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逐(qū) 空白(kòng) 衷心(zhōng) 卓有成效(zuó)
B.诽谤(fěi) 嫉恨(jí) 诅咒(zǔ) 豁然开朗(huò)
C.悼念(diào) 肤浅(fū) 给予(jǐ) 坚忍不拔(rěn)
D.估量(liàng) 勒令(lè) 诬蔑(miè) 纷繁芜杂(wú)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②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⑤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⑥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A.①④③⑤②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⑤①②④⑥ D.②③①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规律。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说,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③它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鸡鸣山,依山傍水,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④他现在深陷困境,与他自身的眼光见识有关,也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关,他总是把别人的话置之度外,一意孤行。
⑤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不赞成你这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不做你这样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⑥做学问仍然需要你与纸张亲密接触,数据库本质上还是工具,它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
⑦做学问,除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外,在方法上也要得当,切不可多端寡要、什么都浅尝辄止。
A.①③④ B.②⑤⑦ C.①④⑥ D.②③⑥
6.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完成下列各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①100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②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③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④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⑤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⑥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⑦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王、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有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自命不凡的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⑧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⑨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力;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⑩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选自《雨果文集》,有删改)
(1)第④段中的“这武器”是指什么?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3)如何理解文末“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这句话。
(4)概括伏尔泰这颗巨星的伟大之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E.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
(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
(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画线部分)予以表述。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马克思的美丽,在于   ,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   ,   ;……马克思的美丽注定要跨越遥远的时空!
10.请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为例,按照要求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不少于60字。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使渺小而脆弱的人变得伟大而坚强。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逐(qū) 空白(kòng) 衷心(zhōng) 卓有成效(zuó)
B.诽谤(fěi) 嫉恨(jí) 诅咒(zǔ) 豁然开朗(huò)
C.悼念(diào) 肤浅(fū) 给予(jǐ) 坚忍不拔(rěn)
D.估量(liàng) 勒令(lè) 诬蔑(miè) 纷繁芜杂(wú)
【解答】A.“卓有成效”中的“卓”应读作“zhuó”。
B.正确。
C.“悼念”中的“悼”应读作“dào”。
D.“估量”中的“量”应读作“liáng”。
故选:B。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解答】A.理解正确;
B.“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错,只表现了痛惜之情;
C.“宽慰之情”错,“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重之情,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但没有宽慰之情;
D.“虽悲痛而不失自持”错,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故选:A。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答】“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运用了讳饰的修辞,“停止思想了”指的是死去,因忌讳说“死”,而改成“停止思想了”。
A.顶针。“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
B.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形成对比。
C.讳饰。因忌讳说死,所以改用“老了”代替。
D.双关。“晴”谐音“情”。
故选:C。
【点评】讳饰,修辞格的一种。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其它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例如: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②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⑤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⑥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A.①④③⑤②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⑤①②④⑥ D.②③①④⑤⑥
【解答】这段话主要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质及其作用。第一句是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④是进一步阐述内容,“特别是”是进一步谈规律。后接③,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接⑤,从世界观的角度谈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后接②,从方法论的角度谈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最后一句是⑥,是语段的总结句。
故选:A。
【点评】排列语序要注意关注陈述对象,确定统一话题,把握大致内容;留意三种顺序,寻找关键词语;弄清句间关系,注意前后照应,做好前后勾连。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规律。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说,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③它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鸡鸣山,依山傍水,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④他现在深陷困境,与他自身的眼光见识有关,也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关,他总是把别人的话置之度外,一意孤行。
⑤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不赞成你这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不做你这样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⑥做学问仍然需要你与纸张亲密接触,数据库本质上还是工具,它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
⑦做学问,除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外,在方法上也要得当,切不可多端寡要、什么都浅尝辄止。
A.①③④ B.②⑤⑦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答】①登高自卑:意思是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此处望文生义,“登高自卑”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错误。
②毋庸置疑: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使用正确。
③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此处对象错误,“卓尔不群”只能用于人,错误。
④置之度外:意思是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句意为“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错误。
⑤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此处指“态度”,使用正确。
⑥越俎代庖:意思是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不能用于形容“数据库”,错误。
⑦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此处使用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6.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解答】读图,分析构图元素,漫画中是两个人都想要摘果子,其中一个站在石头上摘到了,而另一个因为够不着而垂头丧气,由此可知应是“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漫画类答题技巧: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漫画是通过直观的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一幅漫画中人物的形象、动作、语言以及其他事物文字等都蕴涵着深意。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漫画的各个细节,精心研读其中的文字。
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眼睛”,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
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
3.看注解。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关键所在。
第二步:正确理解,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之音 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歌颂或讽刺的对象或现象。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
第三步:明确表达 把握了漫画的内容和主旨后,就可以开始答题了。假如题目要求描述画面,就要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对画面上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切记,只需把画面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即可,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宜进行想象和虚构。假如题目要求概括寓意,一般可采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动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表述。假如要求拟写标题,则一定要紧扣画面内容和寓意去思考。一般可采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人物语言法、比喻法等方法解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完成下列各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①100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②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③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④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⑤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⑥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⑦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王、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有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自命不凡的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⑧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⑨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力;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⑩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选自《雨果文集》,有删改)
(1)第④段中的“这武器”是指什么?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3)如何理解文末“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这句话。
(4)概括伏尔泰这颗巨星的伟大之处。
【解答】(1)依据原文“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这武器”是一支笔,“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即记录着伏尔泰思想的著述。
(2)这句话整散结合,用四个“面对”的排比句,也是整句,非常有气势,说明邪恶势力无比强大;依据原文“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同时以“独自一人”这一短句,和前文整句结合,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力量的悬殊,伏尔泰斗争的艰难,更突出了伏尔泰的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3)依据原文“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王、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有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18世纪是指伏尔泰思想所带来的理性、文明、自由、法制,能够为人们走向光明的作指引。同时,作者虔诚地表达敬意,“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表达了对伏尔泰的崇高礼赞,决心以伏尔泰为榜样,与黑暗专制斗争到底。
(4)①依据原文“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以一己之力与旧世界战斗的英勇不屈的精神。②依据原文“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理性、自由、法制、平等。③依据原文“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王、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有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教化、慰抚、播种文明的大爱。④依据原文“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自命不凡的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以微笑战胜一切的气度。
答案:
(1)一支笔,即记录着伏尔泰思想的著述。
(2)这句话整散结合,用四个“面对”的排比句,语势强劲,写出了旧时代的邪恶势力无比强大;同时以“独自一人”这一短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两方力量的悬殊和斗争的艰难。这突出了伏尔泰的英勇无畏、坚定不移。
(3)18世纪是指伏尔泰思想所带来的理性、文明、自由、法制,不仅超越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也是19世纪人们走向光明的指引。表达了雨果对伏尔泰的崇高礼赞,也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斗争到底的决心。
(4)①以一己之力与旧世界战斗的英勇不屈的精神。②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理性、自由、法制、平等。③教化、慰抚、播种文明的大爱。④以微笑战胜一切的气度。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E.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
(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
(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
【解答】(1)A项中“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是错误的,而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D项的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的具体形象”。故选A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脉络的把握,仔细阅读文章,注意把握关键语句。开篇就提出“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观点;接着以“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作为过渡,从正面说明正因为“文化”的传承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且成为“唯独一个”“消失不了”的有自己独特性喜爱那个的民族;最后,结合当今的文化迷惘现象,从反面阐明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既是需要,更是责任,再次重申“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第一种现象:以字典上对“虎”的解释,反观当今教育,引起教育缺失文化内涵的警醒;第二种现象:以有人认为福娃设计不时尚,步入日本、美国动漫人物活泼为例,阐述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流失;第三种现象:以现在有些美术学院学生的怪异打扮为例,阐述文化不是表面文章的论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语言的赏析。用自己“没有文化开篇”诙谐幽默。把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以形象的表述呈现出来,让听众在事事面前口服心腹。典型的事例。用丰富生动的事例:李月久、卡拉扬,使演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鲜明的对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比,不仅丰富了演讲的内涵,更增强了演讲的说理性。
答案:
(1)(5分)AD
(2)(6分)开篇就提出“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观点;(2分)接着以“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作为过渡,从正面说明正因为“文化”的传承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且成为“唯独一个”“消失不了”的有自己独特性喜爱那个的民族;(2分)最后,结合当今的文化迷惘现象,从反面阐明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既是需要,更是责任,再次重申“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观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以字典上对“虎”的解释,反观当今教育,引起教育缺失文化内涵的警醒;(2分)②以有人认为福娃设计不时尚,不如日本、美国动漫人物活泼为例,阐述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流失;(2分)③以现在有些美术学院学生的怪异打扮为例,阐述文化不是表面文章的论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形象的阐述。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如何博大精深,而是把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以形象的表述呈现出来,让听众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2分)②典型的事例。用丰富生动的事例,使演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举例略)(2分)③鲜明的对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比,不仅丰富了演讲的内涵,更增强了演讲的说理性。(2分)④诙谐幽默的语言。(举例略)(2分)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画线部分)予以表述。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马克思的美丽,在于 他的意志精神 , 他的人格魅力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 他的光明磊落 , 他的艰苦奋斗 ;……马克思的美丽注定要跨越遥远的时空!
【解答】仿写的内容是马克思的美丽,应写出美丽的具体内容,仿写的句式是:在于他的…….仿写时注意结合马克思的个人经历和人物的品质,注意语意连贯。
故答案为:
他的意志精神 他的光明磊落 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艰苦奋斗
【点评】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10.请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为例,按照要求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的境遇;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不少于60字。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使渺小而脆弱的人变得伟大而坚强。
【解答】根据题干要求,所写内容要从孔子、庄子、马克思、霍金中任选三人为例,体现思想使人变得伟大而坚强的主题;修辞上要使用排比,字数上不少于60字。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是孜孜不倦的思考,让出身低微的孔子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大成至圣; 是超凡脱俗的智慧,让形容枯槁的庄子成为了逍遥自在的南华真人; 是开天辟地的理论,让潦倒一生的马克思成为了开启时代的革命导师;是石破天惊的发现,让重病缠身的霍金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
【点评】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