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一.语言表达(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堆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衷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C.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涉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下面是某网络主播的一则口头气象播报,用语随性、亲切。请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将其改写为温州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稿。要求: 不改变原文意思,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在线的亲们,上午你们还在叫热,要脱掉棉衣,这会儿你可得赶紧把衣服穿回来了。因为上午的那股暖流已经走了,下午冷空气就要来接班了,而且当班时间还不短呢。小伙子们,下午你们可以耍酷了,如果你们朝着西北方向走,那6﹣7级的大风一定会把你们的衣服和头发吹得与众不同,劲炫酷帅! 姑娘们,明天上午大家可以把美丽的花伞、雨衣拿出来争奇斗艳,因为雨会时不时地来和大家亲密接触。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电子时代的阅读
许知远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的结论无疑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与民众的生活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力。古腾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古腾堡印刷术印刷出的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训诫的专一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加速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从中找到各种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们。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那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 麦克卢汉则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经典名著吗?
(节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删改)
(1)印刷品的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媒体研究专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内容,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
新华网郑州2004年2月10日电(记者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秦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 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
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车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
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
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根据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共1小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 ,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2)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 ,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庭院环境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六.作文(共2小题)
8.微写作。
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史铁生、沈从文、鲁迅、《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请为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要求:内容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方法,语言简明准确,200字左右。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眼下,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家长们说,操场上的沙子、砖头、茅草,也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常常在这里堆沙堡、建草屋。
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堆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衷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
B.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
C.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
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涉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解答】(1)第一处,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根源,此处是说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根子所以“罪魁祸首”更符合语境。第二处,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此处是说网络具有有空子就钻的癖性,所以“无孔不入”符合语境。第三处,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此处是形容文学名著,以及前文“‘高处不胜寒’的姿态”,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孤芳自赏”。所以选用成语“孤芳自赏”。第四处,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是说网络写手适应时机而产生。
(2)本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BD两项。C.后半句“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语序不当,可改为“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3)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根据前文,本句的主语是文学,排除C项。根据语境此处的“指尖玩意”是指“网络文络文学”是平民化的,是属于“平民大众的”,排除A项。根据前文先说“文学经典名著”,后说“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指网络文学)”,以及后文先说“职作家”,再说“网络写手”,根据前后文照应,此处应先说文学大师,再说平民大众。排除D项。故选B。
答案:
(1)C
(2)A
(3)B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下面是某网络主播的一则口头气象播报,用语随性、亲切。请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将其改写为温州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稿。要求: 不改变原文意思,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在线的亲们,上午你们还在叫热,要脱掉棉衣,这会儿你可得赶紧把衣服穿回来了。因为上午的那股暖流已经走了,下午冷空气就要来接班了,而且当班时间还不短呢。小伙子们,下午你们可以耍酷了,如果你们朝着西北方向走,那6﹣7级的大风一定会把你们的衣服和头发吹得与众不同,劲炫酷帅! 姑娘们,明天上午大家可以把美丽的花伞、雨衣拿出来争奇斗艳,因为雨会时不时地来和大家亲密接触。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明确命题人的基本意图,这道题目要求学生将一则口头气象播报,用语随性、亲切.请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将其改写为温州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稿,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主要要素,如:冷空气(降温)、风力、降雨,三要素齐备;提示人们的要素:防寒、防风、防雨,同时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正规气象播报稿规范、平实特点.
答案:
示例:预计今天下午有冷空气来袭,气温将急剧下降,且有6﹣7级大风;明天上午会有降雨过程.请广大市民注意出行保暖与防风防雨.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电子时代的阅读
许知远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的结论无疑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与民众的生活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力。古腾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古腾堡印刷术印刷出的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训诫的专一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加速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从中找到各种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们。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那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 麦克卢汉则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经典名著吗?
(节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删改)
(1)印刷品的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媒体研究专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内容,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
新华网郑州2004年2月10日电(记者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秦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解答】(1)首先要筛选出关键信息,如第①段中的“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第④段中的“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互联网上的阅读……它融入了参与性”“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然后根据以上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加点的“这种传统”位于第④段首句,“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联系前文内容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③段,“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然后从中筛选相关信息作答即可。
(3)根据题干中“加拿大科学家和媒体研究专家的例子”可确定,答题区间为原文第①段,“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从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内容作答即可。
(4)本题既要结合材料信息,也要联系文本内容。从文本中可知,电子媒体影响儿童的思考机制和语言表达,所给材料中也说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由此可知,二者所述内容的主体是一致的,故作答时可直接借用文本中的观点。
答案:
(1)①印刷品的文字:适合思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解构它。②电视:是口语化的,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③互联网上的阅读:参与性,口语文化,使人无知。
(2)①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②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3)说明了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以及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4)①许多孩子整日留在电视机前,很少去翻阅书籍,视听等电子媒体抑制了孩子们的思考机制;②电视使人肤浅,使人变成了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③过多地留恋于网络快餐文化,使孩子失去了发展的源泉。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 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
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车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
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
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根据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
【解答】(1)定义与概念题.选项A原文“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但还没有到“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时间范围混淆;选项B 原文“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选项“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偷换了文中的概念“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为“自下而上”;选项C对应的原文“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是“印刷革命”,选项是“大数据时代”,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要点与概括题.C选项“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3)材料与观点题.此题抓住文中的句子“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1)D
(2)C
(3)改变旧有的知识生产观念及方式;变革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提升信息主宰能力.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解答】(1)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故答案为C。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透,芭蕉又绿了,春天过去夏又到了。从手法上来看,时光流逝本是不可见的,这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光以人的情感,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变红和芭蕉变绿这两种植物的颜色的变化,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飞逝,表达出诗人的感慨。
答案:
(1)C
(2)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词题“舟过吴江”表明,他当时正乘船经过濒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揭出了“春愁”这个主题,并点出了时序。“一片”,形容他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又从急需宽解表现了他愁绪之浓。唐韦庄《置酒不得》诗:“满面春愁消不得”,不就是由于无酒浇愁以至春愁难消。那么,词人的愁绪究竟在什么样的景况下产生的?产生了哪些愁绪?往下的描写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上片以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三句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表现了他思归的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是旅途穿的衣服。“洗客袍”意味着至少暂时结束了客游的劳顿生活;调笙,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燃起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不用说,这三件事都是他的闺中人作的。这意味着他有美眷的陪伴,可以享受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温暖。“银字”和“心字”这两个装饰性的用语,又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倦游思归,是他的“春愁”的第一层含意。与此相关联,还有第二层含意,那就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后者表现在结尾三句。句中舍弃了陈旧的套语,采用了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特别是,作者还创造性地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更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李煜虽曾用“樱桃落尽春归去”揭示春去夏来的时令变化,而蒋捷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当然,这里作者并不光是在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这第二层春愁,实际上是第一层春愁的深化。这种“转眼间又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他对久客的叹息,包含了他思归的急迫心情,也包含着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
【点评】炼句题的答题步骤: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四.默写(共1小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 善始者实繁 , 克终者盖寡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2)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 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衰草凝绿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庭院环境的句子是:“ 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 。”
【解答】故答案为:
(1)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重点字:繁)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
(3)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重点字:荒 )
【点评】《归去来兮辞》名句积累: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什么叫文化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 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解答】本段文字在阐述通过读书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解答此题,要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明白其语境。①处应填的是个问句,其下文讲“文化就是”,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句“什么叫文化”。 ②处应填的也是个问句,其上文讲的是“素质”,下文讲的是“得”之处。因此此处应紧承上文填入“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之类的问句。根据第道横线的上文,可知此处应填入“好素质的得之处”,结合文段开头,③处不难知道这里应填入“读书”之类的语句。
故答案为:
①什么叫文化;
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点评】语句补写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标点符号,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注意:1、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2、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句子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六.作文(共2小题)
8.微写作。
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史铁生、沈从文、鲁迅、《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请为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要求:内容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方法,语言简明准确,200字左右。
【解答】
征召启事
记得月光下的少年闰土吗?记得看社戏的小伙伴阿发双喜吗?记得那个惹人发笑又让人心酸的孔乙己吗?对,创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就是鲁迅。其实,鲁迅不只有欢乐,更懂得苦难。他以笔为刀作《呐喊》,荷戟寻路独《彷徨》。本组拟将鲁迅小说作为研究重点,感受其艺术魅力、思想光华与精神力量。诚邀热爱小说并对鲁迅有所了解的同学加盟。
加盟者请于本月5日前,将自荐信投入图书馆大厅里的“鲁迅研究组”信箱。
鲁迅研究组
2021年6月6日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
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眼下,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家长们说,操场上的沙子、砖头、茅草,也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常常在这里堆沙堡、建草屋。
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答】
请让孩子喘喘气吧
武汉的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送自己的孩子到乡下学习生活.这无疑是沙漠中出现的一株幼苗,使人不得不萌发出好奇之心.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却都能见到一块很大的牌子挂在天花板上,上面写着“教学书”,随即,引入眼帘的便是“高考宝典”.是啊,面对中国这重中之重的高考,能不把学习放在首位吧?打开电视,看到疲惫的家长们在各大名校门口排上几天几夜,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此就读.这司空见惯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武汉那7对家长的行为难免会让我看到棱角的竖起,巅峰的耸立.
这7对家长既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到农村去,必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选择到农村去,一方面可以陪伴着孩子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让孩子劳逸结合,免得成为一个“书呆子”.细细一想,这才是爱孩子的所为.曾有专家称:现代的孩子,一方面扎在了父母的手下,一方面则淹在了老师的嘴里.诚然,我们都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都能明白老师面对提高升学率的压力,但随即,名和利的搅动,会使本来单纯的选拔性考试变成机械化的应付式考试.然后层层加压,一点点地挤压着孩子们的自由空间.
请停下你我急促的脚步,看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家长们丝毫不敢怠懈!为学位、为成绩鞍前马后,心思费尽.而学生,虽不至于“头悬梁,锥刺股”,但也是战战兢兢,为成绩挑灯苦读.童年的快乐被一点点的挤压,取而代之的是浩瀚的题海,是怎么攀登也没有止境的书山.但是,我们只是孩子,我们有自己的担当,但也需要属于我们的快乐童年,属于我们的多彩世界.我们不想成为那压迫下的应试机器,而应该是活泼、人格健全的孩子.何必要强迫孩子们活在那个属于成人思想的空间里?何必要求孩子们用他们童年的光阴去预料未来呢?成才不是只有一条路径,只有一种选择,回想一下现代很多名人,也不见得个个是出自名门名校,可是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屠列涅夫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孩子们已经累了,看看他们﹣﹣已经汗流浃背了,还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只为满足你们的要求.倘若你们真的爱他们,请让他们喘喘气吧!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