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1: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酣然”“缀着”“澎湃”“咀嚼”“呜咽”“蜷起来” 等词语的音形义。
2.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赏析、背诵精彩的描写语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学习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资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能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精神及乐观的精神。
3. 学习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感受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精神。
难点:体会重要的语句、语段的含义,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设计简说:
《老山界》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已有所了解,感受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字词学习
瑶民(yáo)    攀谈(pān)    转弯(zhuǎn)   苛捐杂税(kē)
搀扶(chān)   倾斜(qīng)   骨碌(gūlu)    酣然入梦(hān)
惊惶(huáng)   军阀(fá)    缴租(jiǎo)   欺侮(wǔ)
峭壁(qiào)    冷颤(zhàn)   寂静(jì)    矗立(chù)
塘坊(fāng)    呜咽(yè)    蜷曲(quán)   点缀(zhuì)
澎湃(péngpài)  咀嚼(jǔjué)   篱笆(líba)   盛饭(chéng)
三.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1.阅读时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完成表格。
时间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上午 下午两点多 下午两点多后
地点 山沟、山脚 山路上 山路上 雷公岩 山路上 山顶 山顶、下山
事情 与瑶民攀谈 点火把行军 露天宿营 吃早饭 帮助伤病员、与敌人开火 休息 下山、宿营
2.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34)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明确:文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
五.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第23小节
第二课时
一.精彩片段赏析
1.感悟情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过渡语: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①两次写火把;
②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
③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3.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三种景物描写都用了(比喻),用“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这样美好的喻体来比闪烁的星星,用“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样雄伟的喻体来比黑的山峰,用“一口井”这样常见的喻体来比四周的山所围成的山谷,环境是那样险峻,给人丰富的实感。写景中流露着作者的心情,不无欣赏的情趣,眼前又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尽管冷得发抖,却是等闲视之。作者勾勒的画面,浓黑一片,而点点星光和火光更反衬出夜色的深沉。)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这第八句是相当精美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两极皆有,变幻莫测。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澍湃。”细切的和洪大的相互间隔,错落起伏,变化无穷。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给人种种联想和想象。易诵易记,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4.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5.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二.小结全文及写作特点:
中心:本文通过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叙述,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写作特点:
①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交待清楚明白。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②景物描写为表达文章中心服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山势险峻和山路崎岖、曲折,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引导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3、预习第7课。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34)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顽强的意志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乐观的精神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