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07:5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因为珍爱和平
我们回首战争
无棣二中 尚志伟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关于《左传》
公元前630年

新郑


秦 军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晋 军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曰:…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 …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国家
危险
推辞
军队
灭亡
早晨
晚上
满足
戍守
达到
字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函(hán)
fán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从属二主
驻扎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共: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
12、阙秦以利晋。    阙:
13、秦伯说。      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夫:
通“供”,供给
恩惠
渡河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如果)没有

1、通假字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厌,通 “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古汉语常识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数作动 从属二主
名词作动词,驻军
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境
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动词做名词, 恩惠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词句翻译
烛之武说辞的思路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言无信
晋贪无厌
地理位置
历史事实
逻辑推理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底抽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可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虚词辨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8。因人之力而敝之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虚词辨析

1。连词,顺承 才
2。连词,表示修饰
3。 连词,表示顺承
4。连词,表示转折
5。连词,表示转折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
虚词辨析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结果
5。连词,表示目的
6。介词,用
言为心声,行见其人
     
   探究烛之武言行
●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烛之武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他的只有马厩里的马儿。马儿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他这匹蓄势待发的老骥却无人赏识,忍受着寂寞孤独的煎熬。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急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朴素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
身在草野,心怀天下。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
启示一:
如果你是金子,那你一定会有发光的一天。
启示二:
逆境不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我们成功的阶梯。
启示三:
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到成功。
启示四:
处草野之时,不可将此身看得小;
居廊庙(朝廷)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烛之武的闪光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勇赴国难的仁人志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第一步:示弱于秦,以退为进(郑知亡矣)
第二步:亡郑利晋,晓之以弊(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舍郑利秦,诱之以利(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回顾历史,言晋善变(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晋人无厌(唯君图之)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机会。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你眼中的烛之武是
怎样一个人?
烛之武其人
三朝老臣弼马温,七十高龄建奇功
大义
大勇
大智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危亡之际挺身行,
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国虎狼兵。
拓展——作文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共勉
作业
1、背诵课文。
2、假如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烛之武说些什么?请以“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