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祥林嫂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一大早,鲁镇上的人们沸反盈天,竞相传递着这个噩耗。
②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我走在鲁镇的冷清的街上,身边没有钱,连个熟识的人也没遇到,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怏怏地往回走。
③已经进入了高考冲刺的最后日子,窗外的知了叫个不停,他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④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狠的婆婆,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深涧深处望了望。
⑤最近,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游客欣赏的川剧和秦腔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⑥“北京8分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大国之风采,而这些高科技智能技术的设计与创作团队在幕后不断地交流磨合,坐而论道,分享了整个创作的缘起和故事。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2.选出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有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此语出自“四书”中的《论语 季氏》
B.“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应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C.这句话是道家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意为: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D.引用此语,意在和鲁四老爷一贯厌恶祥林嫂、“心气”极不“和平”形成对照,借以讽刺他的虚伪性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C.我又百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4.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书房)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宗祠)
D.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淑英和淑华在觉民的房里读英文,陈先生在旁边听婷们自己诵读。淑英在诵读的时候忽然听见她父亲克明的鞋底声,克明从窗下走过往外面去了,她心里陡然一惊,略略停了一下,又继续读下去。但是克明的脚步声又渐渐地近了,显然他走到中途又转身回来。她一面读书一面听那鞋底声,声音愈来愈近,克明的脚似乎踏上了石阶,她吃惊地抬头看门外。
他就站在门口,板起脸向淑英吩咐道:“二女,你跟我去,我有话说。”淑英害怕地答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书跟着克明走出房去。克明引着淑英往他的书房走去,一路上他不说一句话,这沉闷的等待使淑英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勇气来打破沉默,低着头在阴暗的灯光下慢慢地移动脚步,心里盘算应对的言语。
克明在写字台前面那把有椅垫的藤椅上坐下,淑英就站在写字台旁边。克明忽然正言厉色地责斥道:“我说过不准你读英文,你居然不听我的话,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学点规矩,现在虽说不比从前,然而男女究竟有别,你老人公。平日很称羡我们高家的家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闺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从明天起如果再去,我就不要你做我的女儿。”“陈先生教我读书,这也是寻常的事情,还有三妹在一起……”淑英气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克明不等淑英说完话,忽然把手在桌上一拍,恼怒地喝道:“我问你究竟听不听我的话?”
随后高声吩咐仆从道:“去把大少爷立刻请来。”
觉新走进克明的书房,恭敬地站在克明的面前。克明微微点一点头,正言厉色地说:“我嘱咐你,我不准二女再跟陈先生读英文。你去说一声,请他以后不要理二女,他的束修我按月照数送给他。”觉新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大哥,你不要去对陈先生说,人家也要面子。”淑英忽然抬起头呜咽地央求道。
“你还要袒护他。你连我也反对起来了。”克明气得脸色大变,喘吁吁地指着淑英骂道。
“大哥…”淑英忽然哭着唤道,也不说什么便掉转身子急急地走出房去了。
克明又对觉新说道:“二女下定的日期我已经看好了,冬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陈家要明年春天接人,我也答应了。”
觉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众人还在那里等他,他们恳切地问起淑英的消息,觉新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完全告诉了他们。
“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觉民果断地说。“是的,再不能迟疑了。”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两天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琴把他们制定的计划详细地对淑英说了。这份离家计划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
回到家后,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淑英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克明埋着头正在读《春秋左传》,他抬起脸瞪了她一眼,冷冷地责斥道:“你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你记不记得你将来要做陈家的媳妇?陈家是最讲究规矩的,你应当小心,下次你出门去再这样晚回来,我就吩咐你妈,不给你进屋,听见没有?”淑英并不分辩,只是静静地听着,她走出房门抬起头来,两眼充满了泪水,她再也控制不住,就让泪珠一颗接连一颗地流下她的脸颊,她并没有悲哀,她有的只是气愤。
“二哥,我再住不下去了,我一天也住不下去了。”淑英走进觉民的房间。
“我想好了,后天早晨就安排你走。”觉民说道。
淑英沉吟一下,过后毅然答道:“后天早晨,我记得。”她抬起头勇敢地望着觉民,微微一笑。她的眼睛里还有泪珠在发亮,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
一天午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 ……”读完信,抬起头来,两手托着腮痴痴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这思想飞得远远的,飞到了上海,飞到了淑英的身边。“春天是我们的。”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人公,川渝一带的方言,指女性的公公。②下定: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提到“鞋底声”这一细节,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淑英对克明的畏惧,又透露出克明对淑英的不满。
B.小说表现了淑英由害怕、气愤到坚定、欣喜的情感变化,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少女与封建家庭决裂时的心路历程。
C.克明严厉斥责淑英,根本原因是淑英不听自己劝阻,执意跟陈先生读英文,致使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
D.小说结尾处运用蜜蜂、花瓣、小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自由欢快的春景图,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2)本文是长篇小说《春》的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义。
(3)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忆半农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一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儿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8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有删改)。
(1)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变节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
(2)下面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最早的白话小说叫《狂人日记》,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
B.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理水》一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C.《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章对刘和珍等学生徒手请愿行为不赞成。
D.《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
(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4)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7.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8.散曲是浓缩的艺术,它往往只截取人物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来反映深刻的主题。有人根据《祝福》这篇小说作了一支散曲,请你具体说说这支散曲所表现的内容。
【仙吕】寄生草 祥林嫂
似木刻尚未有机灵性,似飘篷尚未进尘芥堆。一支竹竿撑不起你大山压着的单薄背,半弯竹篮装不下你平生受过的牛马罪,满头白发挥不去你奴隶流出的辛酸泪。饥寒交迫颤巍巍,风狂雪猛这世界那有你穷人的容身地!
四.作文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祥林嫂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一大早,鲁镇上的人们沸反盈天,竞相传递着这个噩耗。
②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我走在鲁镇的冷清的街上,身边没有钱,连个熟识的人也没遇到,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怏怏地往回走。
③已经进入了高考冲刺的最后日子,窗外的知了叫个不停,他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④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狠的婆婆,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深涧深处望了望。
⑤最近,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游客欣赏的川剧和秦腔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⑥“北京8分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大国之风采,而这些高科技智能技术的设计与创作团队在幕后不断地交流磨合,坐而论道,分享了整个创作的缘起和故事。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答】①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②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③惴惴不安:害怕发愁的样子,此处写难以入睡,与害怕无关;
④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⑤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贬义词,不当;
⑥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望文生义;
故选:B。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述而不作”,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光说不做”,故错误。
第二,辨析感情。比如“斗方名士”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说的是“知名人士”,此处应使用褒义词。
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选出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有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此语出自“四书”中的《论语 季氏》
B.“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应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C.这句话是道家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意为: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D.引用此语,意在和鲁四老爷一贯厌恶祥林嫂、“心气”极不“和平”形成对照,借以讽刺他的虚伪性
【解答】A.应是朱熹《论语集注》中的注解;
B.根据对联知识“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可知,是上联;
C.是理学家所宣扬的。
D.表述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C.我又百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解答】A.“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故第二个分号应改为冒号;
B.“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与前后内容为同一层次的并列短句,故句子中的顿号都应改为逗号;
C.使用正确;
D.说话者在中间,说的话在两边,“说”后应用逗号,故句子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C。
【点评】标点符号歌
句逗问叹分顿冒,一律不在行头标。
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半”不在行尾掉。“后半”不在行头跑。
破折号与省略号,就怕割断半中腰。
有疑问词非问句,后面不可用问号。
引语中插“某某说”,“说”后用逗不用冒。
“某某说”后是转述,“说”后也不用冒号。
4.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书房)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宗祠)
D.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
【解答】首先应分析楹联的内容,圈出其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然后分析场所。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泗水、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如日月一样光华灿烂,孔子的礼乐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是第一”,这是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在中外堪称第一。“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有名。故二者匹配。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与“书房”相匹配。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追摹”意思是“追忆摹仿”,“追摹古人得高趣”是指从古人的文章中体会到高雅的志趣,这与“宗祠”追忆先祖不合,适合用在“书房”。
D.“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法”指佛法,“法云”,是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慧日”为佛教词语,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与“寺院”相匹配。
故选:C。
【点评】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淑英和淑华在觉民的房里读英文,陈先生在旁边听婷们自己诵读。淑英在诵读的时候忽然听见她父亲克明的鞋底声,克明从窗下走过往外面去了,她心里陡然一惊,略略停了一下,又继续读下去。但是克明的脚步声又渐渐地近了,显然他走到中途又转身回来。她一面读书一面听那鞋底声,声音愈来愈近,克明的脚似乎踏上了石阶,她吃惊地抬头看门外。
他就站在门口,板起脸向淑英吩咐道:“二女,你跟我去,我有话说。”淑英害怕地答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书跟着克明走出房去。克明引着淑英往他的书房走去,一路上他不说一句话,这沉闷的等待使淑英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勇气来打破沉默,低着头在阴暗的灯光下慢慢地移动脚步,心里盘算应对的言语。
克明在写字台前面那把有椅垫的藤椅上坐下,淑英就站在写字台旁边。克明忽然正言厉色地责斥道:“我说过不准你读英文,你居然不听我的话,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学点规矩,现在虽说不比从前,然而男女究竟有别,你老人公。平日很称羡我们高家的家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闺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从明天起如果再去,我就不要你做我的女儿。”“陈先生教我读书,这也是寻常的事情,还有三妹在一起……”淑英气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克明不等淑英说完话,忽然把手在桌上一拍,恼怒地喝道:“我问你究竟听不听我的话?”
随后高声吩咐仆从道:“去把大少爷立刻请来。”
觉新走进克明的书房,恭敬地站在克明的面前。克明微微点一点头,正言厉色地说:“我嘱咐你,我不准二女再跟陈先生读英文。你去说一声,请他以后不要理二女,他的束修我按月照数送给他。”觉新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大哥,你不要去对陈先生说,人家也要面子。”淑英忽然抬起头呜咽地央求道。
“你还要袒护他。你连我也反对起来了。”克明气得脸色大变,喘吁吁地指着淑英骂道。
“大哥…”淑英忽然哭着唤道,也不说什么便掉转身子急急地走出房去了。
克明又对觉新说道:“二女下定的日期我已经看好了,冬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陈家要明年春天接人,我也答应了。”
觉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众人还在那里等他,他们恳切地问起淑英的消息,觉新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完全告诉了他们。
“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觉民果断地说。“是的,再不能迟疑了。”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两天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琴把他们制定的计划详细地对淑英说了。这份离家计划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
回到家后,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淑英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克明埋着头正在读《春秋左传》,他抬起脸瞪了她一眼,冷冷地责斥道:“你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你记不记得你将来要做陈家的媳妇?陈家是最讲究规矩的,你应当小心,下次你出门去再这样晚回来,我就吩咐你妈,不给你进屋,听见没有?”淑英并不分辩,只是静静地听着,她走出房门抬起头来,两眼充满了泪水,她再也控制不住,就让泪珠一颗接连一颗地流下她的脸颊,她并没有悲哀,她有的只是气愤。
“二哥,我再住不下去了,我一天也住不下去了。”淑英走进觉民的房间。
“我想好了,后天早晨就安排你走。”觉民说道。
淑英沉吟一下,过后毅然答道:“后天早晨,我记得。”她抬起头勇敢地望着觉民,微微一笑。她的眼睛里还有泪珠在发亮,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
一天午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 ……”读完信,抬起头来,两手托着腮痴痴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这思想飞得远远的,飞到了上海,飞到了淑英的身边。“春天是我们的。”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人公,川渝一带的方言,指女性的公公。②下定: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小说开头反复提到“鞋底声”这一细节,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淑英对克明的畏惧,又透露出克明对淑英的不满。
B.小说表现了淑英由害怕、气愤到坚定、欣喜的情感变化,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少女与封建家庭决裂时的心路历程。
C.克明严厉斥责淑英,根本原因是淑英不听自己劝阻,执意跟陈先生读英文,致使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
D.小说结尾处运用蜜蜂、花瓣、小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自由欢快的春景图,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2)本文是长篇小说《春》的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义。
(3)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答】(1)C.“致使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错误;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闺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可见,这只是克明的设想,并非事实;另外,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克明的封建思想作祟。
(2)从文章内容来看,“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可见,春天还指淑英脱离大家庭束缚后,自由成长的环境;从整篇文章来看,表达出作者对于年轻生命们能够脱离束缚,恢复自由的“春天”到来的期望。“春天是我们的”则表明“春天”就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是冲破旧势力束缚的关键。
(3)没有交代的原因是因为在觉慧逃走时已经有过一次详细的描写,此处不描写是详略得当;而在文本中来看,文中主要强调淑英离开前的压抑与离开后的自由快乐,因此逃跑的过程不是重点,不必详写;不写逃跑过程,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让文本的回味更长。
答案:
(1)C。
(2)“春天”既是指眼前的春天,也是指淑英脱离大家族之后感受到的自由、蓬勃的生活环境;“春天”象征着新生,寓意着新生力量终将冲破旧势力的束缚,迎来真正的自由;“春天”也寄寓着作者对这些年轻生命们的美好祝愿与期盼,体现他们对自由的向往,期望他们都能够摆脱束缚,赢得自由。
(3)详略得当,略写逃走而详写年轻人离开旧家庭前后的心理感受,从而反映出旧家庭对人的摧残与年轻生命对自由的向往之情,突出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让文章更具有意蕴。
(答案仅供参考)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忆半农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一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儿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8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有删改)。
(1)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散文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变节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一过去一现在”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缭,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半农的不足。
(2)下面对鲁迅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C
A.鲁迅最早的白话小说叫《狂人日记》,作品中的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
B.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理水》一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C.《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章对刘和珍等学生徒手请愿行为不赞成。
D.《坟》《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著名杂文集。
(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4)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解答】(1)B.“半农确是浅”之“浅”,是鲁迅对刘半农为人的认识,可以理解为坦诚、真率。
(1)A.“狂人是鲁迅批判的人物形象”错,狂人是作者同情的对象,也是一个正在觉醒者的形象。
B.《理水》选自小说集《故事新编》。
C.正确。
D.《野草》是散文诗集,《故事新编》是小说集。
故选:C。
(3)从前一句“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可见,“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正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对于十年前的刘半农能够“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等,都是刘半农曾为推广白话文所做的贡献,鲁迅先生赞赏这样的他。但后来“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等行为,回到了维护古制的思想,因此作者“憎恶”这样倒退的他,所以作者说憎恶,是因为“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4)筛选信息,“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可见主要原因是刘半农的思想渐渐不再是“新”思想,而是退回到封建守旧的思想,导致两人疏远冷淡。
答案:
(1)B。
(2)C。
(3)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4)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③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④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⑤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保守;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7.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解答】结合漫画标题“鲁迅大撤退”,再根据漫画中课本中掉出了一些纸张,上写“鲁迅作品”.再联系当今课改后的新课本,大量的删除了鲁迅的作品.可知,本漫画主要表现了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新教材这一事件.回答第二问,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不赞成,可从鲁迅的文章教育性很强,能够启蒙人的思想,教育国民,有积极意义等角度来分析.如赞成,可从鲁迅的文章难懂,要与时俱进等角度分析.先答观点,再解释.
答案示例: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1.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2.看画中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8.散曲是浓缩的艺术,它往往只截取人物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来反映深刻的主题。有人根据《祝福》这篇小说作了一支散曲,请你具体说说这支散曲所表现的内容。
【仙吕】寄生草 祥林嫂
似木刻尚未有机灵性,似飘篷尚未进尘芥堆。一支竹竿撑不起你大山压着的单薄背,半弯竹篮装不下你平生受过的牛马罪,满头白发挥不去你奴隶流出的辛酸泪。饥寒交迫颤巍巍,风狂雪猛这世界那有你穷人的容身地!
【解答】从“一支竹竿”“半弯竹篮”“满头白发”“饥寒交迫”“风狂雪猛”等描写可见,这是根据《祝福》开篇祥林嫂死前询问作者灵魂有无的片段来描写的祥林嫂乞讨的情景,而从“大山压着的单薄背”“平生受过的牛马罪”“奴隶流出的辛酸泪”,写出祥林嫂一生所受的苦难,展现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
答案:
这支散曲着重凸显了祥林嫂在风雪中沿街乞讨的悲惨情景,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点评】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四.作文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