什么“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1)本诗作者是( )代( ),字( ),他倡导( )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2)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之《行路难》《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李白的好酒与他的诗在唐代一样齐名,《行路难》即为酒后所作。本题共三首,此为其一。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作者时为刑部侍郎,上书进谏,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李煜,(936-978)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前半生豪华奢侈,多表现宫廷、男妇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候,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限制。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 何时了:何时才到尽头? 故国:被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 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 几多:多少。 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广、无穷无尽。2、于谦: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积累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积累文学常识---词牌名《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双调小令,唐教坊曲。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尤壮观也。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尝询及之,可见其当时影响大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蹿角。”这里语意双关,兼指耿京义军连营之广。五十弦:本指瑟,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泛指各种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一、积累下列生字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 彝(yí):1、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把握节奏和韵律;疏通诗意。三、赏析诗句,感受意境,探究主旨。(zhù) (jué) (yí) (yú) (yù) (qì) (huī) (zhì)箸 爝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演练提升★A、赏析 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咏煤炭》(咏物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 1、反复诵读诗句,找出韵脚,划出节奏,力争成诵。2、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3、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有何象征意义?引用了哪两则典故?有何作用?4、重点品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该如何理解?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B、赏析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四年后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在谏迎佛骨被贬之时所作。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找出诗句中的一组反义词,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一、二句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诗中“朝”与“夕”是一组反义词。说明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诗歌的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诗歌的第三四句申诉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这两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诗歌的五、六两句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既有描写环境,又有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你看,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此时此景,诗人叹道:“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 “马不前”三字,流露出了英雄失路之悲。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看到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诗人隐隐的悲哀之情4.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这首诗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 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 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3.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4.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根据下边提示,对本诗进行总结。首联被贬的原因颔联申述忠心颈联即景抒情尾联交代后事1、反复诵读,找出韵脚,划分节奏,当堂背诵。2、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其中有一对反义词,说说有何作用?3、诗的颔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4、诗的颈联描写什么景色?有何特点?作者借景抒发怎样的感情?5、尾联记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A、赏析《咏煤炭》1、诗的首联该如何理解?哪个词用得最精妙。2、赏析诗的颔联有何含义?哪个词语最传神?3、诗的颈联该如何赏析?哪个字词最精彩。4、诗的尾联有何深刻含义?说出你的独特体验。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6、提升品读:读完本诗,你对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情感有何评价?B、赏析《虞美人》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 。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 具体指什么?(提示:物质和精神)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何精妙之“极”5、归纳本词的主旨思想。诵读上阕,赏析词意。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上阕写了什么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2、词人为何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军营生活场景?3、词的下阕描写怎样的场景?哪几个词用得最精妙?试作分析。4、词人想赢得的“名”究竟是什么“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1)本诗作者是( )代( ),字( ),他倡导( )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2)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 九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李伟华、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出师表(第二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翻译课文,理解句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新知探究★一、积累文言词语:学法指导: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是把握句意的前提。很多文言句子我们会读,但句子意思却不理解,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一些文言生僻字,我们读文言就有如读外文了。所以,我们积累文言词语也应从五个方面下功夫。1、试对着课文注释和“快乐链接”,逐段理解、积累下列句中的文言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路崩殂( )2)陟罚臧否( )( ) 3)庶竭驽钝( )( ) 4)以咨诹善道( )以上句中的字词,现在已不常用,属于文言生僻词,我们要像积累生字词一样去记忆。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6)诚宜开张圣听( )7)必能使行阵和睦( )8)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11)由是感激( ) 12)临表涕零( )以上句中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改变,尤其需要加强记忆,它们是文言考试的重点。 13)必能裨补阙漏( )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以上句中的词语,属于文言通假字,它们都是字音相近一类的通假。你还能说出字形相近的通假字吗?试举一例: 2、文言虚词,也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一大难点。本课中出现较多的是“以”字,试根据“以”字的用法,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学法指导: ①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 表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着”③ 表行为方式,可译为“把”“拿”“用”④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⑤表结果,可译为“以致”⑥ 作动词,相当于“认为”⑦ 作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而”1)以光先帝遗德( ) 2)以塞忠谏之路也(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4)悉以咨之(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6)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己在课文中再找找含有“以”字的其他句子,并与同学交流它们的用法。★演练提升★二、翻译课文:学法指导: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五种方法,我们把它总结为五字“诀”,即“留、补、调、删、换”。1)“留”,即古今义相同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等,直接保留下来。2)“补”,即补出相关省略成分。3)“调”,即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调整句子成分的次序。4)“删”,即翻译时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的词语。5)“换”,即翻译时交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替换成现代词语。试按着以上方法,不看参考译文,翻译下列句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合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三、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出师表》是初中文言经典名篇,虽然背诵有一定的难度,但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背诵。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段背诵,然后把段落连缀起来形成整体。课堂上以第一段为例,看哪一组能在规定时间里,展示背诵出来。★梳理巩固★ 本节课,我掌握了下列知识:1我积累了一些关键文言词语:2、我进一步掌握了文言“以”字的用法:3、我懂得了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4我能流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一些段落:★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1)猥自枉屈( ) 2)以咨诹善道( )3)以彰其咎( ) 4)此臣所以报先帝(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C、夙夜忧叹 D、临表涕零3、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马说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多义词。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3.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新知探究★一、作者介绍: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资料: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三、初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祗( ) 骈( ) 一食( ) 食( )马者外见( ) 槽枥( )( ) 尽粟( )一石(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通“饲”,喂 )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通“才”,才能 )(2)准确理解下面实词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 马 )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 ★演练提升★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一、用原文填空。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9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 内容,领悟主旨;(重点)★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二、读课文 ,注意下列生字难字的读音。
聒(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 ):(1)天干的第九位。(2)姓。
恤(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
胥( ):(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 ):<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 ):(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 ):见面。如:会晤。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某: 蒙教: 窃: 术: 强聒: 上报: 重念: 卤莽: 见恕: 举: 辟: 壬人: 固: 习于苟且: 恤: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ò): 不事事: 敢知:由: 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 ★演练提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3、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1.本文选自《 》,作者 , 文学家(朝代)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3.层次分析:第1段:交代写信的 。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 、 、 、 、 ,逐一加以驳斥。 第3段: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 ,并表示对士大夫 、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6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庄子》二则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3、体会文章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1.作者介绍:名周,宋国人。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富有才华且很有个性的人。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后世称“老庄”。和孟子成为先秦思想文化界的两位奇人。内容: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特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作喻。2.自读课文.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疑难处做好记号.4.释疑解惑.学生针对字词提出疑问,其它同学解答.5.了解全文大意,同学翻译全文,不当之处正.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理解其意思。倏( ):<书>极快地。如:倏地。沌( ):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渻( ):古代人名用字。恃( ):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时: 德: 七窍: 方: 犹: 已: 应: 响: 影: 疾视: 无变: 德: 异: 应: 反走: ★演练提升★一、分析《混沌之死》1.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2.本文寓意:二、分析《呆若木鸡》1.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什么 3.总结本文寓意。★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填空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 》,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①、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 ②、谋报浑沌之德 ( )③、方虚骄而恃气( ) ④、反走矣( )三、翻译句子。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7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周公诫子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 内容,领悟主旨;(重点)★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了解作者和周公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研究《诗经》和《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彝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判,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立政》等篇。二、读课文 ,注意下列生字难字的读音。相( )天子 吐哺( ) 守以畏者( ) 睿( )智 桀( ) 纣( ) 可不慎欤( )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周公诫子( ) 成王封伯禽于鲁( ) 子无以鲁国骄士( )又相天子( )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 )(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 )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 )( )( )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 )( ) 由此德也( )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 ) 桀纣是也(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可不慎欤( )四、翻译下列句子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2.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演练提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回答)“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2、周公提出的“六德”是什么?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4.读完本文后,你认为周公是个怎样的人?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朝)古今诗学_韩诗学_的开创者。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4.你从《周公诫子》中学到了哪些成语?博闻强记 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握发吐哺5.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纣是也。”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6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庄子》二则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3、体会文章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1.作者介绍:名周,宋国人。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富有才华且很有个性的人。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后世称“老庄”。和孟子成为先秦思想文化界的两位奇人。内容: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特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作喻。2.自读课文.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疑难处做好记号.4.释疑解惑.学生针对字词提出疑问,其它同学解答.5.了解全文大意,同学翻译全文,不当之处正.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理解其意思。倏( ):<书>极快地。如:倏地。沌( ):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渻( ):古代人名用字。恃( ):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方:正。 犹:仍然。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演练提升★一、分析《混沌之死》1.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讨论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浑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2.本文寓意:(1)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 (2)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4)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二、分析《呆若木鸡》1.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虚骄而恃气孔---犹应响影---疾视而盛气---已无变矣.2.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忘却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3.总结本文寓意。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就能百战不殆.★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一、填空1、《浑沌之死》选自《庄子·应帝王》。古人把 天地未开辟前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2、《呆若木鸡》选自《庄子·达生》,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呆得像头木鸡一样。二、解释下列加点词①、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在 ) ②、谋报浑沌之德 ( 商量 )③、方虚骄而恃气( 凭着(依靠) ) ④、反走矣( 转身 )三、翻译句子。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O 快乐链接
《出师表》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至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感恩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咏煤炭》《虞美人》《破阵子》)第二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抽背前两首诗。★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作者创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学法指导)积累文学常识:李煜,(936-978)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前半生豪华奢侈,多表现宫廷、男妇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候,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限制。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于谦: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展示黑板上,并 请识记:爝(jué) 彝(yí) 虞(yú) 煜(yù) 砌(qì) 麾 (huī) 炙 (zhì)★演练提升★《咏煤炭》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虞美人》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概括每首诗词的主题:★达标检测★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3、《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4、《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咏煤炭》《虞美人》《破阵子》)第二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抽背前两首诗。★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作者创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学法指导)积累文学常识:李煜,(936-978)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前半生豪华奢侈,多表现宫廷、男妇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候,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限制。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于谦: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展示黑板上,并 请识记:爝(jué) 彝(yí) 虞(yú) 煜(yù) 砌(qì) 麾 (huī) 炙 (zhì)★演练提升★《咏煤炭》(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虞美人》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概括每首诗词的主题:★达标检测★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3、《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4、《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马说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多义词。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3.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新知探究★一、作者介绍: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资料: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三、初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祗( ) 骈( ) 一食( ) 食( )马者外见( ) 槽枥( )( ) 尽粟( )一石(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通“饲”,喂 )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通“才”,才能 )(2)准确理解下面实词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 马 )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 ★演练提升★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一、用原文填空。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9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 内容,领悟主旨;(重点)★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二、读课文 ,注意下列生字难字的读音。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
恤(xù):(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ò):<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某: 蒙教: 窃: 术: 强聒: 上报: 重念: 卤莽: 见恕: 举: 辟: 壬人: 固: 习于苟且: 恤: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ò): 不事事: 敢知:由: 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 ★演练提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3、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4、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1.本文选自《 》,作者 , 文学家(朝代)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AB )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3.层次分析:第1段:交代写信的 。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 、 、 、 、 ,逐一加以驳斥。 第3段: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 ,并表示对士大夫 、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 (参考答案: 1、缘由 2、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3、反对派 原因 不恤国事 苟且偷安 墨守成规 4、结束 严谨)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27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周公诫子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 内容,领悟主旨;(重点)★新知探究★一、学法指导:了解作者和周公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研究《诗经》和《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彝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判,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立政》等篇。二、读课文 ,注意下列生字难字的读音。相( )天子 吐哺( ) 守以畏者( ) 睿( )智 桀( ) 纣( ) 可不慎欤( )三、落实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周公诫子( ) 成王封伯禽于鲁( ) 子无以鲁国骄士( )又相天子( )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 )(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 )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 )( )( )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 )( ) 由此德也( )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 ) 桀纣是也(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可不慎欤( )四、翻译下列句子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2.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演练提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回答)2、周公提出的“六德”是什么?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4.读完本文后,你认为周公是个怎样的人?★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达标检测★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4.你从《周公诫子》中学到了哪些成语?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30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之《行路难》《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第一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李煜,(936-978)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前半生豪华奢侈,多表现宫廷、男妇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候,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限制。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 何时了:何时才到尽头? 故国:被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 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 几多:多少。 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广、无穷无尽。2、于谦: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积累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积累文学常识---词牌名《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双调小令,唐教坊曲。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尤壮观也。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尝询及之,可见其当时影响大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蹿角。”这里语意双关,兼指耿京义军连营之广。五十弦:本指瑟,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泛指各种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一、积累下列生字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 彝(yí):1、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把握节奏和韵律;疏通诗意。三、赏析诗句,感受意境,探究主旨。(zhù) (jué) (yí) (yú) (yù) (qì) (huī) (zhì)箸 爝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演练提升★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A、赏析《咏煤炭》1、诗的首联该如何理解?哪个词用得最精妙。2、赏析诗的颔联有何含义?哪个词语最传神?3、诗的颈联该如何赏析?哪个字词最精彩。4、诗的尾联有何深刻含义?说出你的独特体验。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6、提升品读:读完本诗,你对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情感有何评价?B、赏析《虞美人》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 。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 具体指什么?(提示:物质和精神)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何精妙之“极”5、归纳本词的主旨思想。诵读上阕,赏析词意。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上阕写了什么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2、词人为何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军营生活场景?3、词的下阕描写怎样的场景?哪几个词用得最精妙?试作分析。4、词人想赢得的“名”究竟是什么“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 九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编号 01 备课组 张武、李伟华、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出师表(第一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表”文的一般知识和文体特点。2、朗读课文,感知大意,领会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一片忠心。★新知探究★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学法指导:读课文注释①和下列文字,并打记知识要点。汉代臣子给皇帝上书分为四种:章、奏、表、议。“表”一般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它的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抒彩。历史上最著名的“表”文,一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二是李密的《陈情表》。2、写作背景:学法指导:要读懂课文大意,首先得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读下列文字,感知课文的写作背景。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出师表》的?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当时,刘备已死,蜀汉皇帝是16岁的刘禅(刘阿斗),主持蜀国军政大权的职责,几乎落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出师前,诸葛亮自然要对“家”里的事做一番安排,于是向后主刘禅进献了这篇表文,以便稳定后方,安心出师北上伐魏。3、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试按着下列步骤和要求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并把它们写在下面,然后查字典或对学解决:2)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指出读错的地方,为展示朗读作准备。3)小组上台朗读课文,朗读任务抽签确定。小老师负责制签,由组长抽签,然后按课文顺序依次上台展示朗读。★演练提升★感知课文大意,领会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一片忠心:学法指导:组内对学下列提问,然后上台板书,并群学。1、诸葛亮上此表时,国家情况怎样?(可用原文作答) 2、有鉴于此,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项建议?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读课文前5段明确)3、“表”文往往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课文第6、7、8段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也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作者的一片忠心。试结合课文原句,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一片忠心?★梳理巩固★ 本节课,我掌握了下列知识:1、我明白了“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也了解了它的特点:2、我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3、我知道了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项建议:4、我更了解了诸葛亮的为人:★达标检测★1、我能准确写出下列字的读音:崩殂(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 行( )阵桓( )灵 长( )史 猥( ) 夙( )夜 庶( )职分( ) 咨诹( )2、我能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盖追先帝之殊遇3、我能根据要求写出下列句子: 1)课文中表达诸葛亮出山前生活态度的句子是: 。 2)课文中点明汉代兴衰原因的句子是: 。 3)课文中写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课文中,作者回忆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往事,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30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之《行路难》《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第一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诗词的创作手法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学法指导:1、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李白的好酒与他的诗在唐代一样齐名,《行路难》即为酒后所作,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3、划线的请注音,其他的请解释。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珍羞( ):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济:渡。 朝奏( ) 瘴江( )悫(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和展示在黑板上,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演练提升★A《行路难》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自信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B、赏析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1、首联被贬的原因, 与 是一组反义词,说明作者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颔联申诉自己忠心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这两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接抒情,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颈联即景抒情,既有描写环境,又有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颈联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诗人隐隐的悲哀之情。尾联交代后事,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境,“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你看,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此时此景,诗人叹道:“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 “马不前”三字,流露出了英雄失路之悲。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概括这两首诗的主题★达标检测★1、《行路难》中乐观自信的句子是 抒写了诗人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2、《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作者是( )代( ),字( ),他倡导( )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3、《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4、背诵这两首诗。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30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诗词五首》之《行路难》《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第一课时)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背诵默写诗词。2、理解诗词的创作手法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知探究★学法指导:1、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李白的好酒与他的诗在唐代一样齐名,《行路难》即为酒后所作,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3、划线的请注音,其他的请解释。樽( ): 箸( ):斗十千: 珍羞( ):直: 茫然: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 济: 朝奏( ) 瘴江( )悫(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和展示在黑板上,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演练提升★A《行路难》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
B、赏析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1、首联被贬的原因, 与 是一组反义词,说明作者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颔联申诉自己 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这两句直书“ ”,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 ”,“ ”直接抒情,表明自己 的品格。颈联即景抒情,既有 。颈联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诗人隐隐的悲哀之情。尾联交代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 。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 ”、“ ”、“ ”、“ ”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 ”,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 ,“ ”,境界雄阔。“ ”状广度,“ ”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3、概括这两首诗的主题★达标检测★1、《行路难》中乐观自信的句子是 抒写了诗人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2、《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作者是( )代( ),字( ),他倡导( )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3、《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 );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 4、背诵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