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0:15:24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A(根据原文,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2.D(法国学者布鲁诺·吉格感慨的“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没有谈到共同富裕)
3.A(“全文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错,全文论述的是如何“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①有理想信念;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③人的全面发展;④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
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每点 1 分)
5.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
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
严重不平等问题,与我们的目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给分点:“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2 分,“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分,“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2分)
6.D(D 项“对比”手法错,文中没有运用此手法)
7.D(“是因为鸬鹚捕鱼的本领神奇,孩子喜欢”错,结合文本相关语境看,没有这种因果关系。作者写渔翁
用鸬鹚捕鱼,这应该是漓江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作者才用了较多的笔墨)
8.①用明晃晃耀眼的正午阳光比喻徐悲鸿 20 岁时的青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青年徐悲鸿“桀骜不驯”的性
格特点;②表达了对绘画的执着和痴迷的青年徐悲鸿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每点 2 分)
(解答此类题,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二要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三要结合画线句子前后文的
内容。该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徐悲鸿的青春比喻为正午耀眼的阳光,结合前后文语境,可以理解为
表达青年徐悲鸿的桀骜不驯,对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以及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
9.①本文题目为“山水有相逢”,从文中知道接下来的一句是“终会到桂林”,意思是秀美的漓江山水吸引了
人们的到来。画家徐悲鸿被吸引来了,画家吴冠中也被吸引来了。②从文意来看,本文不仅写漓江的山水
之美,更是写与漓江山水相关的人情之美。写吴冠中妻子为雨中忘我作画的吴冠中撑伞,两人相依相伴,
动人暖心,凸显了人情美,丰富了散文的内涵,深化了散文的主旨。(每点 3 分)
(整体感知散文内容,可以知道,本文既是一篇山水的游记,也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不仅写漓江山
水美,更写与此相关的人,凸显人性美,人情美。所以,不管是写徐悲鸿,还是写吴冠中,都是表现主题
的需要)
10.B(“拥兵据高平”是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作“其将高峻”的谓语,“拥兵”与“据高平”之间不需
要停顿;“上”应往后断,是“议”的主语,“从”后省略宾语“帝”。故应选 B)
11.D(“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腹心、心腹,古代还有至诚之心、贤智之臣、要害之地等,在古代是褒
义词,今天通常指亲信,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1
12.A(“邓禹主动推荐了能文能武的寇恂”错,是皇帝先问邓禹,邓禹于是推荐的)
13.(1)贾复把这件事看作是耻辱,经过颍川时,对左右侍卫说:“我如果见到寇恂,一定亲手用剑杀了他。”
(“以为”“今”“剑”各 1 分,句意 1 分)
(2)寇恂派谷崇把这个情况报告给皇上,皇上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京城被引见给皇上,当时贾复事先已在
座,想要起身回避寇恂。(“状”“闻”“相”各 1分,句意 1 分)
14.①为贾复的军队每人准备双份的酒食;②出迎贾复,托病而回;③杀了高峻不想投降的使者。(每点 1
分)(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机智有谋略”的信息筛选要求。讲武练兵,砍竹造箭,属于寇恂就任河内太
守后为以后打仗所做的准备工作,体现他“文武备足”中的“武”的才能,不属于“机智有谋略”,当注意)
【参考译文】
皇上想要向南平定河内,问邓禹说:“各位将领中谁可以派去做河内的太守?”邓禹说:“寇恂文武都
具备,有管理百姓统御部众的才能。河内富裕殷实,南边接近雒阳,除了寇恂没有人可派。”于是皇上任命
寇恂为河内太守,兼摄大将军职权。寇恂致书所属各县,讲武练兵,学习射箭,砍伐淇园的竹子,造了一
百多万支箭。
建武二年,寇恂担任颍川太守,从小路赴官任,郡中多长野生豆子,(顺路)收获了一万多斛,用来供
应各营。
执金吾贾复驻扎在汝南,部将在颍川杀人,被抓到,寇恂就在闹市把他杀了。贾复把这件事看作是耻
辱,经过颍川时,对左右侍卫说:“我如果见到寇恂,一定亲手用剑杀了他。”寇恂知道他的想法后,不想
跟他见面。寇恂说:“从前蔺相如屈服于廉颇者,是为了国家啊。”于是吩咐下属的县多多准备酒食,一人
同时可以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就出城在路上迎接,借口生病返回。贾复指挥军队要追寇恂,可是官兵
都喝醉了,便从县境经过离开了。寇恂派谷崇把这个情况报告给皇上,皇上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京城被引
见给皇上,当时贾复事先已在座,想要起身回避寇恂。皇上说:“天下还没有平定,两只老虎怎么能够私下
里互相争斗?今天我给你们俩调解。”于是两人接受皇上调解,非常愉快地宴饮,最后坐同一辆车外出,互
相结下深交。
隗嚣死了,他的部将高峻控制军队占据高平,皇帝进入关内,将要亲自征讨他。寇恂当时跟从。皇上
商议派使者劝高峻投降,就对寇恂说:“你此前阻止我这个举措,如今替我前去。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就
带领耿弇等五营军队攻打他。”寇恂奉诏书到了高平,高峻派军师皇甫文晋见,言辞礼节不屈服。寇恂大怒,
将要杀皇甫文。各位将领进谏说:“高峻拥有精锐军队达万人,士卒多持强弓,在西边挡住通往陇地的道路,
连年打不下来。现在想要让他投降,反而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没有回答,就杀了使者,打
发使者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没有礼节,已经把他杀了。想要投降,赶快投降;如果不投降,你就
坚守。”高峻惊慌恐惧,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各位将领都向寇恂祝贺,就说:“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
举城投降,为什么呢?”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今天来了不屈服,表明
没有投降的想法。”各位将领都说:“这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2
15.B(五、六句并非诗人当下看到的情况,而是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以军营生活为快,但自己放浪不羁不
愿意受下级军官的管束)
16.诗人产生这些联想的缘由在于“思为君王扫河洛”。(2分)诗人年轻时就以军营生活为乐(“少年颇爱军
中乐”),(1 分)从他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年轻时曾自许
为“塞上长城”,晚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前“但悲不见九州同”,悬系于心的是收
复国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联想。(3 分,联系一首,联系恰当,即可给 3 分)(本题是一道“外引内联”的
半开放题。答好此题,既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又要恰当地联系陆游的诗歌,注意题干中的提示—
—“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陆游此类诗歌有许多,联系一首即可)
17.(1)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
瑟》)等(每空 1 分)
(注意情境中的提示和限制。第一小题提示是“从宫女的视角写她们对秦始皇盼望、焦虑和失落的心
理”,第二小题提示是“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第三小题是开放
题,要注意“倾诉悲苦哀怨之情”的限制)
(一)
18.初生之犊(初生牛犊) 和盘托出 不切实际(第一处横线,根据前后文语境,填的成语意思应是“年
轻人敢作敢为,无所畏惧”,故填“初生之犊(初生牛犊)”;第二处横线,根据前后文语境,填的成语意思
应是“毫无保留地说出或拿出”,故填“和盘托出”;第三处横线,根据前文语境,填的成语意思应是“不
符合现实状况或需要”,故填“不切实际”)
19.①这里收集的是十四篇文章。②它们是我在四十年的后期写成的。③是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
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所写。④这些文章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每句 1 分,没有语病
1分)
(首先提取这个长句的主干,即“这里收集的是十四篇文章”作为第一个短句,接着把“写成”前的
状语和“十四篇文章”前的定语分别抽取出来独立组句,按照合理的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便可做出答案)
20. 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爸爸”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爸爸的尊重;②
反复说“爸爸”,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爱戴和怀念。(每点 2 分)
(分析使用不同称谓的效果,可以从人物关系角度入手,再结合语境就可以明了。“爸爸”是亲昵的称
谓,表现出“我”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崇敬、爱戴与怀念。“他”一般用于客观叙述)
21.是通过写“爸爸”喜欢花来表现的。(1 分)“爸爸”在家里养多种花,而且到了秋天还要买很多菊花摆
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浇花。还把茉莉花插到妹妹头上。(2 分)写花是为了写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形
象就这样跃然纸上。(1分)(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直接和间接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就本
文来说,作者主要写“爸爸”喜欢花,养多种花,侍弄花,另外,还有在给花浇水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
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根据这些内容,就能找到解题思路)
3
22.①一再使用问句,而且都是当下难以得到答案的疑问,突出表达了一个孩子对爸爸健康的担忧,对过去
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爸爸病好起来的盼望。(3 分)②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2 分)
23.参考立意:⑴探索与创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辛苦;⑵探索与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⑶探索与创新
要勇于面对失败,坚持不懈;⑷探索与创新需要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⑸探索与创新需要怀有
大爱之心;等等。
4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
语 文
展与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
化氛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
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摘编自孙璇 吴肇光《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2年11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月3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二:
材料一: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维 古德曼曾在中国多个城市生活。在他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
来,现代化的定义、路径和模式没有一定之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创
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
造更多机会,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走访中国多地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 吉格感慨:“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中
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了牢固的制度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
答案。”
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丰裕的物质基础。
英国学者马丁 雅克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定义了“现代化标准”,但西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
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中国正在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
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历史主动,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方式,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和关键点,推动全体人
“各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秘鲁学者卡洛斯 阿基诺认为,中国自改革开
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放以来,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树立了榜样。中国促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同富裕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扎实推进共同富
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 马丁内斯认为,中国为促进收入、教育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企业
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有序发展采取措施,推动共同富裕已经取得积极成果,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
(摘编自曲颂 周輖 陈效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享
《人民日报》2022年11曰30日)
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落脚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
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做大共同富裕

A.
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蛋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不竭动力。

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坚实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
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

B.
共同富裕——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鼓励与扩充第三次分配。要完善
C.戴维 古德曼看中国现代化——现代化没有一定之规
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
D.卡洛斯 阿基诺看中国现代化——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榜样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
高三语文-1 高三语文-2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片。
A.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午后,我们乘车离开桂林市去了阳朔,一路柳丝如烟,陌上花开。阳朔是一座山水环绕的
富裕不仅有政治保证,也有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小城,几分安逸,几分宁静。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 入住一家古朴雅致的民宿,大厅里有红木的茶台,茶杯几盏,竹椅几把。雕花的大床,推开
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木窗就看见几竿翠竹,映在粉墙上,窗外风雨潇潇,都是一幅水墨丹青。
C.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分配制度是促进共 阳朔的西街多榕树,沧桑的老树有几百年了吧,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大树绿阴如盖,无
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数根须低垂着,仿佛大树的血液,它们重新回到大地深处,与泥土紧紧相连。微风习习,榕树下
D.国际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英、法、澳等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观 一片清凉世界。白发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在树下聊天,或者无言相对静坐着。大树的枝桠上蹲
点虽有差异,但都认为在共同富裕方面为各国做了示范。 着几只黑色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或歌唱或低语。忽然想起黄永玉先生的一幅画,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着黑色的小鸟,画旁写着“:鸟是好鸟,就是话多。”令人忍俊不禁。
A.材料一开头引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作为立论的起点,为文章奠定了 走进西街深处,见有一座古朴的院落,木门开着,围墙上有砖雕的漏窗,几枝粉红的樱花从
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文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墙上探出头来。这里是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故居。走进安静的院落,就看见一棵高大的玉兰树,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第4至第7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四个维度阐述如何“立足 郁郁葱葱,足有二十多米高。一树白玉兰盛开,花香袭人。徐悲鸿故居的牌匾是他的夫人廖静
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文题写的。抗战期间,画家徐悲鸿为躲避战乱,曾在小院居住了四年,当地人常常遇见他背着
C.材料一第4至第7段虽然是并列式结构,但顺序并不能变换,因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 画夹,畅游阳朔的身影,他也与秀美的山水结下美好的情缘,他在这里创作了《漓江春雨图》《漓
领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分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关键。 江风景》等名作。
D.材料二作为新闻,从国际社会的视角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材料选取了四个国家的五位 院中有一尊徐悲鸿的铜像,是他中年的模样,宽阔的额头,微笑着,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一树
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玉兰,注视着他钟情的山水。走进屋内,墙上有他的画作《漓江风景》《骏马图》等。有一幅素描
4.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精神富裕的具体内涵。 的自画像,是他二十岁的模样,眉目俊朗,眼神凛然,他坐在椅子上,微微仰着头,似乎在憧憬
(4分) 着。这是青春少年才有的眼神,心怀梦想,桀骜不驯,志向高远。那时的青春,就像是照在身上
5.我们为什么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正午的阳光,明晃晃地耀眼。他说,好的画家,一定要一意孤行。面对绘画,他我行我素,只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实于自己的感受,对艺术执着与痴迷,一往情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漓江边散步。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晶。余晖洒在江面,
山水有相逢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清澈,石子清晰可见,孩子们脱了鞋子,卷起裤脚,站在清凉的水中嬉
李娟 戏,水花四溅。我和朋友坐在岸边的石阶上,看着他们在水中游戏。孩子大声呼唤着,妈妈,水
春天的桂林,多雨。烟雨中的山水最为迷人。 一点都不凉,快点下来呀……
清晨,微风细雨中乘着一条小船游漓江,细雨落在身上,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空气清新如甘 漓江两岸,树木葳蕤,春花烂漫,余晖将游人染成金色。
泉。青山如黛,江水如蓝。山都不高,也不陡峭,有的如小鹿,似碧螺,有的如蘑菇端坐在漓江 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桂林。秀美的漓江山水吸引了画家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也多次来
之畔。山水青翠,令人神清气爽。想起诗人韩愈的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里作画。
水边多凤尾竹,随着微风摇曳着身姿,在碧波中照影儿。江边停着一张竹排,竹排上蹲着 吴冠中笔下画过漓江四季美景,漓江春雪,漓江新篁,江上渔舟,写实与写意虚实有度,淡
戴着斗笠的渔翁,一口一口悠闲地抽烟,竹排的另一头蹲着两只褐色的鸬鹚,静静地望着江水 雅娴静,有一种东方审美的意蕴和韵味。
发呆。渔翁将长竹竿伸向鸬鹚,它们就一头扎进清凌凌的江水里,不一会又游回来了,嘴里叼 想起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漓江山水》,那一年早春在阳朔,他和妻子来江边作画。一帧
着一条小鱼,渔翁拿出一个竹篓,一手抓住它的脖子,它乖乖地将小鱼吐进竹篓里。鸬鹚神奇 黑白的照片里,两人都穿着毛呢大衣,下雨了,江边的风大了起来,她一只手为吴冠中撑着雨
的本领,让孩子们看得出神。 伞,一手为他撑着画架。吴冠中站在伞下,不顾风雨潇潇,依然全神贯注地作画,忘了风雨,忘
乘着小船沿漓江顺流而下,孩子们每人手里一支水枪,忙着互相打水仗,笑声与水声打成 了衣服已经被雨水淋湿。
高三语文-3 高三语文-4
中年的爱情那么动人、暖心。她是他的左手和右手,缺一不可,不离不弃。她是那个在雨 建武二年,寇恂为颍川太守,便道之官,郡大生旅豆,收得一万余斛,以应给诸营。

中为他撑伞的人,在雨中陪伴他作画的人。人世深情,都在默默无言的相依相伴里。 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颍川,捕得,寇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过颍川,谓左右曰:
住在阳朔西街,晨起,独自去江边漫步。薄雾如纱,山水苍茫,静谧悠远。不远处的江畔有 “吾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恂曰:“昔蔺相如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嘱咐
几户人家,屋顶上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在江水的转弯处,一群野鸭子自在地游来游去。山水之 县盛供具,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
间有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间静美的画卷。 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上曰:“天下未定,两虎安
晨曦里,一个人在小巷游走。昨夜落过小雨,青石板路越发显得洁净清幽。有卖花的中年 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受赐,极欢宴,遂同载车出,相与结厚。
女子挑着担子迎面走来,她的叫卖声旖旎婉转。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她头上包 隗嚣死其将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议遣使降之帝乃谓恂曰“卿前止
着蓝花布的头巾,担子里插满桃花、樱花、铃兰、白百合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仿佛挑着一担春 吾此举,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高平,峻遣军师皇甫文谒,
天。 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卒多强弩,西遮陇道,连年不下。今欲降
我跟着她的脚步,慢慢走,嗅着淡淡的花香,在阳朔的春天里,我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
只做一朝的赏花人。 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戮其使而降城,何也?”恂曰:“皇
(有删节) 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
A.本文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描述所见所感。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将桂林和阳朔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画的山水呈现在读者面前。 A.隗嚣死/其将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议遣使降之/帝乃谓恂曰/
B.大榕树“无数根须低垂着,仿佛大树的血液,它们重新回到大地深处,与泥土紧紧相连”, B.隗嚣死/其将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议遣使降之/帝乃谓恂曰/
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C.隗嚣死/其将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议遣使降之/帝乃谓恂曰/
C.文中引用古代诗人的名句,如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 D.隗嚣死/其将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议遣使降之/帝乃谓恂曰/
雨”等,增加了文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本文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相间,富于变化;运用比喻、比拟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形象 A.守,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守某地”就是做某地太守的意思。
生动,语言富有诗意。 B.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文中即此意。
7.关于文中游漓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斛,古代量器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6千克。
A.作者描写桂林山水时绘色绘形,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雨中景物青翠的特点。 D.腹心,也说心腹,有亲信之义,现在也常用,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
B.描写漓江两岸的山,像小鹿、碧螺、蘑菇和碧玉簪,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作者交代乘着小船游漓江,也就表明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在船上,移步换景。 A.皇帝想要平定河内,邓禹主动推荐了能文能武的寇恂,皇帝派寇恂去那里做太守兼任大
D.作者使用较多笔墨描写鸬鹚捕鱼,是因为鸬鹚捕鱼的本领神奇,孩子喜欢。 将军,上任后不负所望,表现出色。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内涵。(4分) B.寇恂因杀了执金吾贾复的部下,贾复想报复,寇恂有意回避他;他这样做是向蔺相如学
9.文中写吴冠中作画妻子打伞的两段,如果删去似乎也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作者为什么要 习,为了国家利益而宁肯屈服廉颇。
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C.寇恂将自己与贾复结仇的情况报告给皇帝,最终经过皇帝亲自调解,两人化敌为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起同车出行,并且结下了深厚友谊。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D.通常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寇恂偏不按常理行事杀了高峻的使者,出乎部将的意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峻却立即投降,寇恂解释了原因。
上欲南定河内,问(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才。河内富实,南迫雒阳,非寇恂莫可使也。”上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恂移书属县, (1)复以为耻,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今见恂,必手剑之。”
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 (2)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
高三语文-5 高三语文-6
14.寇恂所做的哪些事情能看出他是一个机智有谋略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 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
弋阳道中遇大雪 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 。
陆游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我行江郊暮犹进,大雪塞空迷远近。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壮哉组练从天来,人间有此堂堂阵! 改变原意。(4分)
少年颇爱军中乐,跌宕不耐微官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凭鞍寓目一怅然,思为君王扫河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
A.前四句写诗人傍晚时分行走在弋阳道中,弥天大雪如同气势雄壮的军队从天而降。 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
B.五、六句写诗人看到年轻士兵喜欢在军队中玩乐,放浪不羁不愿受到军官的管束。 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C.七、八句写诗人倚鞍望天心中怅然,愿为君王收复中原失地的念头一直存于心中。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D.最后四句写诗人夜晚听到窗纸的簌簌响声联想到战马铁甲磨擦声而起来饮酒高歌。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
16.诗人夜深难眠情绪激昂,又觉得胸中有“十万兵”,诗人产生这样的联想的缘由是什么? 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
请结合本诗并联系陆游的《书愤》或其它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简要分析。(6分) 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杜牧《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宫女的视角写她们对秦始皇 20.文中回忆父亲,多用“爸爸”,而少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盼望、焦虑和失落的心理。 21.从文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4分)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沦陷区的人 22.文中第一段多用问句,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真是痛心的事。 四、写作(60分)
(3)杜鹃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其意象文化意蕴丰富,如倾诉悲苦哀怨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9年,屠呦呦受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72年,发现青蒿素;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973年,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的疗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82年,屠呦呦的《青蒿素的化学研究》公开发表;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 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那时年轻,有点 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 探索与创新之路是漫长的,需要探索者具备哪些素质?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 的认识与思考。
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 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7 高三语文-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