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2: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 nàn 咀嚼 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 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
D.轻鄙 bǐ 粗糙 cāo 吹毛求疵cì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读史使人____,读诗使人____,数学使人____,科学使人____,伦理学使人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近视率平均达40%.照明协会专家指出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提醒青少年一定要未雨绸缪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中国传统水墨画因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然而,古人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后辈面前的高峰。正因为如此,今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抽象性、实验性的水墨画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健改编剧本三项大奖。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5.下面对课文《山水画的意境》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6.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课文《无言之美》中的“无言之美”美学原理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7.下列对课文《无言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本文第八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C.文章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本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8.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9.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0.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11.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霎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2018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3)赏析加点词语。
①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②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4)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 nàn 咀嚼 jiǎ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 chì 劝诫jiè 抠字句kōu
D.轻鄙 bǐ 粗糙 cāo 吹毛求疵cì
【解答】A.正确;
B.“咀嚼 jiǎo”读作“ju锓味同嚼蜡jué”读作“jiáo”;
C.“滞碍 chì”读作“zhì”;
D.“吹毛求疵cì”读作“cī”;
故选:A。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读史使人____,读诗使人____,数学使人____,科学使人____,伦理学使人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本题需要根据前面的关键性词语来判断,第一个空前面是“读史”,根据“以史为鉴可以使人知得失”,“聪明”程度太浅,“高尚”、“深刻”与内容不符,故选择“明智”,第二个空是“读诗”,根据诗歌的特点,选用“灵秀”,第三个空是“数学”,计算起到“周密”,科学选用“深刻”,“伦理学”选用“庄重”,“逻辑修辞之学”选用“善辩”。
故选:B。
【点评】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选择。注意结合语境。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朱光潜。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近视率平均达40%.照明协会专家指出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提醒青少年一定要未雨绸缪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中国传统水墨画因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然而,古人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后辈面前的高峰。正因为如此,今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抽象性、实验性的水墨画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健改编剧本三项大奖。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解答】A.使用有误,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用于此处不恰当。
B.使用有误,对象错误,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不能用来形容物;用于此句不恰当。
C.使用正确,意思为单独树起一面旗帜,借以比喻制造出独特新奇的风格、主张,与众不同。用于此句恰当。
D.使用有误,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与“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不符;。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5.下面对课文《山水画的意境》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解答】ABD.表述正确;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科学的,因为中国画重在表现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对“光”的要求并不高。
故选:C。
【点评】对于教材内的课文,不但要掌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宏观内容,还要掌握一些细节,加强积累。
6.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课文《无言之美》中的“无言之美”美学原理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答】ABD.能体现“无言之美”的美学原理。
C.不符合“无言之美”的理论,诗句点出了“怨恨”之情。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先要弄清“无言之美”的美学原理,再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下列对课文《无言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本文第八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C.文章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本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解答】《无言之美》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文中说“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所以B的描述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8.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展开 ”改为“ 展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能否 ”改为“ 要 ”。
【解答】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展开”改为“展示”。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能否”改为“要”。
【点评】略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9.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凉爽而惬意 ,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
冬天的雪, 慈祥而温厚 ,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
【解答】答案:
示例: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点评】解答仿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抓住语境中陈述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组织答案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0.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B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C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B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B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C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解答】(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关联词语的意思及用法,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用法。
A.如果…就…:表假设;
B.与其…不如…:表选择;
C.既然…就…:表假设;
D.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与“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之间是选择关系。应填:与其…不如…。
故选:B。
(2)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主张的集中体现,阅读文章,即可提取或概括。
通读全文,这篇文章首选有读活书还是读死书引出论题,然后分析了中学生读书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据此判断C是正确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三段对读死书的论述,根据“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可知,B的说法“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是错误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使用,首先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先读死书,后读活书,再看四个选项,
A.说的是读书要勤奋;
B.强调的是反复朗读反复思考的重要;
C.说的是聪明好学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
D.谈的是要珍惜少年时光认真读书;
据此可知B能够作为本文的论据。
故选:B。
(5)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断,首先阅读全文,判断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而即可进行选择。
通读全文,这篇文章中举了具体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引用古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属于比喻论证,所以没有运用的是对比论证。
故选:C。
答案:
(1)B。
(2)C。
(3)B。
(4)B。
(5)C。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11.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霎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2018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3)赏析加点词语。
①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②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4)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通常是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因为这一段是第一段,所以考虑: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结合这段的内容分析即可。文中《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引起的社会反应,引出了要说明的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①句中“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列数字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将《千里江山图》与宋代的其他画作作比较,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②把“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比作了“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写出了画师的画技高超,而且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第一句话中的“最”,表程度。第二句话中的“主要”一词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说明《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要从《千里江山图》工笔技法、色彩变换,景物布局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列数字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比作了“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不仅写出了画师的画技高超,而且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特点。
(3)①“最”,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②“主要”说明《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