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2: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面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侥幸(jiǎo) 皱眉(zòu) 飒飒(sà) 消耗殆尽(dài)
B.醒豁(huò) 绯红(fěi) 怜悯(mǐn) 汗流浃背(jiā)
C.雾霭(ǎi) 干瘪(bǐ) 凛冽(lín) 喋喋不休(dié)
D.抖擞(sǒu) 逃遁(dùn) 炮制(páo) 怡然自乐(yí)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节,诗人借助老水车、稻穗、路基等意象,表达了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情感,表现我国贫穷、落后的历史。
B.“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句主要是写自己的渺小。
C.在朗读本诗时,应该用激昂、热烈的语调来读。
D.“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词语,显示出祖国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祖国经历过漫长岁月。
3.下列对诗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1节选取“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意象,从农,工,交通各侧面入手,全方位概括出祖国长期落后和贫穷的情景,字里行间浸润着诗人的忧患意识。
B.第2节,“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一句抒情明白地宣布:祖国,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昔日的希望太渺茫,太像“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绚丽迷人,却未曾飘落人间。这里诗句明显地流泻出的,是惋惜和无奈。
C.第3节,诗人选取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诸如“簇新”,“胚芽”,“笑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尤其是运用了“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一创造性的比喻,更预示了祖国的新生。
D.第4节,诗篇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祖国与儿女的哺育和赡养的血肉关系。诗人动情地写道:母亲曾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儿女,那么,经历过迷惘,深思,直到沸腾的儿女,理应以富饶,荣光,自由报答母亲。
5.下面句子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意思是在南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已整整十年。
B.“此头须向国门悬”意思是如果我牺牲了,就把我的头像伍子胥一样挂在城门上,不看到革命的最后胜利我是死不瞑目的。
C.“后死诸君多努力”意思是牺牲在我后面的各位同志尚领继续努力。
D.“捷报飞来当纸钱”意思是革命胜利了,多烧些纸钱来祭奠我们吧。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8.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XX网12月26日电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一座城市的发展使命,是位于中国城镇体系中最高层级的城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郑州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描绘,也意味着郑州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梦想更近一步。此前,在今年9月2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郑州市委书记懿在报告中首次提出郑州的一个“小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今年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郑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首次出现在了党代会报告中,这也就意味着,河南将集聚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9.选词填空。
(1)疲惫 疲倦
①我走了一小时的路,非常   
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车上度过,真让人   。
(2)悲哀 悲痛
①破坏自己的家园(地球),是人类的   。
②人们心情非常   。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是中国人
闻一多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底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底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底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底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底将来。
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底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一杯酒,
又在金罍里给皇天献酒。
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底悲哀;
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声笑,
我的笑驱尽宇宙底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被﹣﹣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们是东方文化底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本文以哪些意象来表现主题的?
(3)“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本诗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5)归纳本诗中心。
11.现代文阅读欣赏。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地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鹰说:“我看见过天空!”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海燕》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你能找出这个词吗?如果说海燕和鹰都是勇于战斗的革命者,那么,“蛇”就相当于《海燕》中的哪些形象?
(2)本文和课文《海燕》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3)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_____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待: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_____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pēng    然一动
②兀自jié    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面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侥幸(jiǎo) 皱眉(zòu) 飒飒(sà) 消耗殆尽(dài)
B.醒豁(huò) 绯红(fěi) 怜悯(mǐn) 汗流浃背(jiā)
C.雾霭(ǎi) 干瘪(bǐ) 凛冽(lín) 喋喋不休(dié)
D.抖擞(sǒu) 逃遁(dùn) 炮制(páo) 怡然自乐(yí)
【解答】A.有误,“皱眉”的“皱”应读作“zhòu”;
B.有误,“绯红”的“绯”应读作“fēi”;
C.有误,“干瘪”的“瘪”应读作“biě”;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节,诗人借助老水车、稻穗、路基等意象,表达了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情感,表现我国贫穷、落后的历史。
B.“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句主要是写自己的渺小。
C.在朗读本诗时,应该用激昂、热烈的语调来读。
D.“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词语,显示出祖国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祖国经历过漫长岁月。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应是前面舒缓低沉,后面才是激昂热烈。“在朗读本诗时,应该用激昂、热烈的语调来读”错误。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首先要结合背景了解诗意,然后揣摩选项正误。
3.下列对诗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1节选取“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意象,从农,工,交通各侧面入手,全方位概括出祖国长期落后和贫穷的情景,字里行间浸润着诗人的忧患意识。
B.第2节,“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一句抒情明白地宣布:祖国,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昔日的希望太渺茫,太像“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绚丽迷人,却未曾飘落人间。这里诗句明显地流泻出的,是惋惜和无奈。
C.第3节,诗人选取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诸如“簇新”,“胚芽”,“笑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尤其是运用了“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一创造性的比喻,更预示了祖国的新生。
D.第4节,诗篇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祖国与儿女的哺育和赡养的血肉关系。诗人动情地写道:母亲曾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儿女,那么,经历过迷惘,深思,直到沸腾的儿女,理应以富饶,荣光,自由报答母亲。
【解答】A准确。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
B有误。第二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故此“惋惜和无奈”明显有误。
C准确。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D准确。第四节,是“我”的宣言。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诗篇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祖国与儿女的哺育和赡养的血肉关系。
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要结合诗句各小结的内容,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分析,辨析答案。
5.下面句子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意思是在南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已整整十年。
B.“此头须向国门悬”意思是如果我牺牲了,就把我的头像伍子胥一样挂在城门上,不看到革命的最后胜利我是死不瞑目的。
C.“后死诸君多努力”意思是牺牲在我后面的各位同志尚领继续努力。
D.“捷报飞来当纸钱”意思是革命胜利了,多烧些纸钱来祭奠我们吧。
【解答】A.有误,此诗写于作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选项中的“抗日游击战争”有误;
B.正确;
C.有误,“后死诸君多努力”意思是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还要继续努力;
D.有误,“捷报飞来当纸线”意思是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故选:B。
【点评】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注意写作背景与典故的运用,不可单纯地从字面进行。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按照论述的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⑤是首句,紧接着写了杀身成仁的志士①,接着介绍他们的表现③④,最后总结②.所以顺序为⑤①③④②,据此可知答案为C。
故选:C。
【点评】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梅岭三章》中陈毅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让读者理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注意通读全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8.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XX网12月26日电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一座城市的发展使命,是位于中国城镇体系中最高层级的城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郑州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描绘,也意味着郑州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梦想更近一步。此前,在今年9月2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郑州市委书记懿在报告中首次提出郑州的一个“小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今年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郑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首次出现在了党代会报告中,这也就意味着,河南将集聚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解答】经分析,新闻的对象是“郑州”,事件是: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答案示例:
郑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或国家发改委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点评】拟写标题的要求:准确概括内容、精神和实质;简洁凝练地概括信息;观点突出鲜明,生动。
9.选词填空。
(1)疲惫 疲倦
①我走了一小时的路,非常 疲惫 
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车上度过,真让人 疲倦 。
(2)悲哀 悲痛
①破坏自己的家园(地球),是人类的 悲哀 。
②人们心情非常 悲痛 。
【解答】(1)疲惫:疲:疲劳,惫:疲倦。形容非常疲乏,疲惫不堪。 疲倦:形容十分劳累,困倦。 倦:疲倦,劳累。根据句意,①句强调的是经过长时间走路感到疲乏,②句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强调倦怠,疲倦。所以答案为:①疲惫 ②疲倦
(2)悲哀是伤感,悲痛是痛感,在这方面来说,都用意差不多,都表示心态不好。但是在一些心理学家的典籍里,有所不同“哀”是指精神和思想上的;“痛”是身体和肉体上的。根据句意,①句对于“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人来感到伤感,故为“悲哀”,②句根据句中的“心情”一词,此处是“悲痛”。
答案:
(1)①疲惫 ②疲倦
(2)①悲哀 ②悲痛
【点评】选词填空实际考查近义词的正确运用,要准确把握同义词的差异才能准确选出。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是中国人
闻一多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底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底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底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底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底将来。
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底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一杯酒,
又在金罍里给皇天献酒。
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底悲哀;
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声笑,
我的笑驱尽宇宙底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被﹣﹣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们是东方文化底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1)本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本文以哪些意象来表现主题的?
(3)“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本诗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5)归纳本诗中心。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修辞的掌握。“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把我比作麻绳,“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把我比作河,天河。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根据“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歌”“我们将来的历史是一杯酒”“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滴泪”“我们将来底历史是一声笑”“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等可知表现主题的意象是:绳、歌、酒、泪、笑、天河、明星。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于诗句含义的理解,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整篇诗歌要表达的意思来理解,做到“句不离篇”。根据诗歌的逻辑关系分析即可。通读“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我们是东方文化底鼻祖,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注意“东方文化底鼻祖”赞美了中国璀璨的文明,“永远注定”赞美中国的文化历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表明我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顺序。根据“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我是过去五千年底历史”“我是将来五千年底历史”等诗句,可知是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组材的。
(5)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这是一首对中华民族,对华夏文化的爱的颂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当时闻一多思想中存在的国家主义倾向。这首诗情绪是激昂的,大部分诗行都以“我”或“我们”开头,抒情主体得到反复强化,主观色彩浓郁,充满自信昂扬的情绪。
答案:
(1)比喻、间隔反复。
(2)绳、歌、酒、泪、笑、天河、明星。
(3)我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璀璨的文明又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赞美中国的文化历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4)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组材的。
(5)本诗运用具体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诗人并引以为自豪。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歌所用写作方法,揣摩表达的思想感情。
11.现代文阅读欣赏。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地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鹰说:“我看见过天空!”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海燕》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你能找出这个词吗?如果说海燕和鹰都是勇于战斗的革命者,那么,“蛇”就相当于《海燕》中的哪些形象?
(2)本文和课文《海燕》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3)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  D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解答】(1)本题考查阅读比较。鹰说:“我看见过天空!”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骄傲、自豪,可用《海燕》“高傲”一词表达。
(2)本题考查阅读比较。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鹰》蛇与鹰做对比,突出鹰的高尚。《海燕》企鹅与海燕对比;同时使用了象征手法:《鹰》蛇象征庸俗小市民,鹰象征自由解放的战土。《海燕》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者。
(3)本题考查类比方法分析。
A.有误,本文并没有寄托自己的情志;
B.有误,用鹰和蛇的习性重在突出强鹰的自由与勇敢;
C.有误,本文重在用物象征人,而非突出动物的灵性;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及阅读拓展。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实际,围绕“鼓励与期待”等角度来谈。
答案:
(1)“高傲”。海鸥;海鸭;蠢笨的企鹅。
(2)都用了对比、象征的写作手法。
(3)D
(4)本句主要从“鹰击长空”的渴望与现实负伤的困境的强烈对比,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
示例:在生活生活中我们我们对失败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不能抛弃,而应给予他们关怀、鼓励、尽力帮助他们。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_____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待: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_____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pēng  怦 然一动
②兀自jié  孑 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字音字形。“pēng”与心情有关,应写作:“怦”。“jié”应写作:“孑”。
(2)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描写了“长城、壮士、钢刀、西风”等景物;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分析即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这里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屈膝下跪。这里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意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结合“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分析。“庄重”是神态描写。“举”“立”是动作描写,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战前的对话和战后的分析,略写了战争过程,详写了战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结合“军刀”的含义分析,本文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文章中心不是战斗场面,故略写。
答案:
(1)①怦 ②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点评】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详写:使重点突出,中心突出。
略写:其补充作用,使内容更加充实。
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一概不写。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