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表达技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表达技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0: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橡。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
(1)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 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
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 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
(2) 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
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
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
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
(3) 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崔融
(唐)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①远从征。
祖帐②连河阙③,军麾④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⑤扫,秋风古北⑥平。
[注]①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②祖帐:为送别设的酒宴帷帐。③河阙:河,黄河。阙,宫殿。指京城。④军麾:军旗。⑤烟尘:这里指战事。⑥古北:指北方边境。
(1)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诗余选集》 B.《乐府诗选》 C.《古诗菁华》 D.《律诗集粹》
(2) 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 B.清新流畅 C.刚劲凝练 D.凄清悲凉
(3)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请结合本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三小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②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 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A.《介甫古体诗》 B.《半山格律诗选》
C.《临川长短句》 D.《王荆公辞赋选》
(2) 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3)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乡村①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指江南农村。
(1)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2) 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以下诗词,按要求作答。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秦城指都城长安。
(1)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溪水”?
(2)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唐 杜牧
去夏硫雨余,同倚朱栏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1) 这首诗共有_____句押韵
A.2 B.3 C.4 D.5
(2)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和冲淡 B.沉郁顿挫 C.含蓄隽永 D.绚丽俊逸
(3) 全诗是怎样抒写作者情感的 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 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2)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
(3)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
朱槔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沈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张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是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诗人对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岀了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 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捕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一、二句通过对险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日高人困之情态。
B.三、四句承一、二句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五至八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的诗人的凄凉沉郁、悲哀感伤之情。
D.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吃饭。
(2) 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末尾两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羌村①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公元 757 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险些获罪,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
(1)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2) 对画线部分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归家的喜庆。
B.“日脚下平地”写落日的下沉移动,烘托归心之迫。
C.“柴门鸟雀噪”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急切不安。
D.写景角度由下而上,由远而近,荒村晚景,历历在目。
(3) 这首诗歌写个人归家的小场景而不乏“诗史”意味,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 毁舍后作①
姜夔
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灃浦捐褋。因觅孤山林处士②,来踏梅根残雪。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一丘③吾老,可怜情事空切。
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沈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
【注】①姜夔杭州的住宅因遭火灾被毁。②林处士: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生不仕。③一丘:指隐居。
(1) 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客游湘中,在湘水边听瑟,澧水边捐褋,这样的记忆仿佛还并不遥远。
B.寓居杭州时,作者曾到西湖孤山寻访林逋隐居的胜迹,足踏残雪,赏梅寄情。
C.面对丑女供花,粗仆斟酒的简单贫寒生活,作者只能无奈地卧看青门外车辙。
D.作者本想在其住所隐居终老,不料此时却意外遭火毁舍,使美好的愿望落空。
(2) 对本词下阕典故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借仙人口吻,以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劝慰自己不必对毁舍一事过分执着。
B.四五句,以在王谢堂前留恋的燕子期待秋风不忍离去,劝慰自己看淡眼前的苦恼。
C.六至八句,以春秋吴越争霸之地只剩青山芳草,劝慰自己要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
D.最后两句,以曹操《短歌行》中乌鹊绕树、择枝而栖,劝慰自己要继续寻找明主。
(3) 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有这样的评论:“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帜。”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三小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就体裁而言,属于 诗;就题材而言,属于 诗。
i
ii
(2) 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新发之竹,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
B.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C.前两联从视觉角度写竹,颈联增加了嗅觉角度的描摹,都表达了对竹的赞美。
D.本诗写物抒怀都紧扣竹的特点,风格上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3)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鉴赏这首诗最后一联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牛渚①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②,独自月中行。
[注释]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 简析第二联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2) 请从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满江红 东武①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 本词上片重在 ,下片 ,借以衬托自己与友人相约聚于流杯亭,曲水流觞为流风余韵。
(2)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临行前留别之作。
(1) 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尹诗表达了 。孟诗表达了 。
(2) 尹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 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2) 简要分析“万箭千刀一夜杀”一句中数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1) 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手法上有所不同,卢诗运用 手法,以“闲”写出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诗人内心思乡的愁苦;杜甫《春望》运用 的手法,突出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时恨别的感情。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①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②,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②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 本词中的 句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①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注:①桂:古代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 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王之涣的《凉州词》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C.王安石的《桂枝香》 D.杜甫的《登高》
(2) 对前四句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方着笔 B.比喻新颖贴切 C.以落花写离情 D.以江西梦点题
(3) 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最后六句诗分析作者在送别中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 【答案】
(1) B
(2) D
(3) 参考示例:“如社燕”三句,作者以社燕自比,春来秋去,从漠北漂泊来此寄居栖身,暗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且莫思”两句,劝人将身外名利放下,开怀行乐,此一转;“憔悴”两句,又一转,表达自己无法借宴乐派遣心中的悲伤和憔悴;“歌筵畔”三句再转,歌筵管弦,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暗示作者愁思无已,唯有借醉眠以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地表达出作者流宦他乡的复杂心情。
2. 【答案】
(1) D
(2) C
(3) 答案示例:首联交代送别的原因,颔联实写送別的场景,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连”和“动”分别体现了热烈隆重的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或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颈联和尾联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呜,响彻边城,友人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通过虚实结合,写出了送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达到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3. 【答案】
(1) B
(2) D
(3) 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岀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
4. 【答案】
(1)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辉映,杜鹃啼鸣,烟雨蒙蒙。这两句描绘了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手法,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2) 繁忙的四月,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村民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这两句用直白晓畅的口语勾勒了乡村四月农家的紧张忙碌的生活,繁忙紧张之中透露着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5. 【答案】
(1) 拟人。
(2) 温诗中想象溪水送别,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涌现出诗人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诗中潺湲溪水流过古关,似为诗人呜咽,借助溪水写出了诗人远离长安奔赴他乡的孤独凄凉之愁苦。
6. 【答案】
(1) D
(2) C
(3) 本诗前二句想象从前两人凭栏共语的画面,以昔日团聚之景衬当下的分离之状,突显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后四句以春草与柳絮喻离愁别绪,恨如春草,愁若柳絮。春草长满天涯状恨之多,柳絮纷飞空中,喻愁之复杂;整首诗作者虽未直接抒发离愁,但通过回忆过往画面及春天景物作喻,含蓄地抒发对友人深切的牵挂与思念。
7. 【答案】
(1) A
(2) B
(3) 此诗写春游山墅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有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
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8. 【答案】
(1) C
(2) 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了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是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脱尘世却仍期盼收复国土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
【解析】
(1) “写出了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错。“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枝条稀疏,并不繁密;且“疏翠”“浅红”,表明景致并无“热闹”的氛围。
(2) 解析尾联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张巡每誓师嚼齿穿龈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安现状的愤慨。颈联表面上是写诗人在庭院的闲居生活,实际上是反衬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真正的有志之士和力主抗金的官员得不到重用,表达了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所以用此典故并不突兀,反而别有深意。同时,“莫上”二字其实是反语,诗人内心还是渴望杀敌立功的,怎奈“雁未来”,即喻指并未传来朝廷出兵收复国土的音讯,所以诗人借此典故委婉、巧妙地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9. 【答案】
(1) C
(2) ①末尾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②末尾两句中诗人由自身的遭遇和眼前的现实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五至八句用的是白描手法。
(2) 本题实际上要求结合末尾两句分析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的相通之处。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诗加以分析,首先解读末尾两句的含意,再结合诗歌的主题分析末尾两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分析。本诗写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及其由自身的遭遇、眼前的现实联想到老百姓的苦难,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溢于言表,抒发了诗人叹己、伤时、感乱的情怀。末尾两句“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为诗情高潮部分,卒章显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吹毁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最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
10. 【答案】
(1) B
(2) B
(3) 这首诗除了个人归家团聚的欣喜,更写出了真挚浓厚、悲凉凄苦的乱世离情,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开篇写景,“柴门鸟雀噪”等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折射出兵荒马乱年月的萧索与荒芜。家人远隔千里,信息不通,飘零离散,朝不保夕,以至于初见时“怪我在”“惊”,不敢信,不敢认。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二字含有对朝堂、对社会、对乱世人生命运的无限感慨。邻里围观“感叹亦歔欷”,使这种乱世患难的遭际和慨叹不再局限于杜甫一家一户的范围,团聚的场景勾起乡人们普遍的伤痛,也勾起同情与共鸣。短短数语,富于人情味,而又含蓄蕴藉。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于除去首联和尾联,中间联是否对仗,杜甫虽然擅写律诗,但《羌村》的中间四联皆没有对仗,故属于古体诗。
A 项,通过《乐府诗选》中的“乐府”可推测诗集收录的应是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羌村》属于唐诗。
B 项,《古诗菁华》中的“古诗”明确诗集收录的是古体诗。
C 项,《诗余选集》,“诗余”是词的别称,可见这是一本词集。
D 项,《律诗集粹》,收集的应是律诗。
故选 B。
(2)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羌村》描写了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画线句描写了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夕阳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A 项,“反衬归家的喜庆”分析错误,“峥嵘赤云西”以满天的灿红云霞反衬的应该是“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
C 项,“衬托家人守门等待归客的急切不安”分析错误,“柴门鸟雀噪”以鸟雀的鸣叫声,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
D 项,“写景角度由下而上”错误,应是“由上而下”。
故选 B。
(3)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史”的特点是将个人遭遇和感受置于社会时代之下,抒发感时忧世的情怀。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画面一是与妻孥见面的情景。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确是太偶然了。妻子之怪,真不足怪。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画面二是邻里围观的情景。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或为之心酸,或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富于人情味,又含蓄蕴藉。
11. 【答案】
(1) C
(2) A
(3) “清刚”是指姜夔词清雅(清新,典雅,清空,清冷,清净)、刚健(刚劲)的特点。比如“梅妻鹤子”“一丘一壑”“沧海桑田”“乌鹊绕枝”等多处用典,且多选择以自然物象言志抒怀的典故,清净淡泊,典雅含蓄。再如孤山、梅根、残雪、獠女、伧儿、青门、白头等意象多用冷色调的词,营造出清冷之感,素淡,高雅。比如屋舍被焚毁,隐居一隅的计划落空,词人却能以世事变迁自然之理劝慰自己任情放达,表现出精神意志的刚健。再如炼字方面,“卧”之姿态尽显贫寒中的泰然处之,“痴绝”看似仙人的嘲笑,实则自我宽慰,“尽”则表现出诗人以尽情吟诵明月之诗解脱愁情的放达,由辛酸趋向超旷。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能力。C 项,“獠女”指的是粗蠢的婢女,因此“丑女供花”是错的。
(2) 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能力。B 项,借“燕子”表达富贵、权势,“凉风”是指低谷,这两句是诗人在借用典故,说明人间的富贵是不长久的。C 项,六至八句写春秋吴越争霸之地,是作者借此感慨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一切都将沉灭。D 项,最后两句诗人是反用典故,表达自己到老也找不到归宿,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怀归之心。
(3) 本题考查古诗的艺术特色赏析。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清刚”——“清”对应婉约派,“刚”对应豪放派。然后,联系诗文,分别对“清”和“刚”进行详细的说明,像“多用以自然物象言志抒怀的典故,清净淡泊,典雅含蓄”“以世事变迁自然之理劝慰自己任情放达,表现出精神意志的刚健”等。
12. 【答案】
(1) i 律
ii 咏物
(2) D
(3)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惜竹表达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希望统治者呵护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抱负(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实现报国的理想)。
【解析】
(1) i 或近体诗
13. 【答案】
(1) 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
(2) 该联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含蓄批判了排斥贤才的社会现实。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残霞色是视觉,游雁声是听觉,视听结合;残霞是静景,游雁是动静,动静结合。另外要回答出本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情感。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独自”回应“无人”,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14. 【答案】
(1) 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15. 【答案】
(1) 写景;用典
(2) 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
②蕴含着词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16. 【答案】
(1) 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2) 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鸟啼声和风声。作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17. 【答案】
(1) 正面描写战争;侧面描写战争
(2) “万箭千刀一夜杀”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万箭千刀”互文见义,写杀戮的激烈状态,“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
18. 【答案】
(1) 拟人;对比和移情于物
(2) ①遭遇世难,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京城迷人的草色和参差的宫阙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苍茫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诗人为一介儒生,希望能够一展抱负,但屡逢动乱,才华不得施展。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第四句、第八句写到春天又至,年华又老,自己已经衰鬓斑斑,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④客居异乡、念亲思归的孤寂与惆怅。诗人梦中回到家乡,却不知道在现实中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觉中恨他人能归去,而自己只能在京都客居。
19. 【答案】
(1)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2) ①贵家子弟出行前呼后拥与自己出行冷冷清清的对比,对比强烈,突出自身贫寒落拓的寂寥落寞;②元宵灯市的繁华、花好月圆的良辰、少年情事的欢娱与老来寂寞悲苦的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人生的失意惆怅与悲伤;③来时巷陌马嘶、热闹非凡与去时游人缓归、冷清寂寞的对比,使人顿生孤寒寂寥之感。
20. 【答案】
(1) B
(2) C
(3) 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
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
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