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2 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2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
A.汜(fàn)南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yì)之狐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páng)孙
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3.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郑伯在国家存亡绝续之际,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让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去见秦君。
②郑伯是一位从谏如流的君主,也是一位襟怀坦荡的君子,他礼贤下士,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能主动认错,并能动之以情。
③面对奸诈多疑、利益至上的秦穆公,烛之武凭借巧言令色的说辞,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④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秦、晋两国之间本来就同床异梦,这些都被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⑤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⑥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⑥
6.对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君之薄也
B.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动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且贰于楚也
D.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篇就营选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烛之武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不过其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
C.文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D.全文的说辞只有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子亦有不利焉 D.且焉置土石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春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C.《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
D.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1.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是寡人之过也。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   
A.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文学常识。
《左传》又名《   》《   》,是我国    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   》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   ”。这三部著作也同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   
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文:   。
四.默写(共1小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实则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   ,   ”,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由此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讲到晋国忘恩负义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面对强权在握的秦伯,首先指出秦、郑两国并不相邻,攻打郑国将其据为秦的疆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6.《烛之武退秦师》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劝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游说秦君是需要勇气的,文中也描写了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文字,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150字左右)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
A.汜(fàn)南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yì)之狐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páng)孙
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解答】A.全部正确;
B.“知”通“智”,明智;
C.全部正确;
D.全部正确。
故选:B。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范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解答】A.名词作动词,结盟;
B.名词作动词,下雨;
C.动词作名词,(地里的)收成;
D.名词作动词,驻扎;
故选:C。
【点评】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驴不胜怒,蹄之。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①阙秦以利晋。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3.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答】C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其余各项均作代词,AB他(们)的,D自己的。
故选:C。
【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熟知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还要能翻译整个句子,了解语法,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才会轻松而简单.
4.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解答】①代词,他,译:郑伯同意了他的建议;②用于主谓之间,取独,译:我年轻的时候;③结构助词,的,译:这是我的过错;④代词,他,译:答应了他;⑤结构助词,取独,译:邻国的力量加强了,相当于您的力量削弱了;⑥用于主谓之间,取独,译:使者往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独,译:这是您知道的;⑧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⑨代词,土地,译:将要从哪里取得土地呢?⑩代词,这件事,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故选:B。
【点评】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郑伯在国家存亡绝续之际,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让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去见秦君。
②郑伯是一位从谏如流的君主,也是一位襟怀坦荡的君子,他礼贤下士,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能主动认错,并能动之以情。
③面对奸诈多疑、利益至上的秦穆公,烛之武凭借巧言令色的说辞,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④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秦、晋两国之间本来就同床异梦,这些都被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⑤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⑥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⑥
【解答】①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使用正确。
②从谏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使用正确。
③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含贬义。根据“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可知已经是褒义,故“巧言令色”使用错误。
④同床异梦:比喻虽然共同生活或者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打算。用于秦晋关系不当,可改为“貌合神离(貌合神离: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
⑤细针密线:比喻做事仔细认真或对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使用正确。
⑥利令智昏:受私利驱使,以致头脑发昏,不顾一切。使用正确。
故选:D。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6.对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君之薄也
B.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动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且贰于楚也
D.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答】A.军,驻扎,名词用作动词。/薄,变薄,形容词用作动词。
B.鄙,以……为边境,意动用法。/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C.利,使……有利,形容词使动。/贰,从属二主,数词用作动词。
D.夜,在夜晚,名词作状语。/夕,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7.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篇就营选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烛之武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不过其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
C.文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D.全文的说辞只有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答】B.“先‘辞’后‘许’,暴露了显摆自己的弱点”错,应为先“辞”后“许”,使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
【解答】①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③朝:在早上,名词作状语;
⑦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②远:远地,形容词作名词;
⑥乏困:发困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④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⑤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故选:C。
【点评】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名词用作状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子亦有不利焉 D.且焉置土石
【解答】例句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
A.疑问代词,何。
B.兼词,在那里。
C.语气词,表感叹。
D.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春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C.《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
D.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解答】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应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1.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句 
(2)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解答】(1)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与楚贰”,句意: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对楚国存有贰心。
(2)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啊。
(3)宾语前置句,“之”把宾语提前。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4)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君有益”。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益。
故答案为:
(1)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点评】状语后置的形式: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2.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A 
(1)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 D 
A.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答】(1)“若”在句首出现表假设,其后断,排除BCD.译: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2)“君”是“知其难也”的主语,其后断,排除AC;“微”在句首出现表假设,其后断,排除BC.译:您知道这不好办;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答案:(1)A。
(2)D。
【点评】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③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④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13.文学常识。
《左传》又名《 春秋左氏传 》《 左氏春秋 》,是我国  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 春秋 》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 春秋三传 ”。这三部著作也同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解答】故答案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春秋》《春秋三传》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文: 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
【解答】(1)A B项,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启:开,指开城门,做内应;C项,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遗:送给;D项,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阙:同“掘”.
(2)A “曰”后停顿,排除B项;“悔之”中“之”为代词,作宾语,其后应停顿,排除C项;“颍谷封人”为官职名,作“为”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项.句子翻译为: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3)B 应是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见原文第四段.
(4)①厌:满足;图:对付;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子翻译为: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②贰:二主、二属情况;生:使动用法.使…产生.句子翻译为: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答案:
(1)A
(2)A
(3)B
(4)①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②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间,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逃,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了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默写(共1小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实则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由此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讲到晋国忘恩负义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许君焦、瑕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面对强权在握的秦伯,首先指出秦、郑两国并不相邻,攻打郑国将其据为秦的疆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的句子是“ 越国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 ”。
【解答】故答案为: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重点字:敢)
(2)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重点字:瑕)
(3)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重点字:鄙)
【点评】《烛之武退秦师》名句积累: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失其所与,不知。
5.以乱易整,不武。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6.《烛之武退秦师》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劝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游说秦君是需要勇气的,文中也描写了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文字,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150字左右)
【解答】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
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
简明:要紧扣写作的中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