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08:09:13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统测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t-
《个1,山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r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优质文化
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这种需求,市政部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近年
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这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为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了有益尝试。福州的“三坊七
巷”、广州的永庆坊、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
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徜样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
了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
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
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
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亦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
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
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
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
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
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
作用:等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
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森《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统测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3分)C(原因概括不全,还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素。)
2(. 3分)D(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演艺作品层出不穷”不能推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显现垂
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多只能说明青少年儿童版块是这样,范围扩大化。)
3(. 3分)B(材料一强调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A项强调要先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再
进行教化。B项强调用教育感化的方式治理百姓。C项强调孝顺对于个人,公平对于国家的
重要性。D项的“刑、政”不符合本文的“文化”内涵,本文的“文化”更多指向的是起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部分。故B项最符合题意。)
4(. 4分)①引入论题,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②列举一些地方的有益尝试的案例,指出
文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③进一步阐述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④总结,强
调要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每点1分。)
5(. 4分)①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②创新表达形式、传播
方式和服务模式,开发出适配不同目标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
6.(3分)D(“却遭到战友们的嘲讽,甚至刁难”错,战士们并没有“嘲讽”她,也没有“刁难”她,只
是“有意要逗一逗她”。)
7.(3分)D(“外向粗犷”概括不准确,齐竞给人的印象是含蓄内敛的儒雅形象。)
8(. 6分)①大自然的春天:“无论遥看或是近觑,早已是嫩绿一片”,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②
爱情的春天:五年之后两人相逢,齐竞“仿佛被一颗子弹击中”,汪可逾“心有灵犀”。③汪可
逾带给人春天般的感觉:小说多次写汪可逾的微笑,她的笑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答对每点
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①从汪可逾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色彩,她清纯妩媚光彩照人,热爱生活自然大方,
情系家国蓬勃向上,她是真善美的化身。②从齐竞身上,我们看到军人的铁血柔情,他感情
热烈而又含蓄内敛,儒雅风趣而又不失威严,善解人意又能把握分寸。③从群像看,无论是
首长,还是一般战士,每个人物精神面貌昂扬向上,表现出生命的气象,洋溢着青春的力量。
(答对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C(根据语境,“秦尽有郑地”是由“韩亡”这一假设推导的结果,“韩亡”之后当断开,“郑
地”连读,不当断。“王欲得故地”,出发点是好的,“而今负强秦之祸也”,意在强调事与愿违,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 1 页(共2页)
有转折意味“;欲得故地”与“而今负强”形不成逻辑关联,“负强”当属下。)
11.(3分)B(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国名均系以氏。根据语境,此处“韩氏”即韩国,而非桓惠王之
母,这与现代所说的“×氏”不是一回事。)
12.(3分)A(文中并未提及魏王的态度,无法断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8分)(1)大臣们了解情况但没有人就这件事进谏,是对您不忠诚。“( 莫”“以此谏”“则”各1
分,句意1分。)
(2)秦国只是在黄河以西,安邑离大梁还有千里之遥,对我们造成的损害就如此之大。(“河
西”“去”“祸若是”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魏国很容易就能从韩国得到原先失去的土地。②魏国不会成为秦国接下来攻击的
目标。③有利于整个天下的安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B(此句意为登楼赏景应有“佳客”,面对美好江山应赋好诗,属于诗人的期待,是应然,
而非已然“。邀请贵客一同登楼赏景”,误将心理活动当做事实情况。)
16.(6分)(1)节候变化与江楼秋景令诗人产生轻松愉悦之情。(2)被贬江州,人生失意,令诗人
生出归隐之念。(3)不满现实处境,想辞官归隐,物质生活又有赖官俸,令诗人在出处两难中
纠结。(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17(. 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3)事不目见耳闻 而
臆断其有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3分)①一如既往(或“按部就班”等) ②与时俱进(或“因时制宜”等) ③势在必行(或“势
不可挡”等)
19(. 4分)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画线的部分有语病:1.不合逻辑,两个分句之间并无转折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而将“尽管
…但…”改为“既…也…”;2.搭配不当,合理搭配应是“人才的培养”“成果的产生”。每点2
分。)
20(. 6分)①以后都是陪别人 ②总得有一个草堂 ③我想陈列的字画最好有点唐朝风格(每
句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1(. 4分)(1)突出“我”的观察和思考,体现“我”对于杜甫草堂的关注和热心。(2)强调“我”的
感受和审美,与现实的杜甫草堂景象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的不满。(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
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2(. 3分)(1)使用文言词语,典雅简洁;(2)运用四言短句,节奏轻快,整齐而有韵味。(答出一点
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四、写作(60分)
23(. 60分)参考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 2 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