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毛泽东访问苏联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了解苏联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和问题,进而初步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发展社会主义要结合本国国情,不断进行探索。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二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东欧:
②亚洲:
③拉美:
古巴
中国
朝鲜
越南
东德
南斯拉夫
波兰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力量逐渐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时间:
1949年
(3)国家:
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4)目的: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经互会” 的成立
(5)影响:
A.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B.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C.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经互会旗帜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经互会” 的成立
(6)实质: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马歇尔计划(1948)
经互会(1949)
北约组织(1949)
华约组织(1955)
杜鲁门主义(1947)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1)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国建交。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作用:
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②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3、中苏关系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材料:(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根源
改革
根据材料归纳苏联改革的背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垮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时间:
1953年起
(2)内容:
①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赫鲁晓夫(1894—1971)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材料一: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分析,大规模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二: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改革结果:失败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存在严重的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时间:
1964年
(2)内容:
①经济上: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改革结果: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时间:
1985年
(2)内容:
①经济上: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上: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3)结果: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戈尔巴乔夫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1)原因: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内因:
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
客观原因:
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时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
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表现: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波兰团结工会获胜
3.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
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分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3.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改革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三: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③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材料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④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影响:
3.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从国情出发,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互会成立—按苏联模式改革东欧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军事)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社会制度变更
社会主义受挫
课堂练习
1. 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发生在(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时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D
3.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91年12月27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德国电视台发表演讲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
(1)材料一中提到的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提到的措施是哪位苏联领导人实施的改革?这次改革结果如何?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2)赫鲁晓夫。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1)新经济政策。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3)苏联模式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