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语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语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0: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语言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将小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这样写切题,又使诗具有诗情画意。
B.杜诗的颈联写灌木经雨、鸟兽沐雨,“暂”“轻”二字突出表现晨雨之“小”。
C.周诗写春雨,诗人不但着力写雨中之景,也写雨后的情形,风格雅丽工整。
D.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一个“语”,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遗。
(2)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两首诗虽同写“雨”,手法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厄穷”二句: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竞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官。
(1)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久”写出诗人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C.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D.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2)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已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做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2) 《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早梅》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请分析“早”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赏慈恩紫牡丹。
別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白牡丹
[宋]欧阳修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
(1) 对第一首《白牡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残”,即残春,也叫暮春,应该是每年春天的最后一个月,这和王羲之兰亭集会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
B.“惜”是“舍不得错过”之意,和《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字不是一个意思。
C.一个“争”字,将世家子弟争先恐后去慈恩寺观赏紫牡丹借以互相攀比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D.“玉盘”也是月亮的别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的别称还有很多,例如:月轮、玉户、婵娟、玉桂等等。
(2) 欧阳修是如何描绘白牡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 同样是写白牡丹,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①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昼临岳阳楼时所作。②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
(1) 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
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是因为词人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用,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既写出悠然的景色,又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作者借此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意蕴深厚。
(2) 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3) 费衮评价“此词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后人评价“全词跌宕起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请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诗歌阅读与鉴赏。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 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 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2) 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 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诗歌阅读与鉴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 宋代 (人名)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 ”。
(2) 下列对《终南山》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作者以游踪为线索贯穿整首诗。
B.作者以日控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C.以较大的空间变化,写了终南山景色的变幻无穷。
D.全诗以“静”为基调,以静写动。
(3) 赏析尾联中“问”字的妙用。
诗歌阅读与鉴赏。
相见欢
李煜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①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
(1) 首句刻画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2) 下列各项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直抒愁绪,把本是抽象之物的愁绪化作一团乱麻。
B.愁绪如一团乱麻一样,无始无终,越理越乱,无法自拔。
C.以有形比无形,使所要表达的愁情更为鲜明深刻,具体可感。
D.运用借代的手法,将无形的愁绪写得更具体可观,可感。
(3) 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道: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请以此词的语言特点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诗歌阅读与鉴赏。
真州绝句①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注】①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了不可得。”
(1)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清新自然。
B.前两句写真州江边景物的美丽,衬出渔人居住环境的秀美。
C.后两句写真州傍晚时江边岸的美景,表现了渔民生活。
D.这是一首单纯的写风景的诗,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2) 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3) 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诗歌阅读与鉴赏。
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1) 哪两个字为全曲眼目,为什么?
(2) 这首小令通过写少妇与侍女间一场富于戏剧性的小冲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少妇形象?
(3) 元曲语言贵俚俗、尚直露、多谐谑。下列对此小令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语言直率通畅,表露无余。
B.少妇骂侍女的那几句话质朴自然又鲜明泼辣,虽然侧面描写少妇笔墨不多,但极为生动传神。
C.此小令的语言真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滑稽都入曲辞。
D.少妇因丈夫离家而对丈夫产生愤恨,因此,等丈夫将其吵醒的时候便刻薄地骂丈夫。
咏笼莺①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从题材上看是 。
(2) 对诗歌第三联写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笼莺形成了对比。
B.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C.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D.写出了燕子鸾鸟生存、生活条件的恶劣与笼中莺的优越生活条件形成了对比。
(3) 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诗歌阅读与鉴赏。
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润,玉龙下山,睛雪飞滩。
(1) 古人讲写作贵在虚实结合,“尽出于虚”,过于诞妄;“尽出于实”,失于平庸。这首元曲中有一句是实写,即“ ”,其在曲中的作用是 。
(2) 下面对《水仙子·重观瀑布》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写瀑布“高垂”“悬”,以动写静,气势恢宏。
B.“几千年”三字,打通了历史与现实,使作品具有悠远的时间跨度。
C.上几句作者着重写形,以形传神;下几句着重写瀑布之精神动态,以神带形。
D.全曲想象丰富,境界开阔,造语夸张,比喻新颖,表现了作者对神奇壮美的大自然的赞颂与倾倒。
(3) 请对曲中画线句作具体赏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 许浑是唐代诗人,他最出名的诗歌是律诗《咸阳城西楼晚眺》,其中“ , ”一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2) 诗中第二句的“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思乡之诗,是作者漂泊异乡任职时所创作。
B.诗的一、二两句写到秋天,秋天暗示着色彩的丰富,如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的秋月、明澈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清寒的秋天景物。
C.三、四句从室内移向室外,以客观景物来表现此时的萧瑟景象。
D.“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可能在同一夜间出现,诗人将此统一,使诗句有一种交错的美感,在时间的夸张中体现思乡之情。
(2)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3) 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歌阅读与鉴赏。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嗔:嫌怨。
(1) 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桥”“茅檐”“焙茶”“晒谷”等词体现了“农家”生活色彩。
B.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晒谷四个镜头。
C.作者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山农劳动的场景,却未写到山农的形象。
D.本诗节奏轻快,格调明朗。
(2)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情感基调?
(3) 第三句是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致歉话,请简析“莫嗔”二字运用之妙。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 楚辞是以 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具有 地方特点的一种新诗体。古人“风骚”并称,“风骚”是 和 的合称。《国殇》选自《 · 》是悼念战争中阵亡将士的祭歌。
(2) 下面对《国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高度赞颂了楚军将士,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B.诗作运用了夸张、比喻、反衬等手法,生动再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楚军将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C.在语言上每一句都运用“兮”字构成句内前后的并列关系,具有强烈的咏叹抒彩和地域特点。
D.诗作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现实情况的写照,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3) 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相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相结合。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歌阅读与鉴赏。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 ”。
(2) 下列对全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字写釆莲少女们不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融入田田荷叶与艳艳荷花中。
B.“闻歌始觉有人来”,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和情趣意味。
C.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活泼,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D.这首诗的韵脚是“开”和“来”字。
(3) 诗中没有正面描绘采莲少女,但她们的形象却生动活泼,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诗歌阅读与鉴赏。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 律诗是 的一种,共 8 句 4 联,称为首联、 、 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上下句必须 。
(2) 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分别是 、 。
(3)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请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答案
1. 【答案】
(1) C
(2) 描绘了一幅“银丝之雨弱不禁风,竟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的清晨微雨图。
(3) 《晨雨》:诗人由听觉写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紧扣“小”和“晨”二字,精心绘出一幅清新甜美的晨雨图,表达了对生活强烈的热爱之情。
《春雨》:运用侧面烘托、渲染等手法,借景抒情,描绘诗人初春时节于楼上凭栏,静观远处农事伊始、农田待耕的画面,抒发为农人因雨而喜,心中欢欣满足的情感。
【解析】
(1) 周诗写春雨,诗人着力写雨后的情形,风格清丽,朴实无华。
2. 【答案】
(1) C
(2) ①“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②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
【解析】
(1) C 项,“抒发了低落的情绪”错误,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 【诗歌鉴赏】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之情。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唯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诗人的耿耿孤忠,天地可鉴。颈联中的“上林苑”指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都是用来代指皇官所在之地。前两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颈联则描写细腻,对仗工整,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说“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作鬼雄而流芳后世”,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3. 【答案】
(1) B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2) 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题干中“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点明了考查范围;“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点明了考查内容。作答时,首先勾连课本,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其语言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中的“沉舟”与“病树”、“侧畔”与“前头”、“千帆过”与“万木春”相对,由此可知诗句对仗工整;而颔联“烂柯人”化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由此可以看出诗句用典精巧;此外,诗歌中“闻笛赋”“歌一曲”“千帆过”“万木春”等词句的使用使得诗歌语言雅丽平整。本诗运用“冈头”“田塍望如线”“白水”等口语,描写了山冈春意盎然的景色;运用“齐唱”“嘤咛”等口语描绘岀了田间劳作者的劳动场面,整体上语言通俗易懂而又清新自然。
4. 【答案】
(1) B;D
(2) 《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中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而《早梅》还流露出一种自信进取、憧憬希望的积极感情。
(3) 纵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写明春先发,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围绕“早”落笔。
【解析】
(1) B.“直接描写”不对,应该是间接描写;D.“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5. 【答案】
(1) D
(2) ①运用联想和想象:诗人以奇特的联想和想象,将白牡丹盛开的景象描绘得多姿优雅;
②运用借代、拟人:第一句中诗人用蟾蜍借代月亮,运用拟人手法,写“月亮的精气和雪的魂魄孕育出像白云一样皎洁的白牡丹的根须”;
③运用比喻手法:将夜晚的白牡丹比作“藏在枝头一块块无瑕的琼玉”;将在晴朗庭院的晨风中盛开的白牡丹比作“一盏盏白色的银杯”;
④多种感觉(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第一、三、四句写出了白牡丹的姿容曼妙、美丽动人,第二句则表现了白牡丹的清香扑鼻的特点。
(3) 裴诗:诗人通过对虽然名贵却略显庸俗的紫牡丹和超凡脱俗、优雅高洁却无人欣赏的白牡丹的对比,表达了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欧诗:诗人运用高度的概括,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盛赞了白牡丹的纯洁、美丽、姿容曼妙的特点。
【解析】
(1) “玉户”是门户的美称,不是月亮的。
6. 【答案】
(1) A
(2)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 作者并未表示困惑,只是用设问引出话题。
7. 【答案】
(1) C
(2) ①开篇两句用“木叶”“漫漫空水”等意象(或翻译诗句:秋风中,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描绘了一幅萧瑟迷蒙的洞庭秋景图。②作用: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悲凉的情感作铺垫(或奠定了全词悲伤的感情基调)。
(3) 羁旅的愁思,遭受贬谪的失意、怨愤,对故乡的眷恋或者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
(1) “天淡云闲”四字虽然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但并未表达淡泊闲适之情。结合注解,本词表达的是贬谪失意的心情。
(3) 【诗歌译文】
秋风中,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此处指汴京)。
8. 【答案】
(1) 感慨自身孤独寂寞;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
(2) C
(3) 示例:平易质朴(或质朴无华)。如“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语句平实易懂,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解析】
(2) A、B、D 项都表明诗人虽然自己老了,却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C 项,表现诗人已经有白发,可是还是不能归去的感慨。
9. 【答案】
(1) 苏轼;诗中有画
(2) D
(3) 一个“问”字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使读者也置身于这幽幽山谷中,倾听这悠远的回声在山间回荡。以动衬静,达到了此时有声胜无声的艺术境界。
【解析】
(2) 全诗虽然以“静”为基调,但是却是以动景来衬静,而非以静写动。
10. 【答案】
(1) “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刻画了主人公无人共语、孤寂无欢的惨淡愁容。
(2) D
(3) 李词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可感的愁情,创造出“无技巧”的艺术境界,可谓“神秀”。
【解析】
(2) 借代是指同一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愁”与“麻”不属于同一概念域,因此不属于借代。
11. 【答案】
(1) D
(2) 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
(3) 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解析】
(1) 作者虽在描写景物风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含而不露地隐藏其中,含蓄而有意味。所以 D 项不正确。
12. 【答案】
(1) “伤春”二字。“伤春”点题,少妇因得不到爱情而伤感,以下有趣的小冲突也由此引起。
(2) 一个因思念丈夫而伤春、因侍女吵醒美梦而骂人的庸懒、娇嗔、略带刻薄的少妇形象。
(3) D
【解析】
(3) D 项,少妇并未因丈夫离家而产生愤恨,少妇对丈夫有的只是无限的思念,丈夫并未归来,而是侍女将少妇吵醒,少妇对侍女发火。
13. 【答案】
(1) 五律;咏物诗
(2) D
(3) “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但却无法飞高,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
(2) 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而且,并没有说它们生活、生存条件恶劣,所以 D 项不正确,选择 D。
14. 【答案】
(1) 露华凉人怯衣单;写出了观瀑的时间、地点和寒气逼人,若无此句,全曲皆想象和抒情,会因为缺一坚实基础而失之虚幻。
(2) A
(3) 这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
【解析】
(2) A 项,瀑布“高垂”与“悬”并不是以动写静,“高垂”与“悬”只是一个静止的状态。
15. 【答案】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3) 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16. 【答案】
(1) B
(2)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3)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解析】
(1) A 项,“端居意为闲居”,本诗是作者闲居时创作。C 项,作者是将客观景物人形化,表现自己寂寞思乡的心情。D 项,“雨中”“月中”一起写,表示作者思乡并非一两天之事,并未用夸张手法。
17. 【答案】
(1) C
(2) 情感基调是乐农人之乐。用“板桥、泉声、茅檐、鸡鸣、焙茶、天晴晒谷”等意象来表达。
(3) “莫嗔”二字带出人物,表现出山农劳动者的本色:爽直、纯朴、自然,又写出了山农对农事的珍爱之情,人情人理而又富有情韵。
【解析】
(1) C 项,作者通过写山农劳作的场景,侧面写出了山农的朴实和真诚。
18. 【答案】
(1) 屈原;楚国;《国风》;《离骚》;楚辞;九歌
(2) C
(3) 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是概括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是具体描写。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动态描绘,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是静态的。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也反衬了敌军的凶猛。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
(2) 不限于并列。
19. 【答案】
(1) 七绝圣手
(2) D
(3) 诗中没有正面描写采莲少女,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解析】
(2) 韵脚有三个字:“裁”“开”“来”。
20. 【答案】
(1) 近体诗;颔联;颈联;对仗
(2) 湿;寒
(3) 全诗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两地相思,悲苦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