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与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温度时,向水中加入蔗糖,搅拌后,还剩余蔗糖未溶解,则这时溶液的质量为( )
A. B. C. D.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形成溶液的是
A.三氧化二铁 B.汽油 C.高锰酸钾 D.碳粉
3.下列物质中,常温下易溶于水的是
A.氢气 B.粉笔灰 C.蔗糖 D.植物油
4.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水前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解释做法错误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铁生锈时,铁发生了缓慢氧化
C.铁比生铁硬
D.用灼烧法鉴别黄铜与黄金
6.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饱和溶液就不能继续溶解任何溶质
B.降温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加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石油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数目不同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D.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锈蚀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9.已知:(1)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克的物质为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1克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物质为难溶物质。
(2)20℃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7.4 3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氢氧化钙是难溶物质
B.20℃时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
C.20℃时氯酸钾是易溶物质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10.下面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A图:等质量的铁片、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 B图:FeCl3催化H2O2溶液的分解
C. C图: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D. D图: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11.实验室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该溶液需要称量 3g 氯化钠,量取 50mL 蒸馏水
B.称量氯化钠时,只需在盛放氯化钠的右盘垫一张纸
C.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D.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2.某同学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25mL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和胶头滴管
C.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
13.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在t2℃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接近饱和的A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杂质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A
14.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a的溶液由降温到,一定有晶体析出
C.时,50g的a溶于50g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D.c的饱和溶液由降温到,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二、填空题
15.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家用净水器含有大量的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作用。
(2)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 B 汽油 C 面粉 D 白糖
(3)在水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__(填字母)。
A 烧碱 B 硝酸铵 C 氯化钠 D 浓硫酸
16.洗洁精能去油污是利用其_______作用,可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能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发生中毒的是_______。
17.比较和分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1)17中元帅实验小组同学想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他们分析到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请根据最终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情况进行分类:
①你的分类依据:_______;
②包含的选项______(填字母)a.称量固体质量,物品和砝码放颠倒了;b.固体氯化钠中含有杂质;c.量取水时,俯视量筒;d.实验前烧杯中有水;e.实验前量筒中有水;f.细口瓶中有水;g.称量固体前,未调节平衡,指针指向右,称量后,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间
(2)我们学习过铁和稀硫酸的反应: ,高中以后还将学习铁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请仿照上述反应写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三、简答题
18.完成下列各题
(1)盛夏,当天气又闷又热时,大气压较低,鱼池中常常出现鱼儿“浮头”现象(鱼缺氧,浮上水面呼吸)。其原因是______。
(2)氯化氢(HCl)气体和空气在0 ℃、10 kPa时的密度分别为1.629 g·L-1和1.293 g·L-1,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氯化氢约500体积。根据氯化氢的上述性质,实验室收集氯化氢最好采用______法,判断集气瓶中集满氯化氢气体的现象是______。
19.通过计算回答,将10g氯化钠,10g胆矾(),10g氧化钠,分别溶解在9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____。
20.表为不同温度下KNO3 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KNO3的溶解度(g/100g 水)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由上表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g/100g 水,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选填“升高”、“下降”或“几乎不变”)。
(2)①配置一定温度下KNO3 的饱和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I分别取 20.0gKNO3 固体和 10.0mL 蒸馏水,放入烧杯中,充分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II观察固体是否完全溶解,若还有固体剩余,可进行______操作去除不溶物,并称量剩余溶液的质量;若没有固体剩余,直接称量溶液的质量。
②III为了使固体完全溶解,依次将操作 I 中蒸馏水的体积由 10mL 改为 20.0mL、30.0mL、40.0mL……,重复上述操作 I、II,直至固体完全溶解。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
A点对应的溶液中KNO3的质量为______g,此时 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g/100g 水,此时温度的范围是______(选填字母)。
a.0~10℃ b.10~20℃ c.20~30℃ d.30~40℃
③A、B、C、D、E五点对应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四、实验题
2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只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粗盐提纯
(1)上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______(填数字序号)。
(2)操作⑥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_____时,停止加热。
(3)海水晒盐采用上图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却氯化钠浓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需要氯化钠_____g,蒸馏水______mL。
(2)称量、量取。量取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6%(填“>”“<”或“=”)。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
(4)装瓶、贴标签。
22.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试管口应放______,用装置E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选填“a”或“b”)处。
(4)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密度为1.15g/mL),配制实验用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除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配制该溶液所需30%的浓盐酸和水(密度为1.0g/mL)的体积比约为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某温度时,向水中加入蔗糖,搅拌后,还剩余蔗糖未溶解,则这时溶质的质量为4g,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0g+4g=14g。故选D。
2.C
【详解】A、三氧化二铁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
B、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B错;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碳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
故选C。
3.C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溶解性。
【详解】A、常温下氢气难溶于水,故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粉笔灰难溶于水,故B不符合题意;
C、常温下蔗糖易溶于水,故C符合题意;
D、常温下植物油难溶于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气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B
【详解】加水前有固体物质未溶解,一定是饱和溶液;加水后,固体物质全部溶解,此时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确定;
故选:B。
5.C
【详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用于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将大分子团油污分成小分子团油滴,说法正确;
B、铁生锈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说法正确;
C、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硬度,所以生铁比铁硬,说法错误;
D、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灼烧时铜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使表面变黑,灼烧金则没有反应,可以鉴别,说法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蔗糖,故选项说法错误;
B、降温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则降温后接近饱和的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饱和溶液中加水,饱和溶液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就很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错误。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正确。
D、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疏松多孔,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锈蚀,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固体溶解度与温度相关,在未指定温度情况下,不能比较两物质间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故选项错误;
C、由曲线可知甲、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饱和的甲、乙溶液降温后因溶解度减小析出固体,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相等,升温至t3℃,甲溶解度大于乙,则此时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甲>乙,初始溶质的质量甲=乙,所以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在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5g,在0.01~1g之间,属于微溶物质,故A说法不正确;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所以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故B说法正确;
C、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在1~10g之间,属于可溶物质,故C说法不正确;
D、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小,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铝比铁活泼,等质量的铁片、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铝反应速度更快,斜率更大,图像不符,A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水和氧气,溶液质量减少,氯化铁质量分数增大,图像不符,B错误。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纯碱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pH增大;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pH不变;最后碳酸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增大,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图像不符,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质量为:,需要水的质量为:,所以所需要水的体积为:,故A选项错误;
B、称量氯化钠时,要在左右两盘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若只在盛放氯化钠的右盘垫一张纸,会使所称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B选项错误;
C、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氯化钠的溶解,氯化钠在水的的溶解的大小度与温度有关,与是否搅拌无关,故C选项错误;
D、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读数要比量得水的体积大,即所量取水的体积会偏小,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x,则50g×3%=x×1.04g/cm3×6%,得x=24.0mL,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用于完成混匀操作、玻璃棒用于混匀时的搅拌,还要用试剂瓶盛放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托盘天平,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量筒读数,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则溶质质量偏大,会使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3.C
【详解】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故A正确;
B、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正确;
C、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题中没有说明溶液的状态,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接近饱和的A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杂质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A,故D正确。
故选C。
14.D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将a的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最多溶解50ga,50g水 最多溶解25ga,溶液的质量分数=×100%=33.3%,故C错误;
D、c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剂质量也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5. 吸附 D C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2)A、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紫红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B、汽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C、面粉不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D、白糖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3)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符合题意;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乳化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一氧化碳
【详解】洗涤剂能使乳浊液由不稳定变的较稳定,因此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干冰升华吸,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故填: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使人中毒,故填:一氧化碳。
17.(1)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或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abdf(或cg)
(2) +6价,+4价
【分析】(1)
①由题意可知,分类依据可为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或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a.称量固体质量,物品和砝码放颠倒了,溶质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固体氯化钠中含有杂质,溶质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量取水时,俯视量筒,溶剂水量取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实验前烧杯中有水,溶剂水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e.实验前量筒中有水,不会影响溶剂的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f.细口瓶中有水,会稀释配置好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g.称量固体前,未调节平衡,指针指向右,称量后,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间,;量取固体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如①填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则对应填写abdf。如填写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则对应填写cg。
(2)
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反应前H2SO4中硫的化合价为+6,反应后SO2中硫的化合价为+4。
【点睛】
18. 天气闷热时(气温高,气压低),水中氧气含量降低 向上排空气集气 瓶口上方产生大量白雾
【详解】(1)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天气闷热时气温高、气压低,溶于水的氧气量较小,鱼儿呼吸困难,故出现浮头现象,故填:天气闷热时(气温高,气压低),水中氧气含量降低。
(2)由于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故不可用排水法收集,因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氯化氢气体极易与水结合成盐酸,在瓶口形成白雾,故填:向上排空气法 瓶口上方产生大量白雾。
19.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分析】氯化钠溶于水时,溶质不变,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是,代公式求解。胆矾溶于水时,溶质不是胆矾而是硫酸铜,结晶水在溶液中成为溶剂,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胆矾的质量乘胆矾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是,代入公式求解。氧化钠溶于水时,氧化钠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钠,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而氢氧化钠的质量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求得,最后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详解】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硫酸铜的质量是;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设10g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解得。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则通过计算可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
【点睛】解题关键点是考虑10g物质放入水中时是否发生了变化,溶质的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20. 31.6 升高 过滤 5 50 d E
【详解】(1)由上表可知:20°C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KNO3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答案:31.6g;升高。
(2)①取20.0gKNO3固体和10.0mL蒸馏水,水的密度为1g/cm3,所以水的质量为10g,放入烧杯中,充分搅拌,并冷却至室温。由图可知,A点加入溶剂水的质量为10g,对应的溶液质量为15g,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为15g - 10g = 5g,可通过过滤操作去除不溶物,故答案:过滤。
②由图可知,A点加入溶剂水的质量为10g,对应的溶液质量为15g,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为15g - 10g = 5g,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KNO3的溶解度为=50g;由KNO3的溶解度表可知,30°C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 40 °C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此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45.8g<50g<63.9g, 所以此时温度的范围是30°C~40℃,故填:5;50;d。
③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此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A点对应的溶液中10g水中溶解了5gKNO3,即达到了饱和状态;B点是20mL的水,即为20g水,能溶解KNO3的质量为 解得x=10g,所以 B点有溶质剩余,达到了饱和状态;C点为30mL的水,即为30g水,能溶解KNO3的质量为解得x=15g,所以 C点有溶质剩余,即达到了饱和状态;D点为40mL的水,即为40g水,能溶解KNO3的质量为 解得x=20g,所以D点恰好完全溶解,即达到了饱和状态;E点为50mL的水,即为50g水,能溶解KNO3的质量为解得 x=25g,此时KNO3不够了,所以E点为不饱和状态;
故答案:E。
21. ⑤ 有较多的固体出现时 随温度变化不大 3g 47mL < 加速溶解
【详解】实验一:
(1)过滤操作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外溅,故填:⑤。
(2)蒸发时,当有较多的固体出现时,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故填:有较多的固体出现时。
(3)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故填:随温度变化不大。
实验二:
(1)50g6%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水的质量为:50g =3g=47g,则水的体积为:47g÷1g/mL=47mL,故填:3g;47mL。
(2)量取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大,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填:<。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故填:加速溶解。
22.(1) 试管 集气瓶
(2) B 催化
(3) 棉花 b
(4) 量筒 10:23
【解析】(1)
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故填:试管;集气瓶。
(2)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装置B,二氧化锰在过氧化去溶液中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故填:B;催化。
(3)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粉末随氧气流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a端通入,将瓶内的空气从b端排出,故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故填:一团棉花;b。
(4)
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除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是量筒,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根据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设配制实验用的10%稀盐酸的质量为x,则配制该溶液所需30%的浓盐酸和水(密度为1.0g/mL)的体积比约为;故填:;量筒;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