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风乎舞雩,咏而归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⑦/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然唱着秦宫小曲,在西凤酒香中吼几声秦腔,依然把对生活的追求融在民间艺术中。
①曾经叱咤风云的秦穆公,如今一抔黄土掩住了风流与豪气
②而万里山河又毁于二世之手
③唯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到永恒
④今天我们依然在这华夏故土挥汗如雨,依然同命运抗争
⑤成为被人遗忘于城郊的土丘⑥他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会统一六国。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②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0多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着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 金小燕 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 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B.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C.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D.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C.“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猛,数立战功。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单骑退敌。
B.元行钦忠心为君,宠绝诸将。庄宗曾因感激元行钦,哭着说要与元钦共享富贵;赵在礼在邺城谋反,行钦攻邺无功,也并未受到斥责。
C.元行钦眼光敏锐,见微知著。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后率军屯驻卫州,把其谋反消息上奏皇帝。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情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起誓,以死报主;唐庄宗死后,他却出逃偷生,最终被抓住而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②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①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
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
注 ①开元十三年(725)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子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③汉代刘余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 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记 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⑥《礼记 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孔子的出生地邹邑,感叹孔子的后人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能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D.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小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齐宣王描绘的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①   
②   
③   
七.作文(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陈寿《三国志 夏侯玄传》:“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我们的相遇和交流意义重大,它会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人生也因交流而灿烂。在成长的过程中,交流能缩短距离,交流能化解矛盾,交流能共同发展。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风乎舞雩,咏而归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解答】A.都解释为“副词,本来”;
B.介词,拿、用/连词,表修饰;
C.介词,对/介词,在;
D.连词,修饰/连词,表并列。
故选:A。
【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2.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⑦/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答】①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译: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译:常常用身体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来掩护沛公;
③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④使动用法,使…活,救活,译: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
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交情,译: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个随从跟着来见项王;
⑦名词活用动词,使眼色,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故选:A。
【点评】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然唱着秦宫小曲,在西凤酒香中吼几声秦腔,依然把对生活的追求融在民间艺术中。
①曾经叱咤风云的秦穆公,如今一抔黄土掩住了风流与豪气
②而万里山河又毁于二世之手
③唯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到永恒
④今天我们依然在这华夏故土挥汗如雨,依然同命运抗争
⑤成为被人遗忘于城郊的土丘⑥他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会统一六国。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②④
【解答】本段重点是说“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根据横线前面“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可知后面承接③,接下来举秦穆公的例子,也就是后面承接①,由①中的“一杯黄土”可知后面承接⑤,接下来⑥②讲秦穆公以后的情形,④是说我们,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
故选:B。
【点评】掌握句子排序的方法
1、明确中心话题:浏览各句,看各围绕一个怎样的意思说的。
2、理清句子思路:语言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排序题更是如此。这样我们可以确定这段话的大致层次: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组合句子“单元”: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或叫“句组”),化零为整。
4、整合句子“单元”: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初步完成排序。
5、连读语感检验: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0多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解答】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着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 金小燕 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C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答】(1)A.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B.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故选D。
(2)B.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3)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从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A.强调要拥有真理,排除。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排除。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排除。故选C。
(4)材料二第一二段首先辨明“述”的含义与“孝”有关,接着第三段通过孔子的言行论述孔子践行“孝”的对象是“天”,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孔子的“孝”的深刻含义。第六七段把孔子与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进行类比,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孔子的孝道理论。文中多处引用孔子的语言、《中庸》《论语》的记载,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以及类比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述。
(5)“述而不作”是指“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是材料三中“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些都让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又可见这种信条造成的弊端,即“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步骤: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 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B.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C.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D.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C.“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元行钦作战勇猛,数立战功。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单骑退敌。
B.元行钦忠心为君,宠绝诸将。庄宗曾因感激元行钦,哭着说要与元钦共享富贵;赵在礼在邺城谋反,行钦攻邺无功,也并未受到斥责。
C.元行钦眼光敏锐,见微知著。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后率军屯驻卫州,把其谋反消息上奏皇帝。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情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起誓,以死报主;唐庄宗死后,他却出逃偷生,最终被抓住而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②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解答】(1)“以为”是“以之为”,即任命为,“都行营招抚使”是任命的官职,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
“追悔何及”的主语是前文的“将士”,指后悔怎么来得及;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整句译为: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让他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上城楼对行钦道:“将士们长期离开家乡父母,没有领取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故选:A;
(2)D.“太上皇”与“先皇帝”不同,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3)C.错误;“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不正确,原文是“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意思是“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可见“预见”之说纯属臆断;
(4)①小人:身份卑贱的人;抚养:爱护体恤;虽:即使;塞责:推脱责任;
整句译为: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位达到将相。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②方:在,当;去就:离开还是留下;以反闻:把谋反的消息上报皇帝;嘉:嘉奖;
整句译为: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离去还是留下,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皇帝,至于断发自誓,他的忠诚节义实在值得嘉奖。
答案:
(1)A;
(2)D;
(3)C;
(4)①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位达到将相。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②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离去还是留下,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皇帝,至于断发自誓,他的忠诚节义实在值得嘉奖。
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元行钦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元行钦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李存勖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他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下一人首级,包围的梁兵分散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让他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上城楼对行钦道:“将士们长期离开家乡父母,没有领取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认为你们是国家的有功之人,一定会宽容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率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在城西驻军,而元行钦则在城南驻军。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把李嗣源已经谋反的消息上奏皇帝。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是李嗣源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又想派李从璟去面见并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说:“你们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危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忠诚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被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的志愿,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①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
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
注 ①开元十三年(725)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子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③汉代刘余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 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记 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⑥《礼记 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孔子的出生地邹邑,感叹孔子的后人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能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D.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答】(1)A.“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错。“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并没有质疑。
(2)解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应联系其帝王的身份与尾联所用的典故加以理解。诗歌的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意思是: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欣慰之情。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
答案:
(1)A
(2)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其孰能宗予”的“孰”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译文: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赏析: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 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 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 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点评】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默写(共1小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大行不顾细谨 , 大礼不辞小让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齐宣王描绘的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解答】故答案为: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重点字:毋)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重点字:谨)
(3)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重点字:黎)
【点评】《论语》理解性默写填空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① 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② 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③ 是一种补充 
【解答】段意:儒家幸福观的主要体现。
①处,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应是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②处,是结合颜回生活的清苦与精神的快乐的提炼,应是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③处,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应是一种补充。
故答案为: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③是一种补充
【点评】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七.作文(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陈寿《三国志 夏侯玄传》:“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我们的相遇和交流意义重大,它会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人生也因交流而灿烂。在成长的过程中,交流能缩短距离,交流能化解矛盾,交流能共同发展。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老师们,同学们: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浩瀚的大西洋一路向东,有高贵典雅的英伦贵妇,有浪漫多情的法国少女,有神秘遥远的埃及女郎,也有含蓄婉约,风情万种的东方女子。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引领着本民族的美,也获得了世界的瞩目。花团锦簇,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文化构成了世界人文的美丽春色。
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
依然清晰记得那个男子,一裘黑衣,雍容气度,一双眼淡然而坚定﹣﹣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展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包容天下的胸襟。英国贵族也许永远不能欣赏奔放的草裙舞,保守的中东女性也永远不会衣着暴露如美国女郎,文明的差异,往往意味着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从思维方式到外在审美完全的不同。因此包容的文明需要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的精神与尊重、欣赏此种差异性的认知。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人因为包容而远离空洞。
文明,因为包容而永恒。
谁还记得庞贝古城曾经的繁华?谁还记得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秘密,谁还记得楼兰古国小河公主的美丽?没有,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具具枯骨,一层层断壁,一声声叹息。而希腊古城雅典,却将文化传至四方,斯人已去,美貌犹存;文明,与人民,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与生命共存因而生生不息……
文明,因为包容而多姿。
唐朝中国文明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明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明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文明旺盛的生命力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最初的那个梦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枝独放非春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不是依靠几片残筏,几块古砖而传承。文明真实的活在世上,正亲自用双脚丈量土地。当不同的文明百川到海,汇聚包容时所放出的耀眼的光芒,那不是幻灭,那是关于爱和光荣的人类智慧之光!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