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B.一豆羹(gēng) 不屑(xiè)
C.弗得(fú) 蹴尔而与之(cù)
D.勿丧(wù) 死亦我所恶(è)
2.对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这种手段就可以活命,但是有的人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不肯采用。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是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到我的帮助吗?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夕日欲颓
B.安陵君其许寡人╲杂然相许
C.秦王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D.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
5.下列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所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刘向与司马迁是同一个朝代的人。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鲜明地刻画了唐雎不畏强暴,坚持原则、勇于斗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D.文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形象与唐雎的形象互为衬托,他们构成了非正义与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7.下面对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9.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华开遍,秋容如拭 中秋容如拭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苦闷。
B.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相同的。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把自己比喻作冯唐。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作者醉的原因。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水浒传》语言通俗、简练,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B.《水浒传》中林冲武艺高强,是京城禁军教头,他误入白虎堂,被陷害充军,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
C.艾青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表现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如《我爱这土地》《吹号者》。
D.艾青诗歌《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忍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E.《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明代的吴敬梓深刻细腻地描绘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人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暮春满星①
宋 辛弃疾
少日②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③,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④香篆⑤小帘栊⑥。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⑦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释】:①此词为辛弃疾墨官闲居带湖时所作。②少日:少年之时 ③钟:酒杯 ④茶瓯(ou):一种茶具⑤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 ⑥帘栊(lóng):挂有帘子的窗户 ⑦元自:原来、本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回忆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表明词人被罢官闲居之后除烧一盘香,喝几杯茶之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了。
C.“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句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D.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络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B.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
C.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试问春归谁得见”问的突然,答得也巧妙,耐人寻味。
D.把春天拟人化是诗词中的常见手法,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本词属于前者。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被发行吟泽畔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3.阅读古文。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
②稍稍宾客其父
③无从致书以观
④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B.一豆羹(gēng) 不屑(xiè)
C.弗得(fú) 蹴尔而与之(cù)
D.勿丧(wù) 死亦我所恶(è)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死亦我所恶”的“恶”应读作wù。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对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这种手段就可以活命,但是有的人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不肯采用。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是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到我的帮助吗?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正确翻译应是: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练掌握课内所学文言文的知识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多加练习。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解答】ACD.都是承接关系;
B.句意:按照这就可以躲避灾难有人却不干。这里的“而”表示转折。
故选:B。
【点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的题,需要逐个翻译,然后再选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夕日欲颓
B.安陵君其许寡人╲杂然相许
C.秦王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D.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
【解答】A.不同,想要/将要。
B.不同,答应/赞同。
C.相同,表示否定。
D.不同,白色的生绢/不加修饰的。
故选:C。
【点评】解题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5.下列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平庸之人”错误,应为“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故选:B。
【点评】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分析段落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注意选项中细微的错误,如内容是否无中生有,表述是否过于绝对化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所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刘向与司马迁是同一个朝代的人。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鲜明地刻画了唐雎不畏强暴,坚持原则、勇于斗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D.文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形象与唐雎的形象互为衬托,他们构成了非正义与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解答】A.有误,《战国策》是刘向汇编的。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下面对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解答】A.正确;
B.有误,本文中讲到的学习条件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作品。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解答】A、“致”一为“获得”,一为“相同”;
B、“益”一为“更加”,一为“好处”;
C、“患”皆为“担心;
D、“辞”一为“言辞”,一为“推辞”。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将文言中的字词与现代语言中的字词进行比较,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中字词古今义的现象。
9.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华开遍,秋容如拭 中秋容如拭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苦闷。
B.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相同的。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把自己比喻作冯唐。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作者醉的原因。
【解答】ABD.正确;
C,错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指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作者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使自己有机会再展宏图,为朝廷立功。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二.多选题(共1小题)
(多选)1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水浒传》语言通俗、简练,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B.《水浒传》中林冲武艺高强,是京城禁军教头,他误入白虎堂,被陷害充军,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
C.艾青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表现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如《我爱这土地》《吹号者》。
D.艾青诗歌《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忍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E.《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明代的吴敬梓深刻细腻地描绘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人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解答】ACD.表述正确;
B.有误,林冲后来在柴进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
E.有误,吴敬梓是清代的。
故选:BE。
【点评】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三.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暮春满星①
宋 辛弃疾
少日②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③,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④香篆⑤小帘栊⑥。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⑦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释】:①此词为辛弃疾墨官闲居带湖时所作。②少日:少年之时 ③钟:酒杯 ④茶瓯(ou):一种茶具⑤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 ⑥帘栊(lóng):挂有帘子的窗户 ⑦元自:原来、本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开头两句回忆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表明词人被罢官闲居之后除烧一盘香,喝几杯茶之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了。
C.“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句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D.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络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B.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
C.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试问春归谁得见”问的突然,答得也巧妙,耐人寻味。
D.把春天拟人化是诗词中的常见手法,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本词属于前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四首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对什么都不关心了”理解错误,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拢”,观察外边的变化。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四首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词属于前者”错,本词属于后者。
答案:
(1)B
(2)D
参考译文: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②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被”是通假字,这里同“披”;“于”是一词多义,这里解释为“比”。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必须准确翻译出来。本题中注意①句是双重否定句,“是”“勿”“耳”的正确翻译;②句是被动句,注意“是以”的翻译。
(3)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点提出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论点提出的一般方法,有时题目直接是论点,有时在开头首句提出,有时先叙述事例,然后在第一段的末尾句提出,有时在文中的结尾提出,还有时需要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出论点。【甲】文开头先写“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进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所以【甲】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论据的补充能力。补写论据,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本题要求补写一个事例,补写的事例一定要围绕“舍生取义”的论点来补充,历史是不乏这样的人物事例,如文天祥抗元宁死不屈、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牧羊气节等事例都是能佐证论点的事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补写的事例论据一定要有典型性。有了事例论据,结合事例,再来谈自己对论点“舍生取义”的理解即可。
答案:
(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点评】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的前提是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必须准确翻译出来。
13.阅读古文。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
②稍稍宾客其父
③无从致书以观
④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断句应该把握意义原则,根据语意停顿,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因此应该在“也”“患”后停顿。
(2)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书”“宾客”都是词类活用,“被”是通假字,因此应该注意指出它们的活用类型,然后再做解释。“致”是较为简单的实词积累,得到。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应该注意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A,或,第一处是有的人,第二处是有时。B,尝,都是曾经。C,于,第一处是到,第二处是向,从。D,自,第一处是从,第二处是,亲自。
(4)本题的考点是能否正确理解重点词句并通顺准确的翻译,运用“补”的方法补出缺少的主语。本句中的文言实词是“称”,相称;“以中”,因为内心;“者”…的人(或事).注意需要补出句子缺少的“令(之)作诗,(其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本题考查要点是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伤仲永》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与学习有关的文章,但是方仲永与宋濂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回答要点是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
答案:(1)①余闻之也/久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①书写 ②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③得到 ④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B
(4)①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点评】积累词语:
未尝:不曾;
扳:通“攀”,牵拉;
利:认为…有利可图;
文理:文采和道理;
以是:因此;
假:借;
再:两次;
腰:腰佩。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