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按要求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辇来于秦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均为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④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⑦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⑧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A.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⑦ C.①②⑤⑨ D.④⑥⑧⑨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公将鼓之
⑩句读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6.下列对《六国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了论证。
C.作者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了准备。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论证的内容,又含有收束之意,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论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②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⑨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要:总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意同史册。
C.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对人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②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三.默写(共1小题)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写出歌舞盛况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
(3)《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世人只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5)《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7)《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 , , 。
(8)《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 , , ,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按要求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辇来于秦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答】①数词作动词,统一,译文:六国统治结束,四海合而为一;
②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银;聚敛的珠玉,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译文: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
④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译文: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译文: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
⑥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译文: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①数词作动词,②动词作名词,③④⑥名词作状语,⑤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均为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④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⑦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⑧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A.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⑦ C.①②⑤⑨ D.④⑥⑧⑨
【解答】①“一”,数词作动词,统一;②“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③“缦”,名词作状语,像绸带一样;④“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⑤“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⑥“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⑦“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⑧“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⑨“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
故选:A。
【点评】词类活用需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的类型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类型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的类型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公将鼓之
⑩句读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解答】①④助词,的;②⑤动词,往,到;⑥⑦取独;⑧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代金玉珠宝等物;⑨助词,词尾,不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解答】①其实 古义:它实际上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句意为: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②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爷爷 句意为: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
③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句意为:这样以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④智力 古义:智慧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句意为: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
⑤不行 古义:不去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句意为: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⑥不得 古今一致,都是“不能”句意为: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⑦可以 古今义一致,都是“可以、能够”句意为: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⑧胜负 古今义一致,都是“胜败”句意为: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⑨故事 古义:旧事,先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句意为:却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故选:C。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解答】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应该是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6.下列对《六国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了论证。
C.作者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了准备。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论证的内容,又含有收束之意,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解答】D.“对比论证”错,应为比喻论证。
故选:D。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论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②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解答】(1)作答本题,整句话的意思为“帝王大业,难道如此容易吗?况且刘邦入关,秦国就必然被灭。灭掉泰国,刘邦就立下大功,而义帝就不能够制服刘邦。”首先要找到常见的虚词,然后再结合句意判断其前后是否应该离开。“乎”一般为句末语气词,在句中不是介词“于”,其后应断开,再结合“且”常表达递进或并列关系,领起下一句,之前需要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从句意上来看,“沛公之功高”主谓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再结合“而”,领起下一句,与上一句成对照关系,“而”前需要停顿,据此可排除D项。正确断句为: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故选B。
(2)A.“后常用以指代国家”错,后常用“三军”指代军队。
故选A。
(3)A.“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错误,由原文“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亲率诸将以击秦”可知“应交付项羽”明显错误。
故选A。
(4)①至,到来;相迎,迎接;敌,对抗。译文为:楚兵打来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运了,谁能和楚兵对抗呢!
②迂生腐儒,迂执庸腐的儒;不终,不得善终;固,原本;宜,理所当然。译文为:天下没有迂执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业的,义帝他不得善终原本是理所当然了。
答案:
(1)B
(2)A
(3)A
(4)①楚兵打来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运了,谁能和楚兵对抗呢!
②天下没有迂执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业的,义帝他不得善终原本是理所当然了。
参考译文:
天下没有成一事建一功是出自迂执庸腐的儒生手上的。何况是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大事,又是处在干戈纷争、诸侯混战的时代。苏轼评论楚义帝说:“义帝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在我看来,义帝只不过是一个迂执庸腐的儒生,哪里称得上贤明呢?
宋义,战国时期的一个游说之士。他在游说中偶尔说对了一次,未必就能说他是一个懂得兵法的人。义帝竟然急着送他“卿子冠军”的美名,把统帅三军的重任委托给他,而且又把轻狂急躁暴戾的项羽交由他指挥,使项羽成为他的部属。这两个人在一块不相互残杀是不可能的。宋义的才学和能力,都不敌项羽。宋义杀不了项羽,而项羽能杀宋义,也是一看就知的事。这说明义帝不能够任用宋义,简直是因为错用而杀了宋义。
下令入关破奏,不派项羽却派刘邦,大概义帝认为刘邦是一个忠厚长者吧。然而这事本来就不能派遣项羽去做,也不能派遣刘邦。自古以来就没有过依靠别人夺取天下的帝王。义帝是楚怀王的孙子,原是楚国民众所期望的君主。可是楚国灭亡已很久了。义帝以一个在民间放羊的人的身份,一旦坐上南面称君的尊位,成为诸侯的领袖,就太奇了。而义帝又想一点苦都不吃,一本正经地成为群雄的尊主。帝王大业,难道如此容易吗?况且刘邦入关,秦国就必然被灭。灭掉泰国,刘邦就立下大功,而义帝就不能够制服刘邦。刘邦入关,项羽必定发怒而攻击刘邦。项羽发怒而攻击刘邦,那么刘邦抵挡不住项羽。刘邦一定会败,项羽一定会胜。项羽胜,那么项羽意气骄横,义帝就更加不能制服了。
秦国虽然强大,但(这时已经)容易对付。(因为)它推行暴政已经很厉害了,它的老百姓都有父兄被杀的痛苦。楚兵打来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运了,谁能和楚兵对抗呢!替义帝打算,只需派遣一员大将去救赵,而自己亲率诸将攻击秦,列出秦始皇、秦二世的罪行,接受子婴的投降,废除秦的苛法,和老百姓一同休养生息。秦地山河险固,天下没有再比它强的了。楚虽大,处在偏僻的东南,那形势哪里能和关中比。凭借秦的规模定都关中。项羽、刘邦各用大国来封赏,有功的诸将用小国封赏,又封五国(燕齐韩赵魏)贤能的子孙,使他们不至于断绝宗祀。在这时,天下原本是义帝的天下,虽然项羽暴戾,有什么可忌惮的呢!项羽和刘邦本都是辅佐他的大臣罢了。
只是在此之前让项羽对自己失去了臣服的心,而且消灭秦的战功,又大半都是项羽的,所以项羽能够独揽赏罚废置的权柄,而且天下之势已不在义帝一边。竟然想安坐无为,依靠人家的劳苦坐享安逸,不是太荒谬了吗?所以我说:义帝只不过是一个迂执庸腐的儒生。天下没有迂执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业的,义帝他不得善终原本是理所当然了。
【点评】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⑨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要:总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意同史册。
C.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对人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②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解答】(1)B.句子译为: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兮”是句中语气词,在句子中间,后不停顿,排除AC.“子孙”是句子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B。
(2)D.“引申到对人的尊称”错,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3)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错误,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以推测,苏轼是肯定屈原的高尚贤良。
(4)①“冀”:期望;“感发”:受到感发;“改行”:改变行为。译为:生前既已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②)“无所归”:无处容身;“茕茕”:忧伤。译为: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答案:
(1)B
(2)D
(3)C
(4)①生前既已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②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三.默写(共1小题)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六王毕 , 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写出歌舞盛况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 风雨凄凄 。
(3)《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 人亦念其家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世人只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5)《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举以予人 , 如弃草芥 。
(7)《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以地事秦 , 犹抱薪救火 , 薪不尽 , 火不灭 。
(8)《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 以赂秦之地 , 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 , 礼天下之奇才 。
【解答】故答案为:
(1)六王毕 四海一(重点字:海)
(2)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重点字:凄)
(3)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重点字:奢)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重点字:鉴)
(5)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重点字:弊)
(6)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重点字:芥)
(7)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重点字:薪)
(8)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重点字:秦)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积累: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