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历史考点精要:重庆地方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中考历史考点精要:重庆地方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5 15:3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地方史。
上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重庆。
1: 重庆得名:公元583年,巴郡改称渝州。公元1102年,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赵悙继位,(宋光宗),把恭州改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了。
2: 农业发展:宋代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梯田的大量修建;许多地方已种植早稻和中稻了。此外,合州是荔枝的重要产地。
3: 手工业:(1),纺织业:渝州,(唐);渝州,昌州,(宋);(2),丝织品:昌州,(唐);昌州,渝州,南平军,(宋);(3),茶:合州,(“水南茶”),南平军;(4),造船中心:合州。
4: 交通:中继站,(渝州),第一个集中第,(合州),中转站,(合州)。
5: 钓鱼城的修筑: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赶筑重庆城的同时,派部将甘闰到合州钓鱼山筑寨。1242年,余玠以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的身份前来主持四川防务,设帅府于重庆。钓鱼城作为四川抗蒙的指挥中心——重庆城的前哨据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余玠创建山城防御体系:根据钓鱼城的经验,余玠对全川防务作了统一部署,下令在地势险要,凭江临河的山上建立城寨,并把州县治第迁入其中。经过八年努力,先后在各地建筑山城20座,在今重庆地区总共建有17座山城,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6: 为保卫钓鱼城作出贡献的人物:王坚,(击毙蒙古大汗蒙哥),张珏,(四川虓将),王立。
7: 万州天生城失陷:上官夔战死。
8: 公元1279年正月,王立以保全全城军民生命为条件率众祥元,结束了36年的抗战历史。
9: 涪陵易学:涪陵是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1097年程颐完成《伊川易转》,谯定,(程门大宗),治《易》深达,后学甚众,形成涪陵学派,缓渊丰富了涪陵易学思想,使其更有正统色彩,阳枋扩大了涪陵易学的传播。
10: 大足北山石刻:公元892年开凿,直至公元1142年终凿。著名的石刻造像有普贤菩萨,(东方维纳斯),数珠手观音,(媚态观音)。
11: 大足宝顶山石刻: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父母恩重经变像》刻画出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养鸡女》塑造了劳动妇女形象,《牧牛图》充满了农村生活情趣。
12: 潼南大佛:位于潼南县城西北1点5千米的定明山下,始凿于唐咸通年间,(860年至874年),到南宋初,(1127年),才凿成。
13:水下碑林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区北的长江江心,本是一道天然石梁,因常有白鹤停其上而得名。梁上有文字题刻165幅,宋代题刻占98幅,被誉为“水下碑林”,在全部的题记中记载长江枯水水位的达108幅,记录了自公元763年以来1 200余年中72个年份的长江水位资料,对现今长江水利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下册: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一:战时首都与中华民国陪都。
1: 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隶属四川省,第一任市长潘文华。
2: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主要办事机构人员到达重庆。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从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3: 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将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属的特别市。1940年9月,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重庆作为陪都的历史才宣告结束。(1940至1949年)
二:中国经济的脊梁。
(一):沿海工厂的内迁和重庆工业的发展。
1: 抗战时期,大批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迁入重庆,(即内迁工厂),不仅成为战时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还奠定了战后重庆经济发展的基础。
2: 我国抗战时期的“金三角”是以重庆城为中心,由合川,长寿,江津等地构成。
3: 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区中,重庆是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集中了我国抗战时工业经济的命脉。
4: 抗战时期的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是太原和重庆,太原沦陷后,全国抗战所需的枪支弹药,主要依靠重庆供给。
(二):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1: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2: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长江,嘉陵江航运中心。
(三):四大家族在重庆的经济掠夺。
抗战后期,重庆经济濒于崩溃,主要原因是四大家族进行经济掠夺,扼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三:重庆大轰炸。
(一):定义:抗日战争期间,从1938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对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二):主要惨案:
1: 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第一次空袭重庆市郊广阳坝,江北县,(今渝北区),石船等地,拉开了重庆大轰炸的序幕;
2: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是日本飞机空袭重庆造成市民伤亡最多的两次大轰炸,也是当时世界轰炸史上的空前惨案;
3: 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本出动飞机360多架次,投弹800多枚,创造了对重庆使用飞机数量的最高纪录,(即“八一九”“八二○”大轰炸);
4: 1939年至1944年5月,日机轰炸万县29次,共出动飞机660架次,炸死民众1 332人,伤1 520人,炸毁房屋6 006间;
5: 1941年6月5日的“六五”大隧道窒息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四: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1: 重庆人民对抗战的主要贡献有:(1),踊跃参军参战;(2),努力生产抗战物资;(3),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4),广泛开展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
2: 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1925年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了卓著功勋。
五: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
(一):南方局的设立。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周恩来为书记。
(二):南方局在抗战时期的重大贡献。
1: 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
2: 领导反对国民党投降派和顽固派的斗争;
3: 在各种场合广交朋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了国际舆论对中国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的同情和支持。
(三):《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战斗。
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后迁往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战斗八年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向导。
六:重庆的人民民主运动。
1: 1939年,国民党军统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置白公馆,渣滓洞监狱;1943年,又建立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简称“中美合作所”),关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 1945年2月,重庆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胡世合惨案”,由此引起重庆人民开展一场反特抗暴运动。
3: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黄炎培被推举为执行委员会主席;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代表会议,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推选张澜为主席。
七: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
(一):重庆教育的发展。
1: 背景: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和沿海工厂的内迁,大批公立,私立学校迁入重庆地区,形成了抗战时期重庆教育大发展的局面。
2: 主要表现:
(1):高等教育: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共有高等学校3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注:重庆第一所高等学府是1929年创办的重庆大学)。
(2):中等教育:抗战时期,著名的中学有:①,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抗日战争时期设备最为完善的南开中学;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39年创办于合川);③,1938年由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倡议创办的清华中学。
(3):小学教育,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4):重庆成为抗战时期全国教育的中心: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中,除成都华西坝外,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都在重庆。
(二):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繁荣。
1: 背景:抗战时期,全国许多文化团体和文化界的一批名人集中于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通过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合法身份,建立了抗战文化统一战线。重庆成为战时全国文化的中心。
2: 表现:
(1):文艺创作活跃;
(2):戏剧创作和演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很高的水平。
①,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孔雀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国泰戏院,(今国泰电影院),首次演出,大获成功;②,七七少年剧团和孩子剧团是抗战时期重庆的两个著名的少年儿童剧团。
(3),电影事业空前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