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海数学精批——一本可精细批改的教辅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珠子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咱们校园的一角,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这么漂亮,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看亮亮、东东和芳芳已经行动起来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3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都想提,这样吧,你可以叫着好朋友一起到前面来,一个提问题,并找同学回答,其余同学当裁判,好朋友把算式写在卡片上。
学生可能提出:
(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3)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追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谈话:孩子们,像30+3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得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棵)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30棵花。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护绿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谈话:那26+3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等于29 。
谈话:为什么等于29呢?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研究研究好吗?
老师给你们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两个人先商量商量,一个人用小棒,一个人用计数器,然后算一算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谈话:你能用小棒或计数器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6根加3根?教师适时把9根单根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6根和3根都是单根的,都表示几个“一”,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3拨在个位上,不把它拨在十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谈话:我还有个问题,十位上这几个单个的珠子,它们表示——?学生回答。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9,20+9=29。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谈话:刚才小棒和计数器帮着我们把26+3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6+3=9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图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9(棵)
(5)试一试:
①24+3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小能手:42+3= 5+33= 54+2= 6+23= 31+8= 44+4=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谈话:26+3你们会算了,26+30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谈话: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2捆加3捆?教师适时把5捆整捆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它们都是整捆的,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次要把3拨在十位上,而不把它拨在个位上?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0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20+30=50,50+6=56。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谈话:刚才我们又把26+30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先算的这一步20+30=50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图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棵)
(5)试一试:
①32+20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大王:35+20= 40+23= 54+10= 60+27= 31+30= 22+70=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突出算理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
3.沟通联系,明确算法。
谈话: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26+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6+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谈话:观察这两道题,想一想,为什么26+3这个3要加在个位上(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6,框出6),而26+30的这个3要加在十位上呢(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2,框出2)?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强调:做这样的加法时要注意: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学具有效的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26+3和26+30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画画算算(先在画有计算器的图上画算珠,再计算33+4和33+40)
课后探究“芳芳、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设计意图】练习和教材情境串连成串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练习中注意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对比,有助于学生计算素养的提升。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