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2: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导入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3.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知人论世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了解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作者介绍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介绍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言弃的强人。
关于《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初读晓意
学生活动2:听示范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得通顺流畅。
字音
通假字:说 yuè 、有yòu
多音字:论lún 、省xǐng 、传 chuán、食shí、好hào 、乐lè、曲qū、夫fú
生僻字:愠yùn 、逾 y ú、罔wǎng 、殆dài、箪dān 、肱gōng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断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学生活动3:小组合作,分章节诵读,解释重点字词,概括大意,回答问题。
第一章节
子曰:“学而(顺接)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转折)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名作状语,按时
【说】“悦”的通假字,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我)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问题:谈谈这一章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吾】我。
【日】每天,名作状语。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习】复习。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问题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问题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第三章节
子曰:“吾十有五而(顺接)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问题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问题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问题3:你从这一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节
子曰:“温故而(顺接)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温习
【故】学过的知识。
【知】得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以】凭借。
【为】做,成为。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而】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 与 的辩证关系。
学习
思考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节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乐】乐趣。
译文: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 ……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译文: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问题1:本章阐述了什么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问题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其效果。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顺承)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饭疏食】吃粗粮。饭,吃。
【曲肱】弯着胳膊。
【乐】乐趣。
【义】正当手段。
【于】介词,对,对于。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顺承)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三】几个。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问题: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缺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十章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川】河流。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舍】居住,停留。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呀。”
问题: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讲了什么内容?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节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节
子夏曰:“博学而(并列)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博】广泛。
【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仁德。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成语: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曲肱而枕、箪食瓢饮、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学生活动4:齐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及熟语,并区分哪些章节是讲学习方法?哪些章节是讲学习态度?哪些章节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堂总结
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开阔谦逊、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思考:《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布置作业
课下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篇课文。
2、结合《固学案》整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3、《论语十二章》中很多内容和学习有关,请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字数150字左右。提交到家校本。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