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9.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中学 李培茂
[教学背景]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画法之后,进一步对平行线的一些特性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前两节的应用与延伸,同时也是进行“平行线的判定”学习的基础。在几何与图形的领域中,“平行”这种位置关系的作用很强大,它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相似、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习的基础,是认识构造几何体的关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教学课题]
1、认知目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表示性质。(重点)
2、能力目标:能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参与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本内容由两大块组成,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间的距离,由于考虑到本节内容开始涉及到推理证明,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维与合情推理预演”上,为此目的,把七节课分成了两节课来进行,第一课时,只研究一个知识点,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课本通过三个问题引出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把这三个问题转化成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定理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较严密的说理能力、推理能力、合理分析能力。在教材的处理中,不要减小推理难度,增加以填空形式为主的“模仿推理”训练,让学生在逐渐强化的前提下,对“有根据地进行证明”有所了解和理解,为达到较严谨的推理证明做好铺垫。其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1、对于定理的推导,采用“体验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自己总结出定量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对“推理证明”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题的处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时刻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在合作中进步,在知与不知的碰撞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已知直线AB及直线外一点P,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出过P点的与AB平行的直线CD
再画出一条截线EF,标出8个角,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的度数,填在下表中:
(设计目的:学生自主探究,旨在让学生通实验,体验结论的正确性,减少结论的“突然性”。)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角的度数
角的关系
(学生作图不一,所填的数值不一,但不影响结论的得出。)
观察你所度量的第一类角的度数,你有何发现?再过一点Q,作平行线及截线,验证你的猜想。
(根据学生所填写的情况进行交流,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
[课堂探究]
1、活动一:交流课前活动单,组内代表发表见解
结论:平行线的性质一:
两条 线被 所截,同位角 。
简记为:两直线 ,同位角 。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因为a∥b,所以
(本问题借助对顶角和同位角,不是难点,学生自己可以解决,要充分放手学生。证明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性。)
2、活动二
如图:已知a∥b,那么∠3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证明结论)
结论:
两条 线被 所截,内错角 。
简记为:两直线 ,内错角 。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因为a∥b,所以
(注意表述语言的正确性,可让多个学生说几次,以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3、活动三
如图:已知a∥b,那么∠3与∠2有什
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证明结论)
结论:
两条 线被 所截,同旁内角 。
简记为:两直线 ,同旁内角 。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因为a∥b,所以
(要注意培养学生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4、活动总结
两直线平行,
(最易出错的是“同旁内角互补”,特别强调。可让学生对比识记1分钟。)
[应用练习]
1)游戏接龙
如图,已知AB∥CD,∠1=110°,求∠C的度数。
解:∵∠1=110°(已知)
∴∠1=∠ ( )
又∵AB∥CD(已知)
∴∠ = ( )
∴∠C= °
(变式游戏中,可让学生说出力中任意一个角有度数,让其他同学求出∠C的度数。)
2)如图,AB∥CD,∠3=∠4,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A、∠1=∠4
B、∠3=∠5
C、∠1=∠5
D、∠2+∠4=180°
(此题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其关键是要解决CD是角平分线,注意让学生口答推理过程的根据。)
[典例解析]
已知如图:a∥b,c∥d,∠1=106°,求∠2、∠3的度数。
解:∵a∥b(已知)
∴∠1=∠ ( )
又∵∠1=110°(已知)
∴∠2=
(例题的解决要注意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
[拓展提高]
如图是一块梯形破玻璃的残片,只有上底一部分的两个角,∠A=110°∠D=100°你能求出它下底上的两个角∠B、∠C的度数吗?
梯形的定义百度文库
http://wenku./view/c036088fcc22bcd126ff0cd9.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提示学生: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即AD∥BC,可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最后展示自己的答案。)
[课堂小结]
1、知识点梳理:
(学生总结)
2、疑惑点排查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当堂解决)
[课堂检测]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相等, 相等, 互补。
2、学写证明过程
证明:∵AB∥CD(已知)
∴∠1=∠3( )
又∵∠3=∠2( )
∴∠1=∠2(等量代换)
又∵∠4+∠2=180°( )
∴∠1+∠4=180°(等量代换)
3、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
∠1=55°,则∠2=
A、35°B、45°C、55°D、65°
4、如图:AB∥DE,BC∥EF,求∠B+∠E的度数。
5、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D∥BC,
(1)图中相等的角有 ,互补的角有 。
(2)连接AC,则图中相等的角还有
[课后探究]
AB∥CD ,求下列中间角:
(1)求证:∠A+∠E+∠C=360°
(2)求证:∠A +∠C=∠E
(1、2、3、5由学生口答,4由两名学生展示,一定要注意纠错。)
[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熟化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开始进入由“已知”到“结论”的证明过程中,在口答和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因此,要及时给学生纠正,帮学生逐渐形成较“顺畅”的证明过程。但不要在证明的形式上要求太苛刻,否则将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建议:多口答,多指导,多纠正,并适当地进行学生板演,帮学生找出证明过程中的错误意识。如:直接写出角相等,而不加条件“两直线平行”,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
B
A
P.
a
b
c
1
2
3
4
5
6
7
8
a
b
1
2
3
a
b
1
2
3
A
D
C
B
F
E
1
2
3
4
A
B
C
D
1
2
3
4
5
a
b
c
d
1
2
3
A
B
C
D
A
E
1
2
4
B
C
D
3
F
A
B
C
D
E
F
G
AA
BA
CA
1A
2A
aA
bA
A
B
C
D
A
B
C
D
A
E
B
C
D
F
A
E
B
D
C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