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将内环境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受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C.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只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2. 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Na+内流所致
C. 图中a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3.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4. 甲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Ⅱ、Ⅲ为灵敏电表,电表的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①为突触。若在Ⅰ处给予适当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反射弧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反射弧
B. Ⅱ中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丙图表示
C. Ⅱ、Ⅲ处的电表均能测到电位变化,且电表指针的偏转状况相同
D. 乙图a处所示电位的形成是由膜上K+通道打开造成的
5. 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6. 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D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则激素B的含量会降低,家兔尿量也减少
B. 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图中示意的激素B和激素C的受体
C.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则激素C和D的分泌量将会增加,两者关系为协同
D. 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
7.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8. 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 若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是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C.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 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9. 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HIV通过攻击细胞C,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B. 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 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D.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10.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糖尿病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B.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
C.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杀死机体内的乙肝病毒
D. 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以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其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12. 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B. 细胞一在抗原和物质①的共同作用下可增殖分化成细胞三和细胞四
C. 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D. 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
1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
B. 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 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14.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
B.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C.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15. 下图是植物的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 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 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 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
16. 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中的蚯蚓等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C. 学生调查活动中,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 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17.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 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B. 实验室培养酵母菌,初始接种数量越大,K 值越大
C. 栖息地的破坏是导致大熊猫种群 K 值减小的重要原因
D. 种群数量越接近 K 值,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强
18.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3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3个阶段中,第三阶段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9. 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后,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构成了一个群落
C. 湖泊浅水区和深水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 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
20. 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 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 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0分)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该受体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__________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____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该热痛觉的产生过程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在产生热痛的过程中,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填“加重”或“减轻”)疼痛。
(3)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_______。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_________激素增加;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2.(14分)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接触形式可以分为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图1表示神经元M外的两个轴突的分布,图2和图3表示对特定的轴突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通过连接在神经元M细胞质膜内外的电表电极检测到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包括的突触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轴突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2)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1,神经元M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3分析,轴突2对轴突1的作用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了神经元M的兴奋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利用本实验中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刺激轴突1能否引起轴突2发生反应,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8分)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____。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________。
(3)如果靶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则促进它重吸收水分的激素由________细胞来分泌。
(4)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垂体细胞。
(5)若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材料和用具:
生理状况相近的实验小白鼠20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试管夹、烧杯、酒精灯等。
②实验步骤(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 h后,用注射器的抽取相关实验材料):
步骤1:将20只生理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均分成2组,每组10只,分别编为1组1~10号和2组11~20号。确定1组为实验鼠,腹腔注射________,确定2组为对照鼠,腹腔注射________;
步骤2:将20支试管分成两组,第一组分别编为1~10号,第二组编为11~20号,与小白鼠的编号对应,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斐林试剂;
步骤3:1 h后,采集两组小白鼠的________(填“血液”或“尿液”),分别放入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步骤4:将两组试管摇匀后,水浴加热,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实验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是________号。
④实验结论: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量值而出现________,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24.(18分)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介导HBV进入细胞和建立感染的重要受体。HBV携带者肝脏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有抑制性受体(TIGIT),肝脏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与该受体结合后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HBV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肝脏细胞损伤,机体会清除HBV和损伤的肝脏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HBV是噬肝性病毒,只侵入肝脏细胞,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科研人员用HBV携带小鼠进行实验,注射抗TIGIT抗体,结果证明该抗体能够发挥阻断作用,该实验运用了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__________的原理。实验后,小鼠肝脏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__________。该小鼠的肝脏可能受损,原因是__________。
(3)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 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为研究TIGIT阻断后对肝脏免疫耐受的影响,研究人员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结果如图。
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说明第3组小鼠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实验组小鼠中, 肝脏受损最严重的是第__________组小鼠。
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生物答案
1-5、CBDCD 6-10、ABCAC 11-15、ACDAD 16-20、BBCBD
21、(1)(香草酸)受体;局部电流;大脑皮层;不属于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加重
(3)散热;甲状腺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22、(1)轴突—细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会
(2)不能;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
(3)降低;刺激轴突2影响了轴突1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导致神经元M中Na+内流相对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
(4)实验思路:将电表的两电极连接在轴突2的膜外,刺激轴突1,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预期结果:若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则刺激轴突1能引起轴突2发生反应;若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则刺激轴突1不能引起轴突2发生反应
23、(1)特异性受体(糖蛋白)
(2)胰岛素
(3)下丘脑(神经)
(4)能
(5)②步骤1:适量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生理盐水
步骤3:尿液;
③实验结果:1~10
④实验结论:尿糖
24、(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基因只在肝脏细胞中表达
(2) 特异性;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增强,肝脏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免疫系统在清除HBV时引起的免疫应答会导致肝脏细胞受损
(3)第3组小鼠血液中的ALT含量高于第1组小鼠的,低于第4组小鼠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