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十六年前的回忆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基础过关全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基础过关全练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jú shì( )越来越严峻,李大钊暂( )时要处理掉一些机密文件,正当他埋( )头整理shū jí( )和文件时,穿着长筒皮靴的cán bào( )匪( )徒闯进来,把他绑起来,拖走了。被捕后, mó guǐ( )般的jūn fá( )对他用尽了酷刑。为了避免党组织不被破坏,他誓死保守党的机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考试前夕,妈妈叮嘱我一定要沉着冷静。
B.比赛时间马上到了,我一拥而入,奔向田径决赛的场地。
C.看到一只野猫吃了我的鸟,我怒气冲冲地拿起楼道里的一根木棒追了过去。
D.在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北京冬奥会防疫工作却做到了完美,令人折服。
3.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李大钊七岁入学后,学习成绩非常好,老师经常夸他:“真是个惜时如金的孩子!”
②有一天,祖父出门了,让李大钊在家里做作业。
③可是李大钊精神非常集中,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④祖父对他管教很严,在他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
⑤李大钊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是由祖父李如珍抚养长大的。
⑥一群喳喳乱叫的麻雀在屋檐上打闹着,有时候竟互相啄咬着滚落在窗台上。
A.⑤④⑥③①② B.⑤④①②⑥③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②⑤④⑥③
能力提升全练
5.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完成题目。(8分)
(1)按照要求回答以下问题。(4分)
①“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请分析加点字“又”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说说文章在写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5分)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 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1)结合选文内容,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按提示完成。(3分)
(2)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选文中找出与第⑧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养探究全练
7.某校开展以“中国脊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下面是活动中同学们搜集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李大钊为信仰献身,为主义殉难,甘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材料二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确立杂交水稻研究课题之初,同行们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他最终取得成功。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的吃饭问题及粮食安全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全练
1.答案 (1)局势 zàn mái 书籍 残暴 fěi 魔鬼 军阀
(2)删去“不”。
解析 (2)否定不当,“避免”和“不”双重否定表肯定,“为了党组织被破坏,他誓死保守党的机密”不合情理,所以删去“不”。
2.B 一拥而入:形容众多的人一下挤了进来。此处形容“我”一个人奔向场地,使用不当。
3.答案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2)我看到了脸。
解析 (1)这是一个直接叙述的句子,改为转述句时,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2)缩句,就是只保留句子主干,去掉修饰语“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保持原句的主要意思不变。
4.B 语段首先按时间顺序概括李大钊小时候的事,即⑤④①;然后用具体的事例写李大钊读书专注,即②⑥③。
能力提升全练
5.答案 (1)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表现出父亲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具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②一个“又”字,写出了这次的“望”是特意为之,表现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表现了这一刻作者与父亲心灵相通。
(2)(示例1)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起到了强化文章中心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示例2)文章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法描写人物。在被捕时,李大钊面对一群残暴、魔鬼式的敌人,依旧“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表现出李大钊面对险境时的镇定从容和忠于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1)①“没有什么 跟我到外面看看去”是语言描写,“向外走去”是动作描写,父亲的沉着与作者的恐惧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的临危不惧。“不慌不忙”表明父亲对这一天早有心理准备,所以虽身处险境而从容不迫。
②结合上下文可知,“又望了望我们”是第二次“望”,从上文中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可看出,此处的“又”表明这次的“望”是特意为之,表明了父女之间心灵相通。
(2)从首尾呼应、对比烘托等方面选择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6.答案 (1)不满(误解) 心疼 感动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
(3)动作描写。用“捉”“摁”“揽”“嚼”“敷”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4)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第⑤段写“我”被扁担钩伤后,父亲为“我”心疼,第⑧段写父亲烫癣时,“我”为父亲心疼;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父子情深),突出文章中心。
(5)严厉(暴躁):“我”与别人发生摩擦时,父亲总会把“我”摁在地上打一顿。关爱孩子:父亲为“我”敷伤口时,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坚强:他用火红的铜钱烫癣时,满面春风地对“我”说一点也不疼。
解析 (1)第③段写一发生摩擦罪就在“我”,父亲就会将“我”摁在地上打,所以“我”怀疑父亲是假的,对父亲感到不满(误解父亲)。第④⑤段写父亲在帮“我”上药时,他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我”理解父亲。第⑥⑦段写父亲烧铜钱烫癣,却反过来安慰“我”,“我”很心疼父亲。第⑨段写“我”做了父亲后谅解了父亲。第⑩段写“我”背父亲看医生,父亲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认为“我们”的身份互换了三十年,“我”很感动。
(2)初读标题“半个父亲在疼”,读者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是“半个”父亲在疼,这就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细读文章内容可知,标题还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中心,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爱。
(3)根据“捉住”“摁到”“揽一把”“嚼碎”“敷在”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联系前文可知,此句写出了父亲在“我”被铁钩钩伤后为“我”敷药的干脆利落;联系后文可知,此句写出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4)第⑧段画线句与第⑤段“当我疼时 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行文顺畅。这一照应体现了父与子为对方考虑,父子之间心灵相通,都想替对方分担一半的疼痛,突出了文章中心。
(5)根据第③段,一发生摩擦罪就在“我”,父亲就会将“我”摁在地上打,可见父亲是严厉(暴躁)的;根据第④段父亲在帮“我”上药时,他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可见父亲是关爱孩子的;根据第⑥⑦段父亲用火红的铜钱烫癣时,满面春风地对“我”说一点也不疼,可见父亲是坚强的。
素养探究全练
7.答案 (示例)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甘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建设发展时期,勇克难关,不服输,不气馁,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这些人物堪称“中国脊梁”。
解析 材料一写的是李大钊的事迹,他坚持信仰,不怕牺牲,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材料二写的是袁隆平为了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人民谋福利,而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奉献精神。根据两位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概括“中国脊梁”的内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