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5 17: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之根本在于土地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他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把土地卖给小强建厂房。
(1)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2)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及其瓦解探究学习一材料一: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三: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什么是井田?井田制下土地归谁所有?谁占有?谁来耕种?土地的收成如何分配?(即井田制的性质、特点)(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它使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土地私有制形成探究学习一耒耜铁铲耒耜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2)土地如何从国家公有转变为私人所有的?私有制下土地到底归谁所有?谁来耕种?土地的收成如何分配?自主学习11、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2、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形成铁农具和牛耕法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商鞅变法土地私有权想一想: 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社会占主体地位的是哪种形式?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1.土地兼并带来哪些危害?2.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益普遍化。没有,因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3.土地兼并问题探究学习二
租佃式经营: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均田” 、“限田”措施。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土地制度):以地主私有土地为主的土地私有制。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知识运用 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因缺少阳光与盐,头发全白。两年后,八路军解放了这里,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替她申冤雪恨。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文艺作品《白毛女》杨白劳与黄世仁是什么关系?它靠什么维系? 张三是明代一农民,家有6亩薄田,一头耕牛,虽说不上富裕但日子还算平安无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张三的儿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不得已把牛卖了。但祸不单行,不久女儿又病了,张三又把仅有的6亩地卖给了本村的地主王二孬。于是变得一无所有。现在张三该怎么办呢?歇斯底里型——我破产了我怕谁?老子过不下去了,反了!至于后果,大不了被官府抓到,有啥呀!老实巴交型——哎,去给地主当长工吧,给他放几年牛,挣点钱再把地买回来,还是种地踏实些。离家出走型——听说城里这几年开了好几家织布作坊,正招工呢,我有点技术会织布还会修织机,不如去城里看看找点活干,先挣点钱,等挣够了钱还是把地再买回来种地比较稳当。体验学习小结: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牛刀小试: 3.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D1.(2010年广东卷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2.(2010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2010年海南卷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牛刀小试: CBC中国铁道部1月27日披露,1月26日春运首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525.6万人次。一年一度的春运,经常为外电形容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思考:人口大迁移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是古代发生这种事情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概念解释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主学习2  根据教材,完成学案,梳理知识点传统农业区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观看下列图片,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天府之国风吹草低现牛羊小试一下关中“膏壤沃野千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材料:
 
 
1.表中人口数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探究学习三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3.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人口南移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北民南移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财富之地,人文渊薮探究学习三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之五(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课堂探究】
2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城市经济迅速发
展,企业对劳动力资源需求量比较大且工资较高,从
而吸引了内地大量农民工涌入这些地区,形成了延续
多年的“民工潮”。而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劳
动力价格和市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新
员工平均工资比广东高,而且广东地区的企业在用工
要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民工潮”骤然演变成
了“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有着紧密联系,是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发挥了基
础性作用。 请思考:当前的民工潮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