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2:57:26

文档简介

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
语文试卷
(100分,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6.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6分)( )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 “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 “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 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 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 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 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3分3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一文认为,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 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礼记·大学之道》一文中,“修其身”的前提是“ __________________ ”,“诚其意”的前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中,描写陈王宴会上的恣情欢乐的场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1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下面是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
①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③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那怎能行呢?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
④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⑤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我选择 (2分)句, 立意为: (6分)。用到的论据有
(2分)。宁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
语文试卷 答案
(100分,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
【答案】1.A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无中生有。原文是“‘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并未说“重德”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无中生有。原文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包括“‘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哪个是基础。
C.“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错误,原文介绍孟子和范仲淹的观点,是论述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进而论证“重德”的第二个内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错误,原文“《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可见引用《论语》的话的确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而“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忧民之忧”,而并非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曲解文意。原文“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可见终极目标是达到“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6.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6分)( )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答案】4.D 5.D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错误,原文为“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可知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并不能说明文化传播总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应该属于主题挪用,“风格挪用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B.“因此”错误,原文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可见选项因果倒置,且缺少前提“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
C.“只要……就……”逻辑错误。原句是“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是“只有……才……”。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根据材料二,文化挪用是“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是“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目的仅在于展现武汉的真实生活,并没有涉及日本文化。故不属于“文化挪用”。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 “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 “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 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 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 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 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 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答案】7. C 8. A 9. D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
“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需断开;且动词“召”需带宾语,“臣”应归于前句,由此排除AB。
“今臣无事”对应“无事必来”,“请”的意思是请允许我,后面需要带请求的事情“谒而往”,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是“告诉”,句意: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与“犀首谢陈轸”的“谢”意思不同。
B.《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通“背”,背叛。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二者意思相同。
C.“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是“隶属、归属”的意思,句意:(我的)名气隶属教坊里排在第一的部分。二者意思不同。
D.正确。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错,原文是“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可见,张仪并没有钦佩陈轸的才华。故选D。
【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是吃吃喝喝而没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3分3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一文认为,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 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礼记·大学之道》一文中,“修其身”的前提是“ __________________ ”,“诚其意”的前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中,描写陈王宴会上的恣情欢乐的场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 (2)先正其心 先致其知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6)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弘”“毅”“致”“洲”“渡”“散”;始、日、己、焉、昔、恣、谑。
四、写作(1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下面是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
①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③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那怎能行呢?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
④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⑤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写出立意。
【优秀范文】
岁寒松柏青,奋斗新征程
激流,奋楫者勇;山高,攀登者行;路险,先行者争。骅骝思千里,飞鸿阅九洲。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面对先辈的谆谆告诫,我辈当谨记并昂然前行;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辈当奋发并书写芳华。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先辈的告诫言犹在耳,是鼓舞,是激励,是跨越时空的警策,是我辈成长路上的指明灯。“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水不凋谢,永不变色。”人民的好书记,把一生献给兰考县老百姓的焦裕禄曾这样告诫我们,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面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我辈当奋发,以松柏之姿傲然挺立。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若你想征服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不汲汲于蝇头小利,不计较精致的利己主义。面对生活学习的困境,不退缩、不改色,昂然前行。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永续激励,世代发扬。面对先辈的告诫,青年一代的吾辈该如何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先辈的话语醒我辈之头脑,敢闯敢拼,为国奉献,我被更需自强。我们青年一代自当以我之奋斗,在实干苦干中激昂奋斗之志。涵养拼搏之情;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永葆“不畏艰难、奉献一切”的初心情怀。将精神洗礼化为前行动力,把灵魂触动变成实际行动,这样,定能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踔厉奋发,踵事增华。时光流转,鉴往知来。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以松柏常青的本色,以不畏困境的拼搏,书写芳华,砥砺人生。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辈更需深悟先辈的告诫,不为改青年本色,坚定青年理想,奋发有为。有航天团队将个人热情与国家未来相结合,刻苦钻研,终得“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时代梦想;无数年轻士兵驻守疆边,不畏蹭蹬,只为守候祖国安定。我辈定当敢闯敢拼,砥风砺雨不惧天地倾,团结向上,披荆斩棘不畏征程险,为国家发展、人类和平赋能。
风劲,鸢飞冲天;天高,隼翔霄汉;岁寒,松柏常青。迟明书声,夤夜青灯,青年吾辈当学习不倦奋楫前行。若吾辈谨记先辈之言,不畏蹭蹬,踏平坎坷,向广阔天地出发,追求大美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以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为背景,选取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为材料。审题要认真理解五句话讲的角度,并从中选取两句,找到所选两句的共同话题来立意。写作中必须引用所选两句,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不能只选一句,或杂糅好几句,或面面俱到。
第①句可做如下联想: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灵活变通等;
第②句可做如下联想:我们应把群主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民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问题,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热情地到群众中去,真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等;
第③句可做如下联想:务实工作的作风、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等;
第④句可做如下联想:保持本色,坚守本真,不忘初心,保持的应该是具有温度的要素,是向上的、正义的、美好的事物;
第⑤句可做如下联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敢闯、敢冒、敢试,有敢为天下的改革精神,敢为人先,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
当然,只要有合理联想,均可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固守初心,永不放弃。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固守初心,永不放弃;其次列举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44岁被迫创业,却成就“世界第一”,这与他坚守初心的思想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处变不惊;然后列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越挫越勇;再次列举屠呦呦的例子论证固守初心,创造奇迹;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许多中国人的初心,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立意】
1.若选①②,可写转变思想,注重实践。
2.若选①⑤,可写做事要敢做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3.若选③④,可写保持初心。
4.若选③⑤,可写对待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