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蜚声/斐然 篆刻/撰写 兴风作浪/兴高采烈
B.谰言/波澜 砥砺/缔造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C.峥嵘/诤言 举荐/渐染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D.拾掇/点缀 绿林/露宿 强弩之末/强词夺理
2.下面文句是另一个版本的译文,将其组成一段语意连贯、顺畅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画上画的是一位戴毛皮帽子围毛皮围巾的贵妇人。
②把一只套没了她的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③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并装在了一只漂亮的镀金镜框里的。
④在摊放着衣料样品的桌子上方﹣﹣萨姆沙是旅行推销员﹣﹣挂着那幅画。
⑤她挺直身子坐着。
A.④①②③⑤ B.③④①②⑤ C.④③①⑤② D.①③⑤②④
3.下列加点字均为活用词,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④旬余,杖至百
⑤成以其小,劣之
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⑧日将暮,取儿藁葬
⑨上于盆而养之
A.①②③⑧/④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⑨ 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⑨
4.对“魂化蟋蟀”这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夫妇由惊到怒、由怒转悲、由悲生忧等一系列感情变化,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
B.当虫毙儿手,儿不知去向时,成名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儿”表现了“由喜而怒”的心理变化。
C.“得尸于井”,发现幼子投井自杀,顿生惜儿之念,自然地“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又转入无限的悲愁。
D.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成名陷入焦虑,甚至“不复以儿为念”。“虫宛然尚在”,绝望中又现希望。“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有感情,这与成子化虫暗相呼应。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使小说情节一步步向高潮推进。
C.小说语言精练,如“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
D.小说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字,突出动作性,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毫毕现,如在眼前,语言生动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3)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觇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艳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 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狃:因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B.“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后来科举制度兴起,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闱”又被喻指科考试场(科举考试会场关防严密,曰“锁闱”,省称“闱”)。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促织》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请你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神态,不超过200字。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其创作风格 ,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变形记》中,他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了一个凄惨而又令人 的故事,用客观冰冷的语调和 的句子,使人变成了甲虫这样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情变得平常,又使这种平常显得更加可怕。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卡夫卡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之后的经历,反映了异化现象丛生的现实社会的残忍与悲哀,(  ),最终只能归于灭亡的观念。这也是卡夫卡孤立而绝望的人性论和对一切 、无可奈何的宿命论的体现。以痛苦走向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我们通过卡夫卡的描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时代的真相。拒绝变形,我们要谨守本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骇人听闻 一针见血 无计可施
B.独具只眼 触目惊心 一针见血 无能为力
C.独树一帜 触目惊心 言简意赅 无能为力
D.独具只眼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无计可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
B.在卡夫卡看来,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
C.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D.在卡夫卡看来,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B.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摆脱都抗争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C.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强大力量的外来的控制
D.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还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蜚声/斐然 篆刻/撰写 兴风作浪/兴高采烈
B.谰言/波澜 砥砺/缔造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C.峥嵘/诤言 举荐/渐染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D.拾掇/点缀 绿林/露宿 强弩之末/强词夺理
【解答】A.fēi/fěi,zhuàn,xīng/xìng;
B.lán,dǐ/dì,shǔ/shuò;
C.zhēng/zhèng,jiàn/jiān,qǔ/qū;
D.duo/zhuì,lù,qiáng/qiǎng。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2.下面文句是另一个版本的译文,将其组成一段语意连贯、顺畅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画上画的是一位戴毛皮帽子围毛皮围巾的贵妇人。
②把一只套没了她的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③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并装在了一只漂亮的镀金镜框里的。
④在摊放着衣料样品的桌子上方﹣﹣萨姆沙是旅行推销员﹣﹣挂着那幅画。
⑤她挺直身子坐着。
A.④①②③⑤ B.③④①②⑤ C.④③①⑤② D.①③⑤②④
【解答】选段是关于人物的描写内容。根据文中的“他”和“她”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描写画中的“她”的句子是①②⑤,先介绍画上的人物是位“贵妇人”,然后再具体描写她的形象,所以先是①,然后是⑤②;再根据“画”这一词语,判断④后面接着③。所以本段语序排列为:④③①⑤②。
故选:C。
【点评】排列语序要注意关注陈述对象,确定统一话题,把握大致内容;留意三种顺序,寻找关键词语;弄清句间关系,注意前后照应,做好前后勾连。
3.下列加点字均为活用词,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④旬余,杖至百
⑤成以其小,劣之
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⑧日将暮,取儿藁葬
⑨上于盆而养之
A.①②③⑧/④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⑨ 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⑨
【解答】①“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③“力”,名词作状语,用力;
④“杖”,名词作动词,杖打;
⑤“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劣;
⑥“倾”,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倾;
⑦“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⑧“藁”,名词作状语,草草地;
⑨“上”,名词作动词,装。
故选: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对“魂化蟋蟀”这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夫妇由惊到怒、由怒转悲、由悲生忧等一系列感情变化,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
B.当虫毙儿手,儿不知去向时,成名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儿”表现了“由喜而怒”的心理变化。
C.“得尸于井”,发现幼子投井自杀,顿生惜儿之念,自然地“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又转入无限的悲愁。
D.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成名陷入焦虑,甚至“不复以儿为念”。“虫宛然尚在”,绝望中又现希望。“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有感情,这与成子化虫暗相呼应。
【解答】A.“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气氛”有误,应该是“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故选:A。
【点评】《促织》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看,显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影响而写成的,其着眼点全在于揭露和讽刺上。小说通过主人翁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使小说情节一步步向高潮推进。
C.小说语言精练,如“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
D.小说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字,突出动作性,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毫毕现,如在眼前,语言生动形象。
【解答】B.“使小说情节一步步向高潮推进”错误,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使小说情节趋于平息。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3)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解答】(1)B.“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故选B。
(2)本题主要从主旨、情节、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结尾卫士冲乡下人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从情节的作用来看,结尾出人意料,而把小说推向高潮,且呼应前文“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从主旨的角度看,结尾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卫的身后,隐藏在“无限的台阶”之后,“法”的意义不在于显示,而在于隐匿自身。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表达效果来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性,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3)如果说“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就要结合“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等情节分析法律之门的作用、守卫的性质;如果是“乡下人不能够进入法律之门”,结合“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等情节分析卫士代表的权威性、乡下人的性格。最后结合生活感悟,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
(1)B
(2)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3)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点评】规范答题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觇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艳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 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狃:因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B.“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后来科举制度兴起,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闱”又被喻指科考试场(科举考试会场关防严密,曰“锁闱”,省称“闱”)。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解答】(1)“小”这里是副词,“刚刚”的意思,修饰动词“立”,“名小立”的意思是“刚刚小有名气”,不可断开,排除A、B;“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中“势”是主语,“不止”为谓语,“不至大败涂地”为状语,中间不可断句,排除C。故选:D。句子翻译为: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
(2)C.《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女聊斋志异》,又名《女聊斋》,题“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是清代末年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3)C.“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错,原文中的说法是“于是渐不信狐”,可以知道并不是“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4)①但:只是,仅仅;异:意动用法,感到奇怪;白:告诉。句子翻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德:感激,感恩;置:置办;啖:吃。句子翻译为: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鸡肉黍米,供给狐狸吃喝。
答案:
(1)D
(2)C
(3)C
(4)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鸡肉黍米,供给狐狸吃喝。
参考译文:
郭生是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只有六七十首,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又看那些被涂抹掉的文字,都是冗杂繁琐可以删去的。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鸡肉黍米,供给狐狸吃喝。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考中副榜贡生。
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辞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然而以后郭生每作一篇文章,都煞费苦心,却总被狐狸涂污了。郭生自以为前几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心中盛气很高,就更加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比手指还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画中。
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促织》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请你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神态,不超过200字。
【解答】一个娇小的女孩从远处慢慢走近,一头黑发被扎成了两根粗辫子,还带着婴儿肥的脸颊红扑扑的,似乎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很兴奋,如同黑钻石般的双眸忽闪忽闪的,嘴角带着一丝甜甜的笑容,她突然张开双臂小跑过来,扑到我的身上,脆生生地唤了一声“姐姐”,然后又一脸期待地看着我,心中似乎正在猜测我给她带了什么礼物。
【点评】“描写类”微写作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描写、描述、描绘、描摹等,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作出描绘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想象联想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其创作风格 ,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变形记》中,他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了一个凄惨而又令人 的故事,用客观冰冷的语调和 的句子,使人变成了甲虫这样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情变得平常,又使这种平常显得更加可怕。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卡夫卡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之后的经历,反映了异化现象丛生的现实社会的残忍与悲哀,(  ),最终只能归于灭亡的观念。这也是卡夫卡孤立而绝望的人性论和对一切 、无可奈何的宿命论的体现。以痛苦走向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我们通过卡夫卡的描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时代的真相。拒绝变形,我们要谨守本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树一帜 骇人听闻 一针见血 无计可施
B.独具只眼 触目惊心 一针见血 无能为力
C.独树一帜 触目惊心 言简意赅 无能为力
D.独具只眼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无计可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
B.在卡夫卡看来,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卡夫卡的一种世界观。
C.在卡夫卡看来,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D.在卡夫卡看来,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B.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摆脱都抗争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C.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强大力量的外来的控制
D.表现出了无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抗争还摆脱不了外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
【解答】(1)第一处,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具只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风格”不能用“独具只眼”形容,应选“独树一帜”。
第二处,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根据横线前的“令人”可排除“骇人听闻”。
第三处,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这里形容句子简明扼要,拥有“言简意赅”。
第四处,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可用。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这里强调不能解决问题,应用“无能为力”。
故选C。
(2)原句中“异化是现代人被变形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不合文意,应是强调“变形”,是“变形被异化”,排除AC。“一种卡夫卡的世界观”语序不当,表领属范围的定语“卡夫卡”应在数量词定语“一种”之前,排除D项。
故选B。
(3)“努力摆脱都抗争不了”语序不当,应是“努力抗争都摆脱不了”,排除B。“强大力量的外来的控制”语序不当,排除C。“无论……还……”搭配不当,排除D项。
故选A。
答案:
(1)C
(2)B
(3)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