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3 鸿门宴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3 鸿门宴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鸿门宴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吾得兄事之
④沛公今事有急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籍吏民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⑧/②/③⑤⑦/④⑩/⑥⑨ B.①②③⑤⑦/④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⑦/④⑧⑩/⑥/⑨ D.①/②/③⑤⑦/④⑧⑩/⑥⑨
4.对下列句子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沛公安在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具告以事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贪于财货
A.①⑤⑦/②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①⑤⑦/②⑥⑧/③/④
5.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选择)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凌驾,超越)
③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遭受)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错误)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
⑦籍吏民,封府库(组织)
⑧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快乐)
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赂)
A.①③④⑨⑩ B.①②⑤⑦⑩ C.②⑤⑥⑦⑧ D.③④⑥⑧⑨
6.明哲想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报告,除了《史记》,他在图书馆中还看到下列图书:
甲:《左传》
乙:《汉书》
丙:《战国策》
丁:《三国演义》
戌:《世说新语》
己:《资治通鉴》
庚:《吕氏春秋》
辛:《通鉴纪事本末》
其中能找到最多相关资料的是(  )
A.甲丙戊 B.甲己庚 C.乙丁辛 D.乙己辛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的意思。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时人们称其为“太史公书”。
B.《史记》共130篇,本纪12篇记诸侯兴亡,世家30篇记历代帝王政绩,列传70篇记重要人臣,表10篇记大事,书8篇记各种典章制度。
C.《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D.《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③⑥⑧/②/④⑤/⑦ B.①③⑦/④⑤/⑥⑧/②
C.②④⑤/①③⑧/⑥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篇,包括“本纪”   篇,“世家”30篇,“列传”   篇,“书”8篇,“表”10篇,共52万余字。“   ”记帝王,“   ”述诸侯,“   ”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表”为大事年表。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1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 鸿门宴》)
【乙】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其后,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①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
【注】:①恶草:粗劣的食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帷西向立 披:打开,分开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全
C.今又从吾游 游:出游,游历
D.即详惊曰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又称“骖乘”,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右,一人在左陪坐。
B.关:秦汉“关”指函谷关,“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
C.请骸骨:官吏请求退休,使骸骨归葬故乡。其他表示辞官的说法还有“解印绶”“致仕”等。
D.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为封官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樊哙不顾士兵的阻拦,闯入营帐,体现其“勇猛”;项羽赐酒,他先拜谢,再饮酒,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
B.甲文中,张良审时度势,在危急关头找来樊哙,缓和“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形势;待刘邦离开后,留谢项羽,处变不惊。
C.乙文中,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汉军被困荥阳城,陈平用计离间楚军,使项羽疑心其他将领并逼走亚父,从而使汉军脱险。
D.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接受陈平的反间计,不吝重金;而项羽性格猜忌多疑,容易听信他人谗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 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司马迁只是一个史官,所以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举例论证、引证、比较论证等。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六.默写(共1小题)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鸿门宴》中,樊哙借秦王“   ,   ,天下皆叛之”的先例劝项羽不要诛有功之人。
(2)司马迁《鸿门宴》中,樊哙“   ,   ”两句话,表达了要讲究大礼节,不计较小礼节的观点。
(3)司马迁《鸿门宴》中,沛公“   ”一句话说明了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5.从《史记》人物“刘邦”与“荆轲”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要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示例:
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鸿门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解答】①名词用作动词,驻军,译:沛公驻军在霸上。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译:平时和张良交好。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活,译: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
④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译: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译:一丝一毫都不敢接近。
⑥名词作状语,连夜,译:于是项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
⑦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个随从跟着来见项王。
⑨名词作状语,每天,译:每天每夜都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有反叛的心呢。
故选:D。
【点评】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
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答】①意料,动词,译:可是我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函谷关攻破秦;②神态,名词,译:过了一段时间,眼睛好像合上了,神态很悠闲;
③这样,代词,译: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到这地步;④然而,可是,连词,译:可是我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函谷关攻破秦。
故选:D。
【点评】归纳意的含义和用法:
①<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②<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
③<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⑥<动>怀疑.《列子 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吾得兄事之
④沛公今事有急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籍吏民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⑧/②/③⑤⑦/④⑩/⑥⑨ B.①②③⑤⑦/④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⑦/④⑧⑩/⑥/⑨ D.①/②/③⑤⑦/④⑧⑩/⑥⑨
【解答】①目,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②善,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③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④急,紧急的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⑤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⑥活,使……活,使动用法。
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⑧籍,登记,名词作动词。
⑨止,使……停止,使动用法。
⑩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对下列句子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沛公安在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具告以事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贪于财货
A.①⑤⑦/②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①⑤⑦/②⑥⑧/③/④
【解答】①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②判断句,“为”表判断。译文为: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译文: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④宾语前置句,应为“沛公在安”,译为:沛公在哪里?
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⑥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事具告”,句意:把事情详细的告诉。
⑦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财货贪”,句意为:在财物上贪婪。
故选:B。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5.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选择)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凌驾,超越)
③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遭受)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错误)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
⑦籍吏民,封府库(组织)
⑧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快乐)
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赂)
A.①③④⑨⑩ B.①②⑤⑦⑩ C.②⑤⑥⑦⑧ D.③④⑥⑧⑨
【解答】A.错误。⑩贿意思是财务,嫁妆。译文:你用你的车来把我的嫁妆拉走。
B.错误。 ②凌意思是欺凌、欺侮,⑤过意思是责备,⑦籍意思是登记户籍,⑩贿意思是财务,嫁妆。
译文:②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⑤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⑦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存府库。⑩你用你的车来把我的嫁妆拉走。
C.错误。②凌意思是欺凌、欺侮,⑤过意思是责备,⑦籍意思是登记户籍。
译文:②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⑤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⑦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存府库。
故选:D。
【点评】“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6.明哲想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报告,除了《史记》,他在图书馆中还看到下列图书:
甲:《左传》
乙:《汉书》
丙:《战国策》
丁:《三国演义》
戌:《世说新语》
己:《资治通鉴》
庚:《吕氏春秋》
辛:《通鉴纪事本末》
其中能找到最多相关资料的是(  )
A.甲丙戊 B.甲己庚 C.乙丁辛 D.乙己辛
【解答】“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末。
甲:《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各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故甲《左传》不要借。可以排除A、B。
丁:《三国演义》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发生在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间,故丁《三国演义》不要借,排除C。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的意思。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解答】A.正确。
B.“山东”指“崤山以东”。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时人们称其为“太史公书”。
B.《史记》共130篇,本纪12篇记诸侯兴亡,世家30篇记历代帝王政绩,列传70篇记重要人臣,表10篇记大事,书8篇记各种典章制度。
C.《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D.《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
【解答】A.正确。
B.“本纪12篇记诸侯兴亡,世家30篇记历代帝王政绩”错误。“本纪”和“世家”应该互换。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③⑥⑧/②/④⑤/⑦ B.①③⑦/④⑤/⑥⑧/②
C.②④⑤/①③⑧/⑥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解答】①代词,代项羽;
②到,动词;
③代词,代刘邦;
④助词,的;
⑤助词,的;
⑥代词,代刘邦;
⑦代词,代“这件事”;
⑧代词,代刘邦。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30篇,“列传” 70 篇,“书”8篇,“表”10篇,共52万余字。“ 本纪 ”记帝王,“ 世家 ”述诸侯,“ 列传 ”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表”为大事年表。
【解答】《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答案:
纪传体 130 12 70 本纪 世家 列传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1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答】(1)C.“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2)《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可奈何”“奈若何”既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也有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的忧虑。《大风歌》流露出对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时代环境的颂扬之情,表达了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王基业的巨大的喜悦之情。三句诗歌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突出维护统治的决心和意志,也表达出内心的无限焦灼的心理状态。
答案:
(1)C
(2)《垓下歌》首句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惋惜,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前途命运的失望;末句既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也有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的忧虑。
《大风歌》首句流露出对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时代环境的颂扬之情,次句表达了平定天下、开创帝王基业的巨大的喜悦之情,末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维护政权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焦灼之情。
《垓下歌》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赏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项王歌》)歌罢,自刎身亡,非常悲壮。
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大风歌》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赏析: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 高帝纪》)了。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 鸿门宴》)
【乙】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其后,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①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
【注】:①恶草:粗劣的食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披帷西向立 披:打开,分开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全
C.今又从吾游 游:出游,游历
D.即详惊曰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参乘:又称“骖乘”,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右,一人在左陪坐。
B.关:秦汉“关”指函谷关,“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
C.请骸骨:官吏请求退休,使骸骨归葬故乡。其他表示辞官的说法还有“解印绶”“致仕”等。
D.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为封官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樊哙不顾士兵的阻拦,闯入营帐,体现其“勇猛”;项羽赐酒,他先拜谢,再饮酒,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
B.甲文中,张良审时度势,在危急关头找来樊哙,缓和“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形势;待刘邦离开后,留谢项羽,处变不惊。
C.乙文中,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汉军被困荥阳城,陈平用计离间楚军,使项羽疑心其他将领并逼走亚父,从而使汉军脱险。
D.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接受陈平的反间计,不吝重金;而项羽性格猜忌多疑,容易听信他人谗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解答】(1)C.如今又来跟从我。游:交游,交往。
(2)A.参乘:指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
(3)C.“并逼走亚父”错,项羽并未逼走亚父,原文为“亚父怒而辞”,是亚父自己离开了。
(4)①且:尚且;卮酒:一杯酒;辞:推辞。句子翻译为:我连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②既:已经;使:第一个为动词,派遣,第二个为名词,使者;具:准备。句子翻译为:项王已经怀疑钟离昧等人,派遣使者前往汉军,汉王为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命人端着上前。
答案:
(1)C
(2)A
(3)C
(4)①我连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②项王已经怀疑钟离昧等人,派遣使者前往汉军,汉王为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命人端着上前。
参考译文:
【甲】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乙】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胜起兵后,陈平最初侍奉魏王,之后又归附于项羽,之后降于汉王。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侍奉魏王不相合,于是侍奉楚王,却半路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是有奇谋妙计的人也不能重用,于是我离开了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资金。如果我的计谋中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以采用的计谋,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往官府,并请求辞官回家以保留我的尸骨。”于是汉王向他道歉,丰厚地赏赐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
后来楚军紧急进攻汉军,切断汉军的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意他去做事,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队中施行反间计,项王果真心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王已经怀疑钟离味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前往汉军,汉王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命人端着上进。见到楚王的使者,就佯装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拿走(食物),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的使者回去以后,把事情详细地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非常怀疑亚父,亚父十分生气于是辞官,还没到彭城,就因毒疮在背上发作而死。于是陈平和汉王在夜里从荥阳西门出城逃离。第二年,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汉六年,汉王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 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因为司马迁只是一个史官,所以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举例论证、引证、比较论证等。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解答】(1)A.原因归纳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C.从原文第四段“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中看出,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D.从原文倒数第三段“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看出,“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
(2)C.本文运用了引证和比较论证,如原文倒数第二段引用“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的话属于引证,最后一段从“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和司马迁的悲剧感相对比,属于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没有在文中出现。
(3)C.从原文第四段“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中看出,“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答案:
(1)B
(2)C
(3)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六.默写(共1小题)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鸿门宴》中,樊哙借秦王“ 杀人如不能举刑 , 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的先例劝项羽不要诛有功之人。
(2)司马迁《鸿门宴》中,樊哙“ 大行不顾细谨 , 大礼不辞小让 ”两句话,表达了要讲究大礼节,不计较小礼节的观点。
(3)司马迁《鸿门宴》中,沛公“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一句话说明了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解答】(1)杀人如不能举刑 人如恐不胜(重点字:胜)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重点字:谨、辞)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重点字:出入)
【点评】课外名句默写: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5.从《史记》人物“刘邦”与“荆轲”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要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示例:
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解答】题目要求从《史记》人物“刘邦”与“荆轲”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要有文采。回答时要明确两位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然后运用正反对比方法加以评说。评价要客观公正。例如: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这是你登上汉高祖宝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可是,你的奸诈之术、厚黑之道,也让你的衮衮华服之上打上了深深的卑劣印记!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