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3 19: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保持每年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采取的卑劣手段是(  )
A.向中国大量出口工业品
B.减少进口中国物资
C.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D.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有史学家说:“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近代最先“来和我们打麻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3.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下面为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表。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输华商品总值(英镑)
1837年 90多万
1843年 145.6万
1845年 239.4万
A.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
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D.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
5.“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劈劈啪啪,很是使人震惊。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地觉得很是光荣。”19世纪中期西方随军记者的这一描述反映了(  )
A.英国军队攻陷镇江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日本军队攻占旅顺
D.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6.据“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等关键信息确定的主题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民众的抵抗
7.《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8. 右图是台北故宫展出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正本,下列不属于该条约的条款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使中国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11.《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12.《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1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 清政府 B.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资产阶级 D. 汉族地主武装
15.《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16.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陷入分裂局面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7.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8.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礼物”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和民族屈辱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船鼓浪而来,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 投资总额 2 800万元 5.2亿元
——周一良《新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全权大臣奕劻、李鸿章电报》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趋势;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历史现状的根本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改革。我始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临的现代变革一直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面临着巨大压力下,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的。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材料二 “新器物”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引入中国阻力尚且如此强大,“新政府机构”的益处相对间接,遇到的阻力就更强烈。例如,当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现代化舰队由沿海地方督抚建成,管理却仍沿袭传统地方管理水师体制......并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增强朝廷权力,都如此艰难,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艰难,可以想见。
(1)结合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相关内容,举两例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2)学习“新器物”和“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积极作用分别是什么?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2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 “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
1-5DAACB 6-10 CCAAD 11-15DDDBC 16-20DABCD
(1)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趋势: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与投资总额快速增长;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或《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也可在华开厂)。
趋势: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原因: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
2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开始维新变法。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由于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向西方学习阻力重重,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步履维艰。
23、(1)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
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2)戊戌变法;改变官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或中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思相近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