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拿破仑墓前的演说
福 煦
只要想一想,1796年,拿破仑年仅27岁已经崭露头角,就不难知道他非凡的天赋。他把自己的天才不断地用于一生的丰功伟业之中。
由于这种天才,他在人类斗争史上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高举战无不胜的鹫旗从阿尔卑斯山进军到埃及的金字塔,从塔古斯河之滨到莫斯科河两岸。在飞舞的军旗下,他建立的赫赫战功超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大将和凯撒大帝。这样,他以惊人的天才、不甘守成和好大喜功的本性成为胜过一切其他人的最伟大的领袖人物。这种本性,有利于战争,但对维持和平的均势却很危险。
他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这也把他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国的命运。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以惨痛的牺牲为代价得到一系列的胜利,换来本民族的繁荣,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辉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列出阵容强大、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义师,推翻武力统治,重新赢得独立,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不管这支武力有多大。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他想以当时财枯力竭的法国使整个欧洲屈膝,岂知当时欧洲已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很快就全面武装起来。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但是,比指挥军队克敌制胜更重要的是,按照祖国的需要为祖国服务,使正义在一切地方受到尊重。
的确,在处理人的问题上,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为尊重个人而制造的社会道德、法律,歪曲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
陛下,请安息吧。你英灵未泯,你的精神仍然在为法兰西服务。每次国家危险的时刻,我们的鹫旗依然迎风招展。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你建造的凯旋门下胜利归来,那是因为奥斯特里兹的宝剑为他们指引了方向,教导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带领军队取得胜利。你深刻的教诲,你坚毅的努力,永远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榜样。我们研究你的言行,战争的技艺便日益发展。只有恭敬地、认真地学习你不朽的光辉思想,我们的后世予孙才能成功地掌握作战的知识和统率的策略,以完成保卫我们祖国的神圣事业。
注:拿破仑(1769﹣182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福煦(1852﹣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元帅。这篇演说发表于1921年5月。
(1)对“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拿破仑认为   (不超过15字)
(2)“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这样的企图”可以概括为四点(每点不得超过15字):
①   
②   
③   
④   
(3)“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的事”是指什么事?(不超过12字)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拿破仑一方面表现了惊人的天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致命弱点,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地评价拿破仑的观点。
B.为祖国服务,尊重正义,争取和平,是比取得军事胜利更重要的对祖国的责任。
C.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不顾社会道德法律,不尊重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就必然失败。
D.拿破仑是到他那时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E.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
F.拿破仑的军事学说是法兰西宝贵的遗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悼念乔治 桑
[法]雨 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 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 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乔治 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 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 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后人会将嘲骂看做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
像乔治 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 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乔治 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人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
(1)“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从全文看,这句话中逝去的“东西”指什么?“别的东西”又指什么?
(2)“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的含意。
(3)作者认为乔治 桑给法国带来了荣耀,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列举乔治 桑给法国带来的荣耀。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段话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用一句简明的话加以概括。
②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B.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C.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泣孤舟之嫠妇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的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   
②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   
三.默写(共1小题)
4.默写。
(1)李斯《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   ,   。
(2)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   ,   。
(3)启示我们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培养豁达的胸怀:   ,   。
(4)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   。
(5)指出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   。”
四.选择题(共5小题)
5.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1)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________艺术以至宗教________,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3)协会的这位创始人________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________可以自豪。
A.观点/观念   特别   虽然/仍
B.观点/观念   甚至   即使/也
C.观念/观点   甚至   虽然/仍
D.观念/观点   特别   即使/也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粉墨登场踱到前台,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________;该说的,________;该演的,________.不知过了多久,满心疲惫回到后台,有知饥知渴的朋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比前台什么样的满堂彩都要受用!
①淋漓尽致 ②五音不乱
③字正腔圆 ④等一个时辰
⑤接一声辛苦 ⑥递一杯温茶
A.③①②⑤④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②①③⑥⑤④ D.②③①④⑥⑤
7.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为促进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塑造广州市民的良好形象,市政府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时间在本月之内进行。
C.曾经的冠军球队居然屡遭败绩,直到科比连续四场砍下40+的疯狂得分,开赛以来一直在被伤病困扰下的湖人队才逐渐找到了往日总冠军的感觉。
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8.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②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③汝其善抚之
④吾疑其女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 静女》)
C.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
D.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 ,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 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 ”“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  )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 ”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同而不和 并驾齐驱
B.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和而不同 并驾齐驱
C.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并行不悖
D.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同而不和 并行不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B.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D.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B.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C.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D.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
六.作文(共2小题)
11.微写作。
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对逝者的生平事迹做精要的概括,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为金庸先生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内容符合事实,不夸大,不粉饰;语言有感染力;100字左右。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了解人类文明,不知道如何走进人类文明。有的说:“人类文明只是一个概念,显得虚无缥缈。”有的说:“我国的文明历史悠久,我咋理解?”也有的说:“讲人类文明会不会贬低中华文明?”此外,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对人类文明不置可否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文明,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拿破仑墓前的演说
福 煦
只要想一想,1796年,拿破仑年仅27岁已经崭露头角,就不难知道他非凡的天赋。他把自己的天才不断地用于一生的丰功伟业之中。
由于这种天才,他在人类斗争史上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高举战无不胜的鹫旗从阿尔卑斯山进军到埃及的金字塔,从塔古斯河之滨到莫斯科河两岸。在飞舞的军旗下,他建立的赫赫战功超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大将和凯撒大帝。这样,他以惊人的天才、不甘守成和好大喜功的本性成为胜过一切其他人的最伟大的领袖人物。这种本性,有利于战争,但对维持和平的均势却很危险。
他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这也把他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国的命运。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以惨痛的牺牲为代价得到一系列的胜利,换来本民族的繁荣,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辉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列出阵容强大、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义师,推翻武力统治,重新赢得独立,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不管这支武力有多大。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他想以当时财枯力竭的法国使整个欧洲屈膝,岂知当时欧洲已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很快就全面武装起来。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但是,比指挥军队克敌制胜更重要的是,按照祖国的需要为祖国服务,使正义在一切地方受到尊重。
的确,在处理人的问题上,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为尊重个人而制造的社会道德、法律,歪曲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
陛下,请安息吧。你英灵未泯,你的精神仍然在为法兰西服务。每次国家危险的时刻,我们的鹫旗依然迎风招展。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你建造的凯旋门下胜利归来,那是因为奥斯特里兹的宝剑为他们指引了方向,教导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带领军队取得胜利。你深刻的教诲,你坚毅的努力,永远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榜样。我们研究你的言行,战争的技艺便日益发展。只有恭敬地、认真地学习你不朽的光辉思想,我们的后世予孙才能成功地掌握作战的知识和统率的策略,以完成保卫我们祖国的神圣事业。
注:拿破仑(1769﹣182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福煦(1852﹣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元帅。这篇演说发表于1921年5月。
(1)对“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拿破仑认为 他个人的荣耀就是国家的荣耀 (不超过15字)
(2)“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这样的企图”可以概括为四点(每点不得超过15字):
① 个人力量能战胜一切 
② 用战争手段来获取民族生存 
③ 被征服者不可能武装反抗取得独立 
④ 武力胜过道德和公理 
(3)“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的事”是指什么事?(不超过12字)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E 
A.拿破仑一方面表现了惊人的天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致命弱点,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地评价拿破仑的观点。
B.为祖国服务,尊重正义,争取和平,是比取得军事胜利更重要的对祖国的责任。
C.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不顾社会道德法律,不尊重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就必然失败。
D.拿破仑是到他那时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E.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
F.拿破仑的军事学说是法兰西宝贵的遗产。
【解答】(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国家的荣耀和个人的荣耀是一体的,同样的;而从作者对他的描述中可看出,他是以“一个人”的意志来统治全国,并将国家的生存完全建立在个人战功上,因而并非他视国家的荣耀为自己的荣耀,而是把个人荣耀当做国家荣耀;
(2)从前文“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以惨痛的牺牲为代价得到一系列的胜利,换来本民族的繁荣,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辉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列出阵容强大、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义师,推翻武力统治,重新赢得独立,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不管这支武力有多大”分条概括,即想用个人武力获得胜利;想用战争的荣耀使民族获得生存;认为被征服者不会反抗;认为武力胜过道德公理;
(3)这一段第二句话“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国的命运”,换言之,以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就是他想做的不可能的事;
(4)A.“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致命弱点,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地评价拿破仑的观点”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在处理人的问题上,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为尊重个人而制造的社会道德、法律,歪曲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可见作者认为他的错误是无可厚非的,原文也并非“唯物主义的正确地评价”;
E.“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说“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辉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可见作者认为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的理想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而不仅仅是因为法国财力枯竭;
答案:
(1)他个人的荣耀就是国家的荣耀。
(2)①个人力量能战胜一切(或“迷信他个人的力量”)。
②用战争手段来获取民族生存。
③被征服者不可能武装反抗取得独立。
④武力胜过道德和公理。
(3)用战争手段解决一切问题(或“依靠武力解决一切问题”)。
(4)AE。
【点评】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分),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悼念乔治 桑
[法]雨 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 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 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乔治 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 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 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后人会将嘲骂看做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
像乔治 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 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乔治 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人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
(1)“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从全文看,这句话中逝去的“东西”指什么?“别的东西”又指什么?
(2)“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的含意。
(3)作者认为乔治 桑给法国带来了荣耀,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列举乔治 桑给法国带来的荣耀。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段话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用一句简明的话加以概括。
②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1)本文是悼念乔治 桑的,重在表现“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由文中“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可以知道,逝去的“东西”指人的生命,“别的东西”指人的思想。
(2)根据“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可知“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指杰出人物离开我们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包括真理和正义。
(3)“她写出了杰作”“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得出:她创作出了杰作,表现了善良。
“像乔治 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得出:她是为公众谋福利的杰出人物。
“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乔治 桑就是这种证明”“乔治 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得出:她展露了法国女性的天才,并赢得了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
“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她是一种思想,是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出:她是一种思想,是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①根据句中“憎恨”“嫉恨”“侮辱”“反对”“嘲骂”“抨击”等词语可知,对于乔治 桑老说,伴随赞美而来的还有嫉恨、侮辱和嘲笑。
②这句话是议论了乔治 桑遭受到的非议,将人物受到的赞美与质疑简明地阐述出来,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议论得深刻且富有哲理。根据前文内容“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可知,作者对乔治 桑给予了肯定与赞美,说明嫉恨、侮辱、憎恨这些情绪不会伤害到乔治 桑的荣誉。
答案:
(1)逝去的“东西”指生命;“别的东西”指思想。
(2)杰出人物离开我们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包括真理和正义。
(3)①她创作出了杰作,表现了善良;②她是为公众谋福利的杰出人物;③她是一个强大有力而又温柔可爱的完美女性;④她展露了法国女性的天才,并赢得了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⑤她是一种思想,是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①伴随着赞美而来的往往还有嫉恨、侮辱与嘲笑。
②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且议论深刻而富有哲理。这样写,进一步强化了对乔治 桑的肯定和赞扬,表明嫉恨与侮辱无损于乔治 桑的荣耀。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B.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C.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D.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泣孤舟之嫠妇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C.作者有感于当时的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 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之人的羞耻啊! 
②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用它来作为对国人中阅读这本书的人的勉励。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句意不完整,“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做什么没有表述,不能断句,排除AC;“此重大之责任”为“完成”的宾语,“责任”后应断句,排除B,选D项。这段话翻译为: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
(2)题干“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A.“鉴”,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B.“光”,动词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
C.“族”,名词使动用法,使……灭族;
D.“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3)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有误,这里没有运用排比手法;
B.分析有误。文中运用司马迁没有为五百壮士立传的典故,意在表现有必要宣传黄花岗烈士的事迹;
C.“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分析有误。是作者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
D.正确。
(4)①“继述”,继承;“徒”,只,只能;“感慨于其遗事”,状语后置句,应是“于其遗事感慨”;“诚”,实在是。句子翻译为: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之人的羞耻啊!
②“为”,写;“斯序”,这篇序文;“以为”,“以之为”,用它来作为;“勖”,勉励。句子翻译为: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用它来作为对国人中阅读这本书的人的勉励。
答案:(1)D
(2)A
(3)D
(4)①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之人的羞耻啊!
②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用它来作为对国人中阅读这本书的人的勉励。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付于一把大火,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因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中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大革命就因此成功。(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所纪念。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到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又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五百个壮士一个个立传,更是可痛心的了!
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个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敌人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而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实现。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之人的羞耻啊!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用它来作为对国人中阅读这本书的人的勉励。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默写(共1小题)
4.默写。
(1)李斯《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 , 窃以为过矣 。
(2)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 民以殷盛 , 国以富强 。
(3)启示我们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培养豁达的胸怀: 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 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
(4)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王者不却众庶 , 故能明其德 。
(5)指出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 鬼神降福 。”
【解答】故答案为:
(1)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重点字:窃)
(2)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重点字:殷)
(3)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重点字:太)
或: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重点字:择)
(4)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重点字:庶)
(5)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重点字:福)
【点评】《谏逐客书》重点句: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四.选择题(共5小题)
5.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1)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________艺术以至宗教________,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3)协会的这位创始人________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________可以自豪。
A.观点/观念   特别   虽然/仍
B.观点/观念   甚至   即使/也
C.观念/观点   甚至   虽然/仍
D.观念/观点   特别   即使/也
【解答】观念: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觉悟,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观念”比“观点”范围大,“观点”比较具体,故先观点后观念。
特别:不一般;与众不同,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特别”表强调指出,“甚至”表示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故甚至。
“虽然/仍”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故即使/也。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前后语境和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大小,关联词之间的关系.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粉墨登场踱到前台,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________;该说的,________;该演的,________.不知过了多久,满心疲惫回到后台,有知饥知渴的朋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比前台什么样的满堂彩都要受用!
①淋漓尽致 ②五音不乱
③字正腔圆 ④等一个时辰
⑤接一声辛苦 ⑥递一杯温茶
A.③①②⑤④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②①③⑥⑤④ D.②③①④⑥⑤
【解答】文段主要阐明:人生是一台戏,有知饥知渴的朋友在,比前台什么样的满堂彩都要受用。
“唱”与“音”、“说”与“字”、“演”与“淋漓”相搭配;前面有“不知过了多久”,所以先接“等一个时辰”;有“知饥知渴”,接“递一杯温茶”;先有“递”才有“接”;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评】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7.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为促进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塑造广州市民的良好形象,市政府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时间在本月之内进行。
C.曾经的冠军球队居然屡遭败绩,直到科比连续四场砍下40+的疯狂得分,开赛以来一直在被伤病困扰下的湖人队才逐渐找到了往日总冠军的感觉。
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解答】A.正确。
B.搭配不当,“时间”和“进行”不搭配,删去“时间”。
C.句式杂糅,“被……困扰的”与“在困扰下的”杂糅,删去“在……下”。
D.不合逻辑,否定不当,“避免”和“不再”相互冲突,删去“不再”。
故选:A。
【点评】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子中。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8.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②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③汝其善抚之
④吾疑其女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答】①介词,把;②介词,凭着;③语气词,表期望,“可要”;④代词,代腹中孩子。
故选:B。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 静女》)
C.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
D.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为后置状语,译文:曾经向穆、曹二个琵琶师学弹琵琶;
A.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状语后置句,“俟我于城隅”应是“于城隅俟我”。译文:女孩含羞不语多么秀丽,她在城脚边等我相见;
C.省略句,省略代词“汝”“之”,应为“望(汝)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译文: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故选:B。
【点评】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 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词,不译。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 ,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 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 ”“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  )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 ”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同而不和 并驾齐驱
B.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和而不同 并驾齐驱
C.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并行不悖
D.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同而不和 并行不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B.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D.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B.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C.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D.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
【解答】(1)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根据后文“甚至蓄意抹杀”,从词义的轻重角度推知,空一应选“不屑一顾”。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根据“的胸襟兼容并蓄”可知空二应选“海纳百川”。同而不和: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和而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由“协和万邦”可知空三应选“和而不同”。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由“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可知空四应选“并行不悖”。
所以答案为C。
(2)根据上文内容,特别是“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句是否定“对立”的,“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的语意和文意相悖,所以排除B、C项;另外,从下文“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看,对“多样性统一”应是肯定的,再排除D项。
(3)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关系的连词,前后的内容应换语序,排除AB.D.搭配不当,“提出”和“启示”搭配不当,“提出”应改成“提供”。
所以答案为C。
答案:
(1)C
(2)A
(3)C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六.作文(共2小题)
11.微写作。
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对逝者的生平事迹做精要的概括,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为金庸先生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内容符合事实,不夸大,不粉饰;语言有感染力;100字左右。
【解答】先生其文,侠肝义胆,光明涤荡;先生之人,儒雅敦厚,赤子之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一人江湖,江湖一人。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湖路远,侠义长存!
【点评】“应用类”微写作。要求考生们熟悉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能够拟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请柬、书信、短信、通讯、消息、广告、通知、摘要、聘书、海报、解说词、申请书、讲话稿、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了解人类文明,不知道如何走进人类文明。有的说:“人类文明只是一个概念,显得虚无缥缈。”有的说:“我国的文明历史悠久,我咋理解?”也有的说:“讲人类文明会不会贬低中华文明?”此外,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对人类文明不置可否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文明,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礼礼其理,礼礼其美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礼礼其理,礼礼其美”,“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进退有仪,举止得体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更是中华民族的标签。可是当下竟有人认为注重礼节让人畏手畏脚,过于封建,过于形式。这让我们不禁发问:“难道传承多年的中国礼文化真的落后于时代了吗?”
人与人交往,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乃至一个拥抱,小小礼节多么温情,多么和谐。“进退有仪”是人际交往的必需,我们可以不必像古时那样“三叩九拜”,可以简化礼节,但绝不能省掉相应礼节。中国礼文化博大精深,大小礼节各有其理。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是细微处注意礼节的人,越受人欢迎,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往往在细小的礼节中彰显。
曾国藩曾说过:“人不可俗,但不可不随俗。”礼节就是世俗的外化,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是行万里路的通行证。冯仑常讲起拜访李嘉诚的经历。70多岁的李嘉诚站着跟他们握手,主动发名片,结束之后他也没有先走,而是逐一跟大家握手道别,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甚至墙角的服务员,他也专门跑过去握手致谢。守礼,也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一个人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礼节约束,不随礼而随性,他在社会上必然处处碰壁。所谓行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的个性”的论调实在荒唐。校园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我们必须端端正正地站着,向五星红旗庄严地行注目礼,这是爱国的表现,能以“束缚手脚,不得自由”为借口拒行注目礼吗?别人在台上演讲时,认认真真地听表示了我们的修养,如果因为“束缚手脚不得自由”,就左顾右盼,则十分不恰当……不注意礼节的结果就是处处不受欢迎。很多礼节,由来已久,约定俗成,入礼随俗,礼毕事成。礼礼其美,这也是中国礼文化的魅力。
礼节的本质是什么?是情意的表达,是情感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如若行礼,就一定要礼到心到。没有情意的礼节,自己不舒服,别人也难以感受到诚意。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地铁车厢内行人如织,却举止冷漠;公交车上面对妇孺,却视之不见,争抢车座;马路上撞见倒地的老人,却绕道而行……身在礼仪之邦,面对中国礼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失,难道不值得每一个人深刻反思吗?明礼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中国礼文化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懂礼、行礼、守礼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明礼修身,以礼待人。校园遇师长,以礼相见;家中有来宾,以礼相迎;陌生人初相逢,以礼相敬……
礼礼其理,礼礼其美!要想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那就从文明有礼开始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